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101400)王爱敏
经口服中毒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口服毒物中毒在临床急性中毒发病率中居首位,洗胃可以清除胃内毒物,减少毒物吸收,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措施。如何正确地洗胃,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至关重要。现将近几年来急诊护理人员对洗胃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1 洗胃液温度 洗胃液的温度应与人体温度相近,一般在30℃~38℃。洗胃液过凉会导致肠胃蠕动加剧,促使毒物进入肠腔,不利于清除;过热则促进毒物在胃内吸收。特别是对幼儿和老人进行大剂量洗胃时,应使用温水,以防止低体温[1]。徐茂琼[2]的研究证明,改良后采用较低温(28℃~30℃)的洗胃液可使胃黏膜血管收缩,减少毒物在体内的吸收,但应注意保暖。
1.2 洗胃时机 对确诊的患者,洗胃时间越早越好[3]。过去国内传统观点认为洗胃最好在中毒后6小时内进行,超过6小时毒物已吸收进入体内,此时再洗胃意义不大。目前的普遍观点是,不论服毒多长时间就诊,都应给予洗胃。由于毒物能促使幽门痉挛而致胃排空障碍,即使已经超过12小时或更长时间,也应彻底洗胃。有不少病例服毒时间虽已超过6小时甚至24小时,但呕吐物中或洗胃液仍有有机磷农药味,因此在临床上不要因为服毒时间超过6小时而放弃洗胃[4]。阿斯古丽·马木提[5]通过抢救46例有机磷中毒患者总结指出,口服有机磷中毒者,胃肠道排空能力降低,使胃肠蠕动减慢,胃排空延迟,同时由于胃黏膜皱襞多,且吸收的毒物可经过胆道或胃黏膜再分泌到胃肠道。因此,必须尽早、彻底、反复洗胃。洗胃时间选择服毒后1小时内效果最好,而接触感染者则在2~3小时内洗胃时间最好,但不应受1小时生理排空的限制。服毒6小时者甚至更长时间者仍需及时、彻底、持续洗胃。
洗胃的前半期使患者头低左侧卧位。头低位可使胃底处于低位,胃的蠕动较弱,加之幽门保护性痉挛收缩,使毒物储存于胃底部,有利于胃管在胃底部抽吸。左侧卧位洗胃是依靠重力作用,使反复灌入胃内的洗胃液多流向胃大弯侧的胃体、胃底区,从而稀释清除局部胃壁内毒物;而胃小弯侧胃体、幽门窦部因位置高,存留洗胃液时间短暂,胃小弯侧仍有毒物残留[6]。洗胃的后半期改为仰卧位,头低脚高位和短时间的右侧卧位。李会萍[7]的研究指出,通过变动体位,将胃内各部分充分洗涤后,再将洗胃液汇入胃大弯引流出。同时调节胃管深浅度,不断变换胃管角度,增加了每次进出洗胃的液体量,再配合变动体位,使洗胃液与胃内壁的各部位充分洗涤,胃内容物充分稀释后再回到左侧卧位,引流出洗胃液。采用变动体位洗胃可有效避免以往洗胃不彻底的弊端,使胃内有毒物质清除更完全,更彻底。
通常胃管置入的深度为发际到剑突的距离,约为45~55cm。从解剖角度看,插入的长度只能到达贲门部,胃管侧孔不能完全进入胃内,导致洗胃不彻底,延长洗胃的时间,增加毒物的吸收。高菊[8]认为,临床胃管插入深度为发际-脐部的距离。此长度可使洗胃管头端到达胃底或胃窦部。将胃管插入62.27±5.26cm,无论患者取何种体位,均可使洗胃液流出快而通畅,且洗胃后发生腹痛、胃出血的几率降低[9]。李厚红[10]采用“前额正中发际-剑突与脐中点”的改良测量方法进行插管,长度55~70cm。陈才进[11]提出,在传统的插入长度基础上再延长插入10~15cm,胃管插入的总长度为55~70cm。此长度从解剖学来看,胃管的顶端可达到胃窦部,胃管的侧孔全部在胃内,可以保证胃内的有效灌注压力,使胃壁各部位能够充分冲洗,缩短了洗胃时间,达到彻底洗胃的效果。
4.1 置管方法
4.1.1 传统置管方法 置管前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取得合作后让患者口内含水5~10ml,取润滑后的胃管沿患者一侧鼻孔插入至咽喉部时,嘱患者吞水,随患者吞水动作,将胃管迅速送至所需长度,常规验证胃管是否在胃内[12]。王秀华[13]提倡插胃管时床头抬高20°~30°,助手按摩患者耳部内侧上1/2处“咽喉穴”,直至发热具有轻微痛感时开始插管。插入约14~16cm时喂患者少许温开水,使其产生正常的生理反射做吞咽动作,在下咽时快速送管,插至55~70cm证实胃管在胃内固定。
