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兵 黄 锐
(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湖南郴州 423000)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郴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根据郴州的区域特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构建湘赣粤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战略设想并得到了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郴州构建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对地区城市化和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沿海发达地区向临近区域的生产力梯度转移、国家中部崛起的政策导向、国家扶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政策实施,为郴州加快构建湘粤赣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作为“红三角”三足之一,郴州建设“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就要有追赶和超越韶关和赣州的气魄和决心,快速发展成为“红三角”第一大城市。郴州自身发展的历史积淀和具有的禀赋比较优势,为提升城市品质、加快构建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从郴州的现实基础来看,构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比较明显,劣势不容忽视。因此,郴州必须利用自身优势、化解劣势、抢抓机遇,科学制订发展战略才能实现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中长期目标。
凭借着“毗邻广东、靠近港澳”、有着湖南“南大门”独特区位优势的郴州交通四通八达。郴州历来被称为“楚粤之孔道”,目前已形成高速公路、国道纵贯南北,高等级公路、省道横卧东西的四通八达的交通格局。国家“大动脉”京广复线电气化铁路和武广高速铁路纵穿郴州南北,为南来北往的人流和物流提供了畅通的渠道。省道1806线、1803线和郴资桂、桂嘉高速高等级公路贯通东西,构成了“三纵三横”的立体交通网络。
现阶段,正在建设中的厦蓉高速、岳汝高速为郴州成为中部地区与华南地区的区域性交通和物流枢纽提供了条件。郴州正全力打造郴州与广州和长沙的一个半小时经济圈。在北湖工业园区正在建设的郴州公路口岸和国际物流园、加工贸易区是郴州市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目前郴州市外向型经济的三大重要平台,建成后的公路口岸将成为湖南省面向港澳的公路运输口岸物流中心。公路方面,郴州市目前已形成“二纵二横”的立体交通网络,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纵穿郴州市南北,1803线和郴资桂高等公路贯通东西。到周边大中城市只有区区之遥,郴州市—广州360公里,郴州市—深圳480公里,郴州市—长沙337公里。为南来北往的物流、人流提供了畅通快捷的通道,北上长沙,南下广州,朝发午至,形成了3小时物流经济圈。铁路方面,郴州市境内有京广铁路复线贯穿全境。处在国家南北大动脉京广铁路干线上,是广东铁路局一等的客货站,是中南重要铁路枢纽。在区域铁路运输调度组织中发挥着区域性中心作用。广东铁路局在郴州段设立了一等站的零货综合站与客运一场和货运二场。货场分3个区域:南场以集装箱货运为主,并有十条专用线;北场以散堆装货物运输为主。
郴州市具有独特功能的区位优势。境内设有湖南省唯一的二类公路口岸和唯一的出口加工区。出口产品可享受便捷的通关服务。是湖南乃至中西部地区货物出境距离最短、时间最快、出关最快捷、运输成本最低的地理处位,是内陆地区通往粤、港、澳的交通要塞。在湘南地区发挥纵贯南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具有沟通沿海、辐射中原、带动西南的区位“经脉”功能。[1]
一是郴州有色金属资源丰富。郴州素有“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 “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银都”、“南方重点林区”、“湖南能源基地”之称。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7类70多种,其中钨、铋、钼、微晶石墨的储量居全国之首,铅锌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三、第四位,境内有色金属储量占湖南全省总储量的三分之二,矿产资源潜在价值2656亿元,人均占用量位居全省第一。另外,全市探明煤炭储量11亿吨,是华南能源的重要供应地。二是郴州农业资源丰富。郴州是香港农产品供应基地之一。中国挂面行业前五强的郴州裕湘面业,全国“冰糖橙之乡”的永兴冰糖橙等全国知名产品;湖南省最大的宜章湘南脐橙基地已列入国家综合实验基地;临武的舜华鸭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麻鸭养殖加工企业;临武的香芋,汝城、桂东的反季节蔬菜,东江鱼等农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和地区,是粤港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三是旅游资源丰富。“四面青山翠屏,草色花香尽得春”。郴州原始的自然景观风貌保存良好,旅游资源集奇、险、秀、美于一体,聚山、水、洞、泉于一身,融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现代精神于一炉,是一个以生态休闲、漂流探险、温泉健身为主要特色的新兴旅游胜地。
郴州市、赣州市都是全国9个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基地之一,2008年,省委决定“把郴州作为承接产业转移试点,支持郴州先行先试”。与赣州、韶关相比,省委、省政府赋予包括建设用地、财政支持、环保审批、金融服务、口岸通关建设、物流平台建设等的“先行先试”37条优速措施,使其享有独特的政策优势。
郴州市2010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74.6亿元,与赣州同期的846.4亿元相比差距较大,严重制约了郴州经济发展的资本形成,导致地方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问题,严重影响了郴州“创建创业型示范城市”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政府财力尚存在不足,从2010三市的财政总收入来看,郴州107.8亿元、韶关128.3亿元、赣州128.3亿元,三市比较郴州的年财政收入最低,进一步制约了政府在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投入。
