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阮利元,杨琴
砭石疗法配合中药治疗急性乳腺炎68例
刘颖,阮利元,杨琴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乳腺科,成都 610031)
刮搓疗法;急性乳腺炎;针药并用
急性乳腺炎是在乳汁淤积的基础上,细菌通过乳头进入乳房引起的乳腺化脓性感染,属中医学“乳痈”范畴。本病常发生于产后哺乳期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临床分为早期(淤乳期)、中期(成脓期)、晚期(溃后期)。该病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争取结块消散不化脓。近年来,笔者采用砭石疗法配合中药治疗急性乳腺炎淤乳期患者68例,现报道如下。
68例患者为2008年6月至2011年5月我院乳腺科门诊患者,均为哺乳期妇女,年龄最小22岁,最大43岁,平均年龄28岁;病程1~8 d,平均3.5 d;初产妇66例,经产妇2例。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初期乳痈(急性乳腺炎)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气滞热壅证或邪毒壅滞证,①气滞热壅证,表现为乳汁瘀积成块,乳房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疼痛,口渴,便秘,苔薄,脉数;②邪毒壅滞证,表现为乳头破裂,感染邪毒,乳房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或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口渴,便秘,苔薄,脉弦数。
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上身。TDP治疗仪治疗20 min,起到加热作用,促使乳汁通畅。在患乳擦以少量的润滑剂,医生位于患者旁侧,手持的鱼形小砭板与皮肤成45°角,采用经络全息刮痧疗法中疏经理气法和泻法[2],由乳房四周边缘向乳头以均匀力度刮拭,以患者能耐受、皮肤微发红发热为度,尤其对有乳腺肿块部位力度稍加大;随后,右手拇指和食指夹持患侧乳晕及乳头部,不断轻拉揪提,使乳汁排出;再鱼形小砭板鱼尾突起处点揉膺窗、乳根、屋翳、膻中、患侧期门穴,各均匀按压10次。刮、提、点的手法可以重复使用,直至结块基本消失。3 d后如果不通,再次进行治疗。
采用瓜蒲通乳方,药物组成为瓜蒌皮15 g,蒲公英30 g,桔梗15 g,青皮12 g,漏芦15 g,夏枯草15 g,浙贝母12 g,王不留行30 g,大通草15 g,路路通15 g,甘草6 g。每日1剂,煎水750 mL,分3次温服,连服3~7 d。
治疗期间嘱患者继续哺乳,先患侧后健侧。
痊愈 症状体征消失,硬块完全消散,乳汁排泄正常。
显效 症状体征消失,硬块缩小60%以上,排乳基本通畅。
有效 症状体征减轻,硬块缩小30%。
无效 症状体征等均无变化,或已化脓者。
68例患者均接受3~7 d中药治疗,其中接受1次砭石治疗38例,2次砭石治疗30例。经治疗后,痊愈6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5%。
患者,女,25岁,初产后第31天,2010年9月就诊。左乳外侧硬结疼痛2 d。患者双乳胀,左乳外侧9点位约4 cm×4 cm硬结,边界不清,活动,压痛,皮肤略红,皮温略高,无波动感,乳头有小皲裂。无全身症状,血常规正常。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为乳痈(急性乳腺炎)。采用砭石疗法通乳治疗1次,瓜蒲通乳方3剂,继续哺乳。4 d后复诊,局部症状消失,乳汁正常,能够全母乳喂养。继续服用瓜蒲通乳方3剂巩固治疗。
急性乳腺炎多发于产后哺乳期,多由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或多食厚味,胃经积热或因乳头破裂,乳房不洁,外邪火毒侵入乳房致使乳络阻塞,排乳不畅,火毒与积乳互凝而结聚成痈。治疗关键在早期,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10 d左右不见减轻表示已进入成脓期,此期病情发展迅速,病势危急,一般需回乳且切开排脓。掌握早期的治疗原则和积极有效的办法,基本可达痊愈,免去哺乳后带来的痛苦。
砭石疗法通乳是治疗的关键,属于中医学刮痧治疗,只是刮痧工具用耿乃光品牌的鱼形小砭板。耿乃光教授[3]应用岩石物理学技术研究砭石,认定杨浚滋先生在泗水流域山东段地表采集的泗滨浮石为砭具佳石。物性检测表明该砭石的结晶颗粒度为0.03 mm,摩擦人体一次产生的超声波脉冲事件次数为3708次,远红外线辐射频带波长超过15mm。属于品质最高的3A级砭石。而常用的水牛角刮痧板产生的超声波脉冲事件次数仅为353次。在治疗过程中砭石发热,且光滑细润,减少对乳房皮肤刺激,利于乳汁通畅,迅速排除体内毒素,活血化瘀,疏通经络,通则不痛,所以对局部肿块而又有疼痛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操作者借助砭石工具,省时省力。另配用中药瓜蒲通乳方,共奏清热解毒,散结通络的作用。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78-281.
[2] 张秀勤,郝万山.全息经络刮痧法[M].第2版,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6:96.
[3] 耿乃光.新砭石疗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7,16.
2011-06-12
刘颖(1962 - ),女,主任医师
1005-0957(2012)03-0175-02
R246.2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2.0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