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翠 (山东省诸城市舜王畜牧兽医站 262200)
猪繁殖障碍病及防制措施
王仁翠 (山东省诸城市舜王畜牧兽医站 262200)
近些年,以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产出无活力的弱仔、畸形仔、少仔和公、母猪的不育等为特征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已越来越多,并成为影响猪场效益的一大因素。因此,正确认识和防制繁殖障碍性疾病,是猪场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下面笔者就这类问题作一介绍。
1.1 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PRRS) 该病1987年首次发生,是由PRR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高度传染的疾病,以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特征。表现为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产弱仔和呼吸困难,是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病毒性疫病之一。猪是唯一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品种、用途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及1月龄内仔猪最易感,表现症状明显,青年猪和成年公猪症状轻微,只表现一些呼吸道的症状。病毒主要由病猪及带毒猪鼻腔分泌物、精液、尿液排出,主要经空气和接触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感染胎儿。长途运输、饲养管理不当、气候的变化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病猪表现体温升高、厌食、精神沉郁、呼吸困难、咳嗽。母猪间情期延长,发生早产、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新生仔猪呼吸困难、运动失调、瘫痪,多在1周内死亡。种公猪精液品质下降,造成配种失败,约有1%的发病猪的双耳、腹侧及外阴皮肤呈现一过性的紫色或紫斑块。
1.2 伪狂犬病(PR)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家畜和野生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或表现一些呼吸填症状。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哺乳仔猪发热,并可引起脑脊髓炎及败血症而导致死亡。
伪狂大病是典型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猪、鼠、牛、羊、大、猫等35种动物可被自然感染,猪和鼠是主要的伪狂犬病病毒宿主,保毒且排毒,所以鼠类是本病重要的传染来源。病毒从病猪的鼻液。唾液、乳汁、尿中排出,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及配种等途径感染,妊娠母猪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冬春季节该病多发。
猪一般无瘙痒症状,哺乳仔猪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1℃以上,精神萎顿、厌乳、呕吐或腹泻,随后表现神经症状,兴奋不安、步态不稳、运动失调、全身肌肉痉挛、眼球震颤、角弓反张,随病程发展出现四肢麻痹、倒地抽搐、喘气,最后死亡。病程1~2d,死亡率很高,日龄较大的仔猪患病后往往发育不良,导致终生头歪颈斜。大猪主要表现呼吸症状,零星有神经症状,无继发感染的情况下,6~10d可恢复正常。怀孕母猪表现流产、死胎或木乃伊胎,产出的弱仔2~3b后死亡,繁殖障碍十分严重。
1.3 猪细小病毒病(PPV)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猪的繁殖障碍病之一,特点主要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弱仔猪,母猪和被感染的仔猪一般无明显的其它症状。
该病的发生不分季节性,不同品种、用途、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消化道、呼吸道、交配、胎盘感染是常发的传染途径,污染物及鼠类是重要的传播媒介。本病有较高的感染性,易感的健康猎群一旦传人病毒,100d内几乎能导致100%的感染,公猪感染后,受精率和性欲没有明显的影响。
1.4 繁殖障碍性猪瘟(HC) 猪瘟对养猪业危害极大,被列为第一类传染病。多年来关于猪瘟的防治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现已取得了很好的效应,猪瘟兔化弱毒苗的研制使用,使猪瘟的暴发与流行已控制到了很低的程度。妊娠母猪感染病毒后一般不表现症状,但可成为病毒携带者,不停地排毒,垂直传染给下一代,造成母猪流产、早产。能按时分娩出的仔猪中有死胎、木乃伊胎、弱仔,并且占有相当大的数量。产后正常的仔猪,随日龄的增大,逐渐发病且药物治疗无效,死亡率很高,达90%。
引发繁殖障碍性猪瘟的因素很多,首先是母猪怀孕期,尤其是怀孕0~30日龄的母猪。接种弱毒苗,其弱毒通过胎盘,对子宫内的猪胎感染,造成畸胎、死胎。种公猪带毒,配种时消毒不严,通过交配传染给母猪,病毒进入子宫造成早期胚胎的感染。另外,兔疫程序的不合理,疫苗用量不足,疫苗质量差,疫苗贮存、运输、稀释等方面出现问题,都会造成免疫失败,使猪体抗体滴度不够,发生疾病。再就是一些抗菌药物的使用影响免疫应答,引发该病。
1.5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本病主要是通过蚊虫的叮咬进行传播,有明显的季节性,7~10月份为多发季节。怀孕母猪感染后表现流产和死胎,公猪发生辜九炎,育肥猪持续高热,仔猪表现脑炎症状。
大猪感染后一般无脑炎症状,体温升高到40~41℃,持续热,病猪精神萎顿,食欲减少或废绝,粪干呈球状,表面有灰白色粘液,有的猪呈轻度麻痹,步态不稳、关节肿大、跛行。有的病猪视力障碍,最后麻痹死亡。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畸胎、弱胎,同时也有正常胎儿产出,且发育良好。公猪睾丸肿大,失去或降低配种能力。