一方面,尽管近年来郴州产业结构逐渐迈入橄榄型结构即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但离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所处的倒金字塔型产业结构尚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郴州统计数据表明,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11.7%,第二产业占54.9%,第三产业占33.4%,第二产业比例明显过高,第三产业比例偏低,对资源产生了过度依赖,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郴州万元GDP能耗达1.458吨标准煤/万元,经济增长成本压力巨大。
2010年郴州进出口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9.80亿美元和5.30亿美元,同期赣州为16.30亿美元和9.53亿美元,差距明显。尽管增速较快,但想要赶超尚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赣州是红三角城市中高校最密集的城市,而韶关人均在校大学生比例、人均科教经费投入都较高,两市高级要素竞争力均优于郴州市,虽然近年来郴州高等教育发展后劲较足,但无论是在校大学生人数还是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都存在较大差距,而另一方面,郴州籍优秀人才又由于发展平台、机制体制等问题,远走他乡寻找发展空间,间接削弱了郴州的竞争力。
要将郴州市打造成“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就应把郴州定位为湖南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先行先试的试验区、扩大开放的引领区、城乡统筹的和谐区和湘、粤、赣省际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1)开放带动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即全面提升郴州开放型经济水平。一是“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一方面,大力招商引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吸引跨国公司、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大型民营企业投资,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低水平外资项目进入。努力探索对外合作机制,大力采取国际合作方式促进“两城”建设。积极探索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合资合作。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鼓励海内外优秀人才来郴投资创业。拓展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结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扩大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鼓励稀缺性资源、关键设备、先进制造技术进口。另一方面,鼓励优势企业开展境外工程承包、资源开发、劳务合作。二是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把郴州建设成为湖南省乃至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产业转移承接地。主攻珠三角、拓展长三角和闽三角,着力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和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关联企业配套跟进,促进承接转移产业的集群化。加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平台,突出承接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建设9个重点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加强承接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重点建设水、电、路、讯、环保设施和标准厂房。积极构筑现代物流业平台,加快郴州出口加工区叠加保税物流区、湘南国际物流园、湖南省供港澳及出口农产品集中验放场建设。加快郴州海关、郴州公路口岸建设,尽快开通郴州到深圳 (香港)的铁海联运。
(2)区域合作战略。区域合作战略即将“两城”建设融入到省际区域经济合作中,实现省际区域经济的互利共赢。一方面,“两城”建设要对接珠三角经济发展。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加快对接珠三角,主动接受粤港澳的经济辐射和带动,在思想观念、基础设施、产业建设、园区建设、旅游合作、商贸流通、金融服务、生态环境、人才劳务、科技创新、运行机制、政策环境等方面实现与珠三角全面对接,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资源等要素的便捷流动。通过加强与珠三角地区的对接和紧密合作,促进对台经贸、与泛珠江三角洲区域、与东盟等国际区域的合作。另一方面,“两城”建设要呼应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借鉴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办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参照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发展政策,利用实施湘南地区开发开放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对郴州的政策支持。加强与长株潭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主动接纳其辐射带动作用,发挥郴州自身优势,追赶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步伐。
