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2012-04-13 09:22王婉华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英语专业思维能力

王婉华

(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一、引言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理念的演化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培养创新型的优秀人才是其核心内容,是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共性,体现了大学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社会服务职能。创新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是民族振兴、文化进步的关键因素。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我国高校要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治国方针,积极思考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认真研究创新人才的内涵和培养途径,努力建设能有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是指导我国教育事业今后近十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就明确指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面对新时代新的社会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英语专业也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 “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1]上述各层级的指导性文件表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重要的战略目标,是英语教育的核心,是对传统语言型人才培养的传承和革新。

二、英语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培养现状

英语专业教育在国家政治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也经历了调整和变化,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英语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语言功底、以技能为主的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翻译、教育、外交外事工作。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对外往来贸易的逐渐增多,对英语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需要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又兼有较为宽泛的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具备能够从事外交、经贸、新闻、法律等方面的工作能力。这种变化适应了时代和市场经济的需求,是以知识交叉复合为主的适应性人才。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深入,国际范围内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突显。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科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率不高,而竞争力的提高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素质人才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知识复合型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对英语高端人才的需求,创新型英语人才的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1、英语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内涵

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嬗变是顺应时代变迁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其社会职能的一种体现。后一个目标不是对前一个目标的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的补充和完善。这种发展是拓展和承袭,反映了学科发展中的蜕变,学科内涵的提升和延展。前一个目标是后一个目标的基础,因此,过硬的语言基本功和多种学科知识的复合是英语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前提。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坚实的语言技能基础、宽广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同时兼有创新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创新人才应当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个方面的特质。创新能力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进行创新所应该具备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主要包括发散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2]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具备创新性思维能力,方能在这个过程之中独立客观地分析问题,善于从思辨的视角以批评的眼光来评判问题,最终能从新的角度、使用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英语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则是帮助学生通晓英语语言与文化,让他们能依托所习得的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积极独立地进行客观判断。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在今后的实际学习和工作中才能推陈出新,发挥自己的能力。

2、英语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批评性思辨能力是大家的共识,上至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下至英语专业培养目标,都无一遗漏地提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各种英语专业纲领性指导文件都将创新能力纳入培养目标,其重要性和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遗憾的是,良好的理念并没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地实现。从众多的调查报告和学术文章中可见英语专业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实践上进展缓慢,影响了英语专业改革的进程,暴露出来了一些问题,以至于我国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水平不容乐观,饱受质疑。

专家学者纷纷对英语专业学生分析、推理、评价等创新思辨能力的薄弱表示忧虑。何其莘指出:“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是长期困扰外语专业的难题。”[3]陆谷孙指出“过分刻板机械”的教学已使一些学生“思想萎缩”。[5]对于英语教育来说,外教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评判者。Crook曾在中国英语教学国际讨论会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在对外教的访谈调查中获得的信息表明,英语专业学生严重存在“不加思考而死记硬背”、“缺乏概括归纳能力”、“习惯照搬照抄”等通病,外教的观察和评价证明,英语专业学生确实存在着思维方面的缺陷。[4]从英语专业学生的视角也有相关的访谈和调查。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对过分强调语言技能的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学院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多下些功夫,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英语系学生没思想’的评价我不想再听到了。”[5]专家、外籍教师和学生的态度都表明,目前英语专业沿用的课程体系过于强调语言技能的训练,从而导致学生在学科知识结构、思想高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的发展存在不足。

因此,我们亟待审视整个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影响学生创新思辨能力发展的因素,对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修改完善。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由三大板块组成:一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二是英语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三是英语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手段。[6]其中培养手段至关重要,包含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估体系。

三、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至关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人才培养目标是需要通过课程设置来实现的,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一方面课程体系能清晰反映专业学科定位,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另一方面,它是教学内容的体现,是教学实践的指导。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能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不能随着时代要求和学科发展与时俱进的课程设置则会阻碍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英语专业课程体系长期以来以技能训练为主,在当前的教育形式和要求日新月异的新情势下,尤其是在经济活动全球化和我国面临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型的情况下,该课程体系需要不断进行分析和评估,通过持续革新,保持其合理性。

50年代初期,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沿用了苏联的外语教育模式,强调外语能力的分项训练,课程的开设是skill-based的模式,大量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英语技能训练。20世纪80年代中期,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概念开始形成,众多院校都进行了人才模式的改革,以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为了顺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英语教学大纲将课程划分为三个类别: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仍然以英语技能课为主体,强调语言的工具性。

1、英语专业技能课过于注重单一的技能训练

英语语言技能课大多集中在英语专业学习的基础阶段,开设的科目主要为综合英语、阅读、口语、听力、写作、语法等基本语言技能训练课程。依照现行的教学大纲,英语语言技能课占总课时的67%,专业知识课占15%,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占18%。从课时的分配比例可见,学生相当于将在校70%的学习时间用于英语技能的训练之上,课时所占比重相当大,强调语言技能的训练,就当前各高校英语专业技能课的授课方式而言,课程所进行的训练过于注重较为单一的技能,如语言点的讲解、词汇的拓展、语法的解析,从而占用了过多的教学资源配置,挤占了引导培养学生进行分析问题、独立思考和创新思辨的空间,阻碍了创新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英语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内容过于浅显

