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之,倪 诚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当前医学模式正经历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的整体医学模式转变,从以疾病为中心的群体医学向以人为中心的个体医学转变。中医体质学历来注重个体体质的差异性,“心身构成论”认为体质是特定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是中医“形神合一”思想观的具体表现[1]。气郁体质是由于情志失调,气机长期郁滞,不能畅达,引起脏腑功能紊乱的一种常见偏颇体质类型。本文从气郁体质的类型、体病相关、体质干预、问题及展望等方面进行述评。
在传统文献中,《内经》最早记载了从群体心理差异进行体质分类的方法。如《灵枢·论勇》将体质分为勇、怯两种类型。《灵枢·通天》将体质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种类型,这种将形体-心理同时观察的体质分类,为气郁体质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世医家虽然相继认识到气郁体质的常见病因、病理机制及易患疾病,但散见于一些著作中,尚未形成系统的相对完整的认识。现代学者王琦[2]基于古籍文献对气郁体质的相关描述和个人的临床观察,正式提出气郁体质的内涵。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气郁体质理论框架基本成型。另有学者将气郁易感人群根据气质表现的差异,分为怒郁之人、思郁之人、忧郁之人[3]。
1.1.1 形体特征 人体是内外统一的整体,“有诸内必形诸外”。通过对九种体质的形体特征初步研究,王琦[4]发现九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形体特征各有相应特点,气郁体质表现瘦人居多。
1.1.2 心理特征 在偏颇体质类型中,气郁体质的心理领域生命质量表现最差[5]。熊玲[6]通过气郁质与平和质组对照,研究气郁体质人群的心理特征,发现气郁体质人群中,抑郁症出现率较高,个性具有性格偏内向、情绪不稳定、善于掩饰自己的特点。姚实林[7-8]探究气郁质的生命质量和个性特征,发现其心理状态明显偏颇失衡,趋于神经质型,表现为忧心忡忡,多愁善感,喜怒无常,易激动,对各种刺激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激动之后久久不能平静,易患失眠及各种心身疾病。
1.1.3 性别差异 气郁体质与性别因素显著相关。王莉等[9]研究发现,女子体质普遍偏于失调,心绪不宁、肝气郁结的情况明显多于男性,紧张过敏绝对值均高于男子;在气质方面,外向分值、忍让分值明显低于男子,抑郁分值、情绪不稳定、焦虑分值明显高于男性。熊玲[6]研究亦表明,气郁体质与性别因素关系密切,女性更易形成气郁质。
母国成等[10-12]发现气郁体质的特征常见性情急躁易怒,易于激动或忧郁寡欢,精神多抑郁不爽,神情多愁闷不乐,性格多偏孤僻、内向,气量较狭小;形体多无特殊,面色多晦暗,脉偏弦,青中年及女性多见。临床征象多见情绪易激动,精神不稳,抑郁失眠烦躁,善太息,或喘促,咳逆。病理特点多气郁,病后易致气机不畅。病则胸胁脘腹胀痛或窜痛;或泛吐酸水、呕逆嗳气;或腹痛肠鸣,大便泄利不爽;或咽中梗阻,如有异物;或颈项瘿瘤,易致癥瘕积聚;或气上冲逆,头痛眩晕,昏仆吐衄;亦有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的症状:潮热,阵红及升“火”感,尚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失常及精神病;女性可见乳房少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等。2006年王琦确立气郁体质的判定标准,以九种体质量表结合OR值计算法等为判定方法,于2009年正式发布实施[13-14]。
1.3.1 形成因素 中医体质学认为气郁体质的形成包括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两个方面,后天获得有精神刺激、暴受惊恐、所欲不遂、忧郁思虑、过度安逸、病后失养等因素。其中,禀赋遗传是内因,情志、疾病为外部条件。现代生活中,情绪紧张为气郁体质的产生创造了充分的社会背景,在多因素的复合作用下,共同构成了气郁体质的形成基础[15]。冯娜等[16]发现气郁质组和非气郁质组的基因表达有差异,一部分基因在气郁质组中呈高表达,但在非气郁质组中不存在,这一结果对揭示气郁体质的遗传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1.3.2 形成机制 气郁体质的形成,主要有四个方面:①肝气郁结:情志久郁,肝气失于疏泄,损伤心神,上犯脑神,或犯脾克胃,或木火刑金,或横窜经络。②气滞血瘀:气滞则血瘀,则脉络不通,脑失所养。③五脏失和:肝气郁结,脾肺功能受损,终使五脏气机郁滞,升降失调。④神明损伤:忧愁思虑,脾失健运,精微失于输布,脑失所养,或心气郁结,神明失其所主,或因劳倦伤脾,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导致气机阻滞不通,日久形成气郁体质[5,17]。
在气郁体质的相关影响因子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出当今社会中肝气郁结发病与性别、年龄、职业、季节等因素密切联系,研究发现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发病年龄以30岁~40岁最多见,发病时间以春季最多,肝气郁结男性多于女性,质疑了肝气郁结女性多于男性的传统观念[18]。张丽萍等[19]认为青年段是情志病证高发阶段,气郁体质是发病潜在体质。有研究表明,高于正常的体重指数是气郁质形成的危险因素[20]。另外,姚实林[21]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现况调查,探索气郁质的相关影响因素,发现无既往史者不易形成气郁质,有既往史者易出现气郁质,认为“因病致郁”是形成气郁质的重要机制。
传统文献已经认识到气郁体质易患郁证、脏躁、百合病、不寐、惊恐等精神神志疾患,以及积聚、梅核气、脘痛、头痛、胸闷胁胀等有关气滞病证。