(3)城园一体战略。所谓城园一体战略,是指将工业和城市其他多种功能混合,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和谐的工业园区,其旨在追求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城园一体打破了传统规划中分区的观念,将城市的多种功能有机地混合布置。一个城园综合体可以由数个功能复合的组团组成,每个组团包含工业、居住、商业和休闲娱乐等用地。土地的混合使用可提高公共设施和资源利用效率。对于郴州这一典型山水城市,应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最终建立两者和谐的人居环境。因此,在两城建设中,首先要充分研究城市的原有构造,确定与其相协调的组团规模,使工业园区不会像“打补丁”一样突兀地停留在城市总平面上。城园一体内部应建立连续的绿化系统,引入山、水等特色元素,使城市整体的山水格局能够有机渗透,保持城市大格局和园区小格局的连贯性与协调性,延续传统的山水文化于现代文明之中。[2]
(4)绿色生态战略。绿色生态战略即“两城”建设还要将郴州建设成为最适宜人居的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一是,以“山、水、林、城”的自然格局为基础,以建设山水型生态城市为目标,积极构建以中心区城市公园、绿化广场、居住区绿化、路网绿化、立体绿化等为“内圈”,以近郊森林公园、防护林为“中圈”,以远郊的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为“外圈”的生态布局。逐步形成由外围生态圈、交通绿化走廊、城市绿化景观和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组成的网络化、立体化、群落化的生态绿地格局,努力营造“山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生态宜居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品牌形象,重点打造造林绿化的新亮点。二是,加强对矿山环境污染、矿石冶炼企业以及化工、畜牧、农业面源污染等的重点污染源治理;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新型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对企业强制实行清洁生产技术。加强环境保护的重点工程建设,包括饮用水源区、生态脆弱区以及重要生态环境功能区的保护等;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全面完成国家农村生态示范村建设项目。
(5)资源强市战略。资源强市战略即发挥郴州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做强资源型产业,实现资源强市目标。一是要做强有色金属产业。按照“四个控制”原则,加快资源整顿整合步伐,积极推进战略投资合作,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把郴州建设成为全国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重点要加快组建郴州矿业投资公司,控制有色金属资源一级市场,规范二级市场,实现资源集约化开发利用;引导、鼓励、扶持核心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逐步实现由初级产品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推进湖南铋业集团、宇腾化工、金贵银业、鑫达银业、雄风有色等重点企业上市;加快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永兴循环经济示范园、桂阳工业园等一批专业产业园区发展;加速有色金属博物馆、交易中心、期货交割库等平台建设。二是提升和改造传统化工业,支持氟化工等新兴化工业的发展。重点是支持华湘化工、郴化集团、桥氮公司和方舟公司等一批传统化工业的升级改造;发挥郴州萤石资源优势,加大萤石开发力度,着力建设好郴州氟化工产业园和宜章县氟化工产业园,形成氢氟酸、绿色制冷剂、氟塑料、氟化盐、氟化铝等深加工产品。三是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以节能型新材料和稀有金属新材料为发展重点,以中俄新材料基地为平台,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与之配套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加速推动有色新材料的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延伸产业链,形成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扶持金箭无铅焊料、金贵银业的载银纳米抗菌材料、西河铅业的银基触头等产品发展。
(1)依托政策。充分利用目前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给予郴州的政策支持,全面推动“两城”建设。首先,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赋予郴州的“先行先试”政策,采取最开放、最灵活的措施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向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沿海企业宣传推介郴州的产业投资政策优越性。其次,充分发挥郴州开放平台政策优势,加快园区建设。郴州是全国首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之一,拥有湖南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并叠加保税物流功能,是我国当前对外开放区域中层次很高、政策优惠、功能齐全的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随着郴州公路口岸、湖南省供港澳农产品集中验放场等配套建设的运行和铁海联运的开通,正形成“一站式”、“一条龙”快速大通关平台。
(2)鼓励创新。“两城”建设要着眼可持续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突出发挥区位、资源比较优势,走以加工贸易经济为主的外源式发展和以矿业经济为主的内源式发展相结合的道路,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进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安全生产、环保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经济运行态势。全面推进科教兴郴和人才强市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以教育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郴州。
(3)差异发展。“两城”建设应避免与其他区域发展的同质化问题。坚持优势优先、兼顾周边、辐射全市、层层推进,形成城乡统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布局集约发展、彰显文化的城镇体系,夯实城乡一体、功能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展现郴州城市、经济、人文、生态特色。
