石全
刺络法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1例
石全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193)
针刺疗法;刺络法;抽动症
患者,男,23岁,学生,2010年4月就诊。左侧面部抽动伴颈肩耸动13年。患者10岁时开始出现不自主抽动,症状表现为下颌抽动,点头眨眼张口,时作吭声,左侧面部频繁抽动,牵引左颈部及左侧肩部抽动。头部昏沉,心情烦躁,注意力不集中,易怒,有毁物的冲动,欲睡不眠,面色倦怠,小便正常,大便干燥。期间多次予以中药及西药口服治疗(氟哌啶醇、泰必利等),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后因化验示肝功能中度损伤,家长拒绝再次服用西药,放弃治疗回家休养,症状一直持续到治疗之前。本次治疗缘于因本病多次寻求工作受阻,遂于2010年4月自行来门诊治疗。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及脑电图皆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抽动秽语综合征。选择针刺反应点,即取抽动侧面部、颈部及肩部较明显的反应点(此患者为深红色或淡青色的点或细条索状的线),常规消毒后,医者左手用食指及中指固定面部反应点,绷紧皮肤,右手持小号三棱针(华佗牌1.6 mm)于阳性反应点点刺1次,条索状的反应部位首尾各点刺一下,用手挤出深红色血液5~10滴。颈部及肩部穴位点刺后可选取4号负压吸罐拔出血液4~5 mL,此处血液颜色多近于紫红甚至紫黑。医者再用三棱针点刺印堂、太阳、头维穴,于穴位处挤出血液5~10滴;于少商、商阳、少泽、中冲等井穴及大椎刺络放血,挤出血液3~5滴。隔日治疗1次,2星期为1个疗程。治疗1次后,患者自诉头部昏沉症状缓解,心态较为平和,入睡虽较前未见明显改善,但家属追诉患者睡眠时间延长。治疗2次后,患者自诉可有意识地控制抽动及口中吭声,家属追诉患者近1日抽动次数明显减少。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抽动症状消失,未发不自主吭声,睡眠较为正常,但大便仍然较干。患者及家属皆十分满意,为求进一步巩固治疗,继续针刺,第2个疗程结束后诸症消失,临床治愈。同年7月复诊,症状未见复发。今年5月随访,家属告知患者状态良好,已顺利工作。
按 《内经》:“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机体有一定的病变,在体表即有一定的表现,有的出现斑状、点状或细条索状,我们称之为反应点。点刺这些反应点,我们可以治疗相关的疾病,反应点形状大小及颜色各异,颜色多与个人皮肤相关,多见淡红色、深红色、淡青色或青紫色,稍异于皮肤,大小也不一,可似针尖、粟米或火柴头,也有少见细条索状。且这些反应点多与病变部位的阿是穴相近,部分阿是穴甚至可与反应点重合,且刺络放血后血液颜色也较其他部位血液颜色有异。
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学本无本病相对应的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及中医学“风性主动”、“风胜则动”的理论,不论任何部位的抽动,中医学皆将其病因归结为“风”,故多数医家将此病归为“肝风症”、“瘛疭”等范围,病机多考虑“风”与“痰”。如刘弼臣老先生认为“风”与“痰”在此病病理过程中联系甚为密切,往往是风动火生,火盛则风动,风火相煽,则熏灼津液为痰而上壅,痰壅气逆而窍闭,阻塞喉间,而致喉间时有吭声。风从内生而走窜头面、四肢,故面部及四肢耸动,且外风常为抽动症发生及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刺络法古已有之,是中医学一门独特的外治疗法。基于《灵枢·小针解》“菀陈则除之”的一种方法,于本例患者,考虑其肝风内动,病程日久,遵循古典理论中“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久病多瘀”,予以反应点部位刺络放血,治以活血散瘀,使风随血散,血散瘀除。少商、商阳、中冲等穴位属于井穴,位于四肢末端,为阴阳经交接之处;大椎为督脉之穴,为诸阳之会,总督一身之阳,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于此几处刺络放血,具有清热泻火之功;印堂属经外奇穴,且与督脉循行重合,具有调神开窍的作用,太阳同属经外奇穴,具有疏导头部经气的作用,配以头维,3穴共用以醒脑开窍,安神定志。综合治疗,逐步减轻其症状,而达到最后治愈的目的。
2011-08-08
石全(1982 - ),男,2009级硕士生
1005-0957(2012)03-0190-01
R246.6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2.0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