目前,抑郁症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有学者开展脑卒中后抑郁症者体质的相关研究,选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中国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SSS),改良巴氏指数评分(ADL)以及中国抑郁症证候分类等指标,从中医体质学角度探讨气郁体质与脑卒中后抑郁症证候的相关性,发现气郁体质者脑卒中后更易发生抑郁症,有较高抑郁倾向,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恢复时间长,并具有易激怒和怯懦易悲的临床表现[22]。冯文林[23]从文献学角度深入剖析了先天因素、性别、年龄阶段等体质因素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说明抑郁症与气郁体质相关。
气郁体质是妇科疾病形成的内在物质基础,气郁质妇女在外来因素作用下,在病理上易导致肝失疏泄、冲任失调,发生诸多妇科疾病[24]。王莉眉[25]、于菲菲[26]发现气郁体质为经前期综合征与原发性痛经的主要易感体质,原发性痛经证型以气滞血瘀证为主,表现较为剧烈的疼痛,经前期综合征中肝郁脾虚证与气郁体质密切相关。临床实践发现,女性更年期体质通常以气郁体质为基础,素性抑郁、多思忧虑的妇女,适应能力差,更易发生妇女更年期综合征[27-28]。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研究已突破了内分泌失调的纯生物学观点,更注重社会、心理等的致病性,相关研究发现乳腺增生病的发生、发展与气郁体质高度关联[29-30]。雷叶雁[31]研究发现气郁质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是非气郁质的13.071倍,认为气郁体质可能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伴有子宫肌瘤病史的乳腺癌患者更易出现气郁质。薛辉[32]运用现代临床流行病学方法探究子宫肌瘤患者的体质类型,发现子宫肌瘤的发病与体质密切相关,且发病后体质影响着临床证候的发展,病理体质多见气郁体质。此外,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体质,均存在明显偏颇情况,与气郁体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3-34]。
气郁体质对慢性前列腺炎亦有一定影响,临床观察显示气郁体质可影响慢性前列腺炎的整个病理过程。韩旭[35]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多元相依变量统计分析技术,探讨慢性前列腺炎(CP)患者的体质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与生物学特征指标、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之间的联系强度,发现气郁体质为慢性前列腺炎患病的主要体质基础,气郁质和CPSI重度的相关性最大,气郁质患者易表现出较重的临床症状。有关研究表明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及转归与气郁体质密切关联,气郁质较易发生寻常型银屑病,发病时多表现为血热型,病情较重[36]。葛国艳等[37]认为气郁体质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偏颇体质: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及不定型等临床各型均以气郁质为主。孙艳红等[38]从流行病学角度研究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14484基因位点突变的中医体质分型,探讨LHON发病与体质的关系。认为体质类型与LHON发病相关,气郁质对LHON的发病影响显著。
由此可见,气郁体质是诸多疾病的内在基础,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体质不同,发病的倾向性不同,病邪的从化方向不同,表现为不同的疾病或证型,从而形成“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基础。气郁体质在精神刺激或感受邪气后,易于首先表现为肝气郁结证,随着疾病的发展,表现为肝郁犯脾,或郁火扰乱神明,气滞血瘀,痰气郁结等一系列气机不调之证。临证把握气郁体质的发病规律,有利于疾病的诊疗及预防。
体质作为疾病的载体,与药物治疗紧密联系,不同体质之人对药物剂量大小的耐受能力不同,对药物种类的选择性不同,药物“量”的大小和“质”的不同选择均受体质制约[39]。王琦等[40-41]提出“辨体用方论”,以人的体质类型与状态为依据,强调辨体质类型用方,辨体质肥瘦、强弱、老少年幼用方,辨体用方是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具体体现。
在食药养生方面,有学者提出气郁体质可常用以香附、乌药、川楝子、小茴香、青皮、郁金等疏肝理气解郁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如越鞠丸、逍遥散、舒肝和胃丸、开胸顺气丸等。药物调理要点为:理气不宜过燥,以防伤阴;养阴不宜过腻,以防黏滞;用药不宜过猛,以防伤正;忌用寒凝,阻滞气机[42]。有学者指出常规的疏肝理气法不完全适于气郁体质的调理,如陈宝树[43]创新常法,基于内脏感觉过敏的气郁体质特征,提出温药益阳法调理此体质。该法以柔剂温阳药外合宣阳开窍、温散活血助阳药,以温阳药为主要结合体,常用药物有淫羊藿、仙茅、巴戟天、五味子、石菖蒲、麻黄、川芎等,不宜选用附子、肉桂、干姜、鹿茸等刚剂温阳药,此类药易化燥伤阴,不利于“郁易化火”之气郁质。
总的来看,有关气郁体质的文献、临床、实验研究等偏少,气郁体质的调理仅提出原则性指导思想,尚没有规范、具体的干预措施。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在制定体质调治方案时,依然采取辨证论治的思路或各自的临床经验,主观性地选择方药,如何将辨体论治落实运用于临床,尚缺乏循证医学的客观证据。
辨体论治是中医诊疗学的特色,辨体用方是辨体论治的具体表现。倪诚提出了辨体用方的基本思路[44],辨体用方,开启了中医诊疗的新思维,即从既往“方-病”、“方-证”的思维角度转向“方-体”的思维角度。开展“方-体相关”研究将在体质干预及方药研发方面产生新的成果。
[1]王琦.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展望[J].中医药学刊,2002,20(2):137-138.