(4)产业聚集。充分发挥郴州在资源、区位、政策等方面的特色优势,以项目为支撑、以科技为手段、以市场为载体,立足郴州资源特色、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重点培育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电子信息、氟化工和石墨加工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和集聚地。在建设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产业方面,加快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永兴循环经济示范园、桂阳工业园等一批专业产业园区发展,积极推进战略投资合作,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有色产业集群。在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方面,重点要培育壮大高斯贝尔、台达电子、华阳电子、华磊光电等一批核心企业,引进一批沿海地区电子信息梯度转移的电子制造项目,不断完善相关的配套企业,培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把郴州建设成为湖南省第二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1)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咨询、评估、审计、专利代理、产权交易、人才交流、网络购物、税务代理等信息商务,鼓励发展建筑设计、工艺美术、项目和广告策划等创意商务。大力发展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超市、代理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规模和改造现有综合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建立适合不同层次消费需求、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
(2)现代物流业。依托郴州地处湖南南大门的区位优势以及市内交通发达的运输优势,以出口加工区、公路口岸和供港澳出口农产品集中验放场为载体,以义捷物流、君鑫物流等优势企业为龙头,积极培育和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及第四方物流企业,不断完善和提高湘南国际物流园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积极打造信息化、高科化、高效化、一体化和国际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3)科技服务业。高度重视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建立高新技术创业园区 (郴州智通科技产业园),加大对科技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依托引进和自主研发技术力量,依靠珠三角各类科技人才,切实加强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同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完善的法律环境。
(4)商贸流通业。发挥郴州餐饮、休闲娱乐等资源优势,以华天大酒店、雄森假日、国际大酒店、万国大厦、王朝大酒店、湘南大酒店等规模效益型企业为龙头,建设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设施,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用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整合提升传统商业,突出老城区核心商圈地位,完善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加强武广福城新区建设,将其打造成为郴州新型商贸服务业增长极。
(5)生态旅游业。不断加大郴州旅游文化的宣传力度,扩大郴州生态旅游节等旅游文化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积极探索和开发商务经济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提高郴州旅游文化业的整体品味和消费水平。依托资源禀赋,打造经典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品牌。着力抓好生态观光休闲产品建设,加快东江湖、莽山国家森林公园、苏仙岭、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等现有景区的扩容提质,打造四大休闲旅游度假板块,打好生态观光休闲“国字号”牌,充分利用莽山、仰天湖、五盖山等山地森林、草场 (湿地)旅游资源,打好山地休闲度假旅游这张“区域牌”;利用城郊或乡村的各种农业旅游资源,打好以乡村风光及农事活动为吸引,以都市居民为目标,以旅游为娱乐、求知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这张“地方牌”;开发提升专项旅游产品,打好漂流探险“专项”牌。主要是东江湖上游的东江漂流、莽山珠江源漂流、汝城热水漂流和耒水上游的注江漂流四处;利用地热资源特色,打好“温泉健身”牌。充分利用我市“有色金属之乡”丰富的工业旅游资源,打响中国有色金属博览交易会暨矿山旅游节会品牌。坚持“立足湖南省、主攻粤港澳、延伸东南亚、开拓华中华东华北”的总体宣传促销思路,实施整体营销战略,对郴州旅游资源要进行研究、包装和整合利用,加大在国内外对郴州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形象的宣传力度。[3]
[1]吴海兵,黄 锐.构建“湘、粤、赣”省际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的战略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2):108-112.
[2]雷改平.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战略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湘南学院学报,2011,(3):1-3.
[3]邓 峰,吴海兵.郴州打造“湘、粤、赣”省际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J].时代金融,2011,(20):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