1.6 猪布鲁氏菌病 猪布鲁氏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猪急性或慢性传染病,母猪患病后,表现流产、子宫炎、跛行和不孕症,公猪发生睾丸炎和附睾炎。本病还能感染鹿、牛、羊,人也感染,但以猪感染率最高。
病猪和带菌猪是传染源,感染后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时,细菌通过胎儿、胎衣、羊水及阴道分泌物大量排出,病猪的乳汁、精液以及粪尿都带有大量病菌。病菌污染环境及饲养设施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健康猪,通过交配也可使本病不断地扩散、蔓延。
5月龄以下的猪易感性较低,随年龄的增长易感性增高,母猪一般头胎发病率高,多在怀孕后的2~3月份发生流产。以后流产逐步降低,表现慢性症状,如子宫炎、不孕症、关节炎等。公猪发生睾丸炎后,影响其配种性能,性欲减退或丧失,从而失去配种能力。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制必须树立多学科共同协作的观念,应用全面的分析方法,对猪繁殖障碍产生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一方面必须从猪场所处的位置,栏舍的结构、种猪的引进等方面考虑对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制问题;另一方面,还必须从饲养学、营养学、生态学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剖析,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控制繁殖障碍疾病的蔓延和扩散,最终逐步达到缩小甚至消灭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综合防制。
2.1 建立健全合理的免疫程序 猪患繁殖障碍症的主要病因是病原性因素。目前已知的病毒、细菌、衣原体、寄生虫有数十种,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列入免疫等程序中,但应把危害较重的乙型脑炎、细小病毒、伪狂犬病、蓝耳病和布氏杆菌病等纳入猪场整体免疫程序中。目前却有相当部分规模猪场,无免疫程序或很不健全,致使繁殖障碍病在这些猪场日趋严重。应根据该类病的发病季节、疫苗产生抗体时间和免疫期的长短,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程序化免疫,坚持下去将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2 严格执行疫苗接种操作规程 给猪接种疫苗是提高其机体特异性抵抗力,降低易感性的有效措施。但有些猪场存有“年年搞接种,年年有疫情”的厌战情绪,防疫注射密度很低,漏防甚多,留下隐患,有的打“飞针”,注射部位不准确,疫苗剂量忽多忽少,器械术部不消毒或者消毒不彻底,疫苗注射质量很差,虽然经过免疫接种,仍出现免疫失败,很难达到防疫接种目的。存在上述问题的猪场,应重新认识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初产母猪在配种前这段时期(接种乙型脑炎疫苗应在4月份蚊蝇未出现前),应高密度,高质量坚持连续3~5年的预防接种,就有可能控制和净化该病。
2.3 加强母源抗体监测 仔猪体内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干扰抗体滴度,甚至完全抑制抗体的产生。为防止母源抗体对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对某些传染病定期进行母源抗体监测,选择无母源抗体或母源抗体滴度较低的时间接种疫苗,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但目前确有不少猪场之所以不断发生一些传染病,忽视母源抗体监测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规模猪场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母源抗体监测,以便随时了解和掌握本场猪群母源抗体水平,确定初免时间,适时进行预防接种。让初生乳猪吃足含有较高浓度母源抗体的初乳,对防止此类疾病的发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4 严把引种检疫关 引种隔离观察检疫,严防带毒种猪进入猪场是防止疫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因此,各地在引种时应认真了解供种单位的免疫程序和疫情,严禁从疫场引种。引进后应在场外隔离观察检疫2周,并进行相关的监测,结果阴性、临床观察无症状出现,接种有关疫苗产生免力后,才可入场饲养。
2.5 加强饲养管理 用营养学的观点防制繁殖障碍疾病,这就要求在使用饲料过程中,必须根据种猪的各阶段营养需要进行合理配置饲料,提高日粮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饲喂高能量饲料。特别要确保矿物质元素钙、磷、铁、铜、锌、锰、碘、铬、硒和维生素E的正常供应,确保限制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的平衡和必要的能能比。
2.6 搞好环境卫生 确保种猪正常的生长所必需的生活条件,一是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定期对猪舍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进行消毒,并保持舍内空气流通,加强冬季保温、夏季防暑降温。二是加强粪尿、病死猪管理。对正常猪的粪、尿发酵或沼气处理,对患病猪的粪尿、乳、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及病死猪进行焚烧等无害化处理。三是消灭鼠、蝇、蚊传播媒介,严防狗、猫、飞鸟等其他动物进入栏舍。
(2011–12–26)
S858.28
B
1007-1733(2012)03-00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