从英语技能课的学习内容来看,由于入学英语水平的制约,学习材料的选择以提高语言技能为主要目的,而英语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远远高于所学习内容要求的认知水平,所以,教学内容过于浅显,无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挑战。语言能力分为两个层面,其一为“基本人际交流技能”,其二为“认知学业语言水平”,认知学业语言水平对于人际交流技能而言,需要更多的学习时间来习得更为复杂的语言。传统的英语技能课重点为基本人际交流的能力,技能课程 (如综合英语)的教学材料中学术词汇的类符比值较低就证明了这一点。选取的教学材料知识含量偏低,主要为日常的话题和情景,提升理解能力和抽象思辨能力的语言材料较为缺失,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无法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形成挑战,不能有系统地进行有效思维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举步维艰。

3、英语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方法陈旧

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陈旧,构成了思维能力发展的障碍。语言的学习过程本身需要大量的模仿、记忆、重复的练习,与分析、推理、评价技能的训练往往是背道而驰的,压抑了创新思辨能力的发展。文秋芳和周燕对这种问题进行了分析:“外语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外语专业后,学习过程中更多依赖记忆、模仿、背诵、复述,很少从事复杂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因此他们的思维能力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这就不可能得到足够的训练和发展。”[7]教学方法不能摆脱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授课模式,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辨活动,以讲解语言知识为重点,忽视创新素质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如何其莘指出英语技能课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强调模仿记忆而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4]由此可见,当前技能课程一定程度上片面强调机械模仿的训练,背离了大学人文教育的本质,在英语学科教育上也欠缺科学性。

四、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探讨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创新人才培养实施的前提,只有依托课程体系的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和原则才能得以体现,预期人才培养的目标方能达到。如上所述,作为课程设置的主体,目前英语专业技能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何既保证英语专业技能训练的质量,又能有效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就必须对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进行改革。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借鉴已有的教学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优化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造。

1、调整技能课程的课时比重,对课程进行增减或融合

英语专业技能课所占课时过多,比重超过一大半。适当压缩专业技能课的课时,减少输入性语言课程,如听力、阅读,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信息输入渠道,对输出型课程进行改革。随着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展,中小学英语教育水平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进校时的语言水准已达到了较好的程度。具备了较为扎实的语法、语音、词汇基础,英语的听、说、读、写技能已达到较高水平。如果按部就班地进行长期外语基本功训练,是对前期语言学习成效的浪费,同时也无法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需求,一定程度上阻碍、抑制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技能课的减少适合当前英语教育现状,符合学科发展的趋向,是有现实可行性的。

减少技能课比重还可以通过对课程的增减融合来进行。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进步,信息查询和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便捷,网络在外语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对于输入型技能课程,可以通过网络来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来完成对相应语言知识的摄取,技能训练的信息量和强度得到了保证和无限延展,也能增强学习的个性化和习得者主体化。在有效的学习过程监控和评估机制的协助下,语言的输入完全可以凭借自主学习来开展。因此减少此类技能课的学时是可行的。

2、改造技能课教学内容,实现技能课程知识化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既要符合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又要兼顾其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使他们的语言水平和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例如,北外的口语课程设置改革,融入了传播学专业的课程理念,将“英语口语”改为“英语交际口语”、“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等四个模块。[6]改革调查结果显示,口语课的重新整合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从教学效果看,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合作能力在辩论课上提高较大,对口语水平和人文素质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实现外语技能的训练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目标。

还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课程内容安排,把语言习得和知识积累与思辨训练结合起来。例如,美国大学的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程side by side:A Multicultural Reader基于美国社会文化的多元性,选取的教学材料涉及相关的众多方面,涵盖有美国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和多元文化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在语言习得项目上进行训练而提高,而且在关注当代人类文明的主题上进行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也由此而得以提升。[8]将技能课与人文知识结合起来,改变英语专业基本技能课内容单一的问题,增加技能课的知识性,从而实现技能课知识化。以大量真实语言内容为依托进行教学,实现语言技能和认知思辨能力的同步提升。这样才能为创新人才培养创设良好的氛围和培养途径。

3、改进英语技能课教学方法,多用启发式教学

外语学习中模仿和以记忆为主的重复练习是不可或缺的,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抽象理解和批判思辨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素质培养的重点所在。因此,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的能力,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通过讲解、启发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深入剖析和思考,以此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提倡启发思维式、讨论式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由于社会进步的要求和学科发展的推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地进行着演变,从培养单纯的语言技能型高级英语人才,到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发展至培养创新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的拓展反映了英语专业学科内涵的延伸。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来作为支撑的。当前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过于注重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其中,技能课的比重过大,其学习内容未能兼顾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过于浅显,教学方法陈旧,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英语专业学生在思想深度、知识结构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常受到质疑。作为课程体系的主体,要有效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英语专业技能课的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正确处理好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以期实现技能训练和思辨创新能力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为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真正让英语教育卓有成效地培养出我国建设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79-103.

[2]戴炜栋,张雪梅.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 [J].外语界,2007,(4):2-11.

[3]何其莘,殷桐生,黄源深,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4-28.

[4]杨宇红,丁亚军.从学生视角看“思辨缺席”[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1,(1):105-108.

[5]金利民.注重人文内涵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3):176-183.

[6]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J].国外外语教学,2002,(4):12-17.

[7]文秋芳,周 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J].外语学刊,2006,(5):76-80.

[8]李莉文.试析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 [J].中国外语,2010,(6):68-73.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英语专业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培养思维能力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药学专科学生专业技能考核评价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