4.1.2 鼻肠管导丝引导法 鼻肠管导丝为不锈钢引导钢丝。鼻肠管导丝插入胃管内可增加胃管的硬度,克服了插管时遇到的阻力,顺利通过食管的3个狭窄,避免了胃管在口腔内、鼻咽部蜷曲和盘旋,良好的韧性使胃管置入过程中能调整弯度,很容易达到胃内,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12]。
4.1.3 无痛置管法 岳瑞改[14]采用一种新型的短效静脉麻醉药丙泊酚进行静脉注射,此药起效快、半衰期短、无蓄积作用、停药后苏醒迅速,使用安全,使患者处于睡眠状态,做到无痛插管洗胃。
4.2 置管途径 置管的途径有经鼻和经口两种方式。有研究认为[15],以口置管时,每例均在5分钟内插管成功,插管时间比经鼻腔插管平均时间缩短15分钟。经口插管为了避免患者咬管,采用塑料口咬代替金属开口器,插管时将口咬置于患者口腔内,使上、下颌牙置于口咬外部,胃管从其主体的椭圆孔道中穿过,操作者一手固定口咬及胃管,一手操作洗胃机,可起到固定胃管,避免患者咬管及防止损伤牙齿和口腔黏膜的作用。
5.1 留置胃管间断洗胃 有机磷中毒时常规插入胃管后,进行洗胃后给予保留胃管,每隔2小时再次洗胃,如此间断反复进行,直至洗出液澄清无味为止。有研究发现,使用全自动洗胃机洗胃,间歇脱机抽液洗胃法能减少洗胃液量,缩短洗胃时间,减轻对胃黏膜的损伤,有效防范洗胃术中毒物排入肠道及呕吐的发生,确保洗胃患者的安全。丁素云[16]研究指出,保留胃管,并在胃管注入大黄,效果满意。也有临床实践证明,在第一次彻底洗胃的基础上,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引流及每4~6小时1000~2000ml生理盐水洗胃,对提高治愈率、减少IMS有益。而且反复洗胃并未明显增加胃黏膜损伤的概率[5]。曹国辉和王新平[17]研究表明,单独一次洗胃,远远不能彻底清除胃肠道内的毒物,留置胃管反复多次洗胃及负压吸引可保证胃皱襞残留毒物、肠内反流入胃的毒物及胃肠再分泌的毒物得到持续、最大限度的清除,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惠文静[18]研究证实,持续胃内负压吸引,避免了一次性大量清水洗胃所引起的稀释性低钠、低钾血症等并发症,反复生理盐水冲洗和负压吸引,保证了胃内尚未吸收的毒物得到最大程度的清除,同时阻断了毒物经肝肠循环重新吸收。袁铁英[19]研究显示,采用留置胃管反复间断洗胃,可弥补洗胃盲区而导致的残留毒物继续吸收的缺陷,也为残留在十二指肠的毒物反流入胃后,及时排出体外提供了有效途径。
5.2 切开洗胃法 切开洗胃不仅能迅速彻底清除胃内容物,有效地阻止毒物继续被吸收,而且能缩短洗胃时间,从而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是抢救急性重症口服毒物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9]。临床实践证实,剖腹洗胃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加快临床康复,减少中毒后遗症,对临床抢救严重中毒病例具有现实指导意义[20~23]。
5.3 渐增加洗胃液量法 王翠凤[15]提倡,应先从小量逐渐加大,开始每次注入洗胃液150~200ml,反复冲洗20~30次,然后改为每次200~300ml,反复冲洗20~30次,最后改为每次400~500ml至洗出液澄清无味为止。这样可能避免洗胃早期阶段胃内容物浓度较高时胃内容物排入肠道,也能将胃黏膜皱襞内残留毒物洗净。适度地增加洗胃液量,每次500~1000ml,最多不超过1500ml,并保持进出胃液量平衡。也有人提出,首次注入量100ml左右,以后每次注入量300ml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