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静海临床学院(301600)杨华旺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300211)姚庆祥 刘春雨
原发性输尿管癌是临床较为少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其发病率约占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1%[1]。2001年到2006年间,本院共收治10位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现对其报道与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在39~73岁,平均年龄为57岁,病程4~26个月,平均15个月,病变位置位于左侧7例,右侧3例,都是单侧病变;位于输尿管上端2例,中端3例,下端5例。瘤体长度0.8~2.9cm。全程肉眼血尿8例,腰痛2例。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现象4例。经过B超检查,发现肾积水4例,输尿管占位性病变2例。膀胱镜检查发现逆行肾盂造影输尿口喷血2例。
1.2 治疗方法 10例均行手术治疗,均为患侧肾、输尿管加膀胱袖套状全切除,术后两周给予GC(吉西他滨+卡铂)方案化疗一个周期。
病理诊断均为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G1级1例,G2级5例,G3级4例。临床分期:I期3例,Ⅱ期7例。术后随访1~7年,死亡5例,其中3例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
原发性输尿管癌是临床比较少见的泌尿系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所以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情况。根据顾方六等[2]报道,我国50年来输尿管癌的发病率约为泌尿系肿瘤的3.6%,高于国外数据。原发性输尿管癌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以及腰部不适,肾积水等。本组10例患者中有8例出现肉眼血尿的首发症状,腰痛2例。目前,输尿管癌诊断的主要方法有B超、IVU、膀胱镜检查、逆行尿路造影、CT、膀胱镜检查,MRU等。然而上述检查手段都各有利弊。B超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但常因输尿管积水不明显、膀胱刺激症状不能憋尿或肠管影响而显示不清,因此对于中下段病变的判断有一定困难。国内有报道称B超对输尿管癌的诊断符合率为60%[3],而Killi等[4]报道输尿管肿瘤的B超诊断符合率48%~57%。由于B超确诊输尿管癌的价值不高,在临床上可以作为输尿管癌的筛选手段。膀胱镜检查对于肿瘤是否从输尿管口脱出具有决定性意义,并且可同时了解膀胱内有无病变。IVU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诊断输尿管癌的方法,多表现为肾、输尿管不显影、显影延迟或浅淡,肾盂肾盏和梗阻以上输尿管扩张积水,对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有限。但有助于了解对侧肾脏功能和合并存在的其他泌尿系统疾病,同时对选择是否作患侧肾切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5]。CT检查也可发现输尿管癌,并了解肿瘤的局部浸润情况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情况,为临床手术的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了帮助。输尿管镜活检是诊断早期输尿管癌最可靠的方法。它对肿瘤小、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不仅可以直视观察全段输尿管及其病变,还可进行活组织检查以定性诊断[6],为临床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7][8]。MRU是检查上尿路的新方法,有助于尿路梗阻病变的定位、定性,其图像在本质上与IVU图像相同,结合梗阻段以下有肿瘤异常不均匀信号影,有效地提高了诊断准确率。
原发性输尿管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定期复查膀胱镜。这是一种根治性术式,可以减少输尿管残端癌及膀胱癌的发生,只有对侧肾功能不全、孤立肾或者双侧肾脏肿瘤,才会考虑保留肾脏。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在输尿管癌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满意疗效[9]。通过后腹腔镜手术联合下腹部斜切口治疗输尿管癌,可达到开放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其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手术中并发症少等优点,并且术后恢复相对较快[10]。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原发性输尿管癌的预后与分期分级有直接的关系,对分化良好的单发肿瘤,行肿瘤段输尿管切除可获得与根治性手术同样的效果。有学者认为:随着输尿管镜在临床的应用,对高分化的早期输尿管癌可以采用保守性手术治疗方法,如输尿管部分切除、经输尿管镜电灼术等,但术后复发率较高[11]。输尿管癌手术后需定期膀胱腔内灌注化疗及密切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