[2]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3]马汁梁.浅论气郁[J].山东中医杂志,1986,11(2):8.
[4]王琦.中医体质学(2008)[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34.
[5]陈柯帆.9省市一般人群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中医体质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17-18.
[6]熊玲.气郁体质及其台北地区分布情况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29-31.
[7]姚实林.气郁质个性特征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27(1):23-25.
[8]姚实林.气郁质生命质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5):21-22.
[9]王莉,何裕民.男女体质特点及其异同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2):7-8.
[10]母国成.中医体质学说及其异化[J].新中医,1983(9):1.
[11]林齐鸣.略论男女体质病证和治疗特点[G]//秦皇岛首届全国中医体质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秦皇岛:中医体质研究会,1987:20-22.
[12]田代华.论体质与证候[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7,7(2):9.
[13]王琦,朱燕波,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7.
[14]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43-45.
[15]王琦.中国人九种体质的发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05-206.
[16]冯娜,贺娟.气郁体质相关差异基因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0(1):48-51.
[17]冯娜.气郁质理论及其外周血基因差异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23-24.
[18]谢宇霞,皮明钧.肝气郁结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9(2):5-6.
[19]张丽萍,武丽.不同年龄段情志病证患者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分析[J].天津中医药,2011,28(2):112-114.
[20]高飞,王国玮.健康体检人群体重指数与中医偏颇体质的相关性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4(2):126-129.
[21]姚实林.气郁质相关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10(9):1895-1896.
[22]刘蓓蓓,李和平.中医气郁体质与脑卒中后抑郁症证候关系研究[J].河南中医,2010,20(11):1068-1070.
[23]冯文林.抑郁症与体质因素的关系[J].中国民间疗法,2002,10(2):8.
[24]陈润东,李小燕.试论气郁体质与妇科疾病[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16(3):10-11.
[25]王莉眉.女性经前期综合征的中医证候(虚证)分布及相关体质调查[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20-25.
[26]于菲菲.原发性痛经易感体质与证型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26-30.
[27]李杰,吴承玉.气郁质与妇科临床辨治举隅[J].时珍国医国药,2009,26(8):2094-2095.
[28]刘静君.更年期综合征与体质关系初探[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5):298.
[29]夏仲元,庞洁.乳腺增生病中医体质类型调查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32(4):12-14.
[30]兰光华,王金华.乳房小叶增生与个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6):12-14.
[31]雷叶雁.乳腺癌高危因素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40-43.
[32]薛辉.子宫肌瘤易感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31-33.
[33]叶平,许淑怡.不孕症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J].中医杂志,2010,32(3):252.
[34]杨俊雯.多囊卵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状况相关性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23-24.
[35]韩旭.慢性前列腺炎中医体质特点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51-55.
[36]谢知音,白彦萍.银屑病中医体质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6):823-825.
[37]葛国艳.肠易激综合征与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11-12.
[38]孙艳红,韦企平.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14484位点突变的中医体质学研究[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9,19(5):270-273.
[39]王前奔,王前飞.倡建“体质药物治疗学”[J].中医研究,1996,9(1):2-5.
[40]王琦,倪诚.辨体用方论(一)[J].天津中医药,2009,26(1):1-4.
[41]王琦,倪诚.辨体用方论(二)[J].天津中医药,2009,26(2):93-95.
[42]王芙蓉,周凤珍.气郁体质之食药养生[G]//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医体质研讨会暨中医健康状态认知与体质辨识研究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2010:234-236.
[43]陈宝树.气郁质临床特征与温药调质法浅探[G]//第八届中医体质研究会会议论文集.天津:中医体质研究会,2010:192-194.
[44]倪诚.试论辨体用方与辨病辨证用方的离合关系[J].新疆中医药,2007,25(增刊):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