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冬眠劳动力的形成及对策选择

2012-04-13 05:37张天勖冉政语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非农产业哈尔滨市县域

张天勖,冉政语

(1.中国电信企业事业部,北京100032;2.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哈尔滨150018)

农村冬眠劳动力是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近年来,关于新农村建设问题,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关系、产业结构和非农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农村生产力的主体——农民出发,并结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独特的农业耕种情况,深层次分析该市可利用开发的劳动力、尤其是冬眠劳动力的发展问题,以更好地发挥农村冬眠劳动力的潜能,促进新农村建设和非农产业的发展。

一、农村冬眠劳动力的形成

农村冬眠劳动力是指在特定时间段(一般是指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主要以休闲、避寒为主,没有转化为现实劳动力潜在的以冬眠为主的劳动力人群。本文主要分析哈尔滨市冬眠劳动力的现状。哈尔滨市位于黑龙江南部,是黑龙江省省会,市辖8区10县(市),总人口989.9万,约占黑龙江省人口的1/4。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农村人口近一千万。而哈尔滨市约有300多万农村人口,其中,男劳动力约150万,女劳动力约150万。经调查可知哈尔滨市农村劳动力的劳作情况如下:农村劳动力约有8个月农闲时间,占全年的2/3。以一个五口之家农户为例,农忙季节仅需2个月,约占40%的劳动力参加劳动,即60%的农村冬眠劳动力在66%的时间里处于非农忙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哈尔滨市特殊的耕种环境,以及传统的生活习性,势必会产生大量的剩余的冬眠劳动力。

二、农村冬眠劳动力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整体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产生了分布范围较广、发展潜力巨大的农村冬眠劳动力问题。因为农村冬眠劳动力的开发和苏醒有较大作用,因而深入探讨冬眠劳动力的成因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冬眠劳动力的成因。

1.农业、农村、农民的新发展。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项目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目前,第一批“百乡千村”任务完成公路里程24 799公里,水泥路21 380公里,通乡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91.6%;安全饮水工程1 208处,1 600个村的8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粮食产量达4 225万吨,人口出生率为7.91%,人口死亡率为5.6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3%;粮食产量、人口质量大幅度提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 844.7元,农民的改变水平逐年上升;人民的生活不愁温饱。而这种改变使大部分农民外出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2.非农产业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不可逆转的潮流。而中国现在劳动力就业结构还比较落后,还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地区转移不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哈尔滨市的非农产业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县城及农村的非农经济发展十分薄弱,而目前的城市建设并不具备承载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致使大量县乡农村劳动力无法实现充分就业。这也是一部分冬眠劳动力不愿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

3.农民观念较为落后。哈尔滨市土地肥沃,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对来说较为充足丰厚,人们的生活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富裕起来。而哈尔滨的冬季气温较低,因此每年从10月份开始,中年以上相当多的农村劳动力都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打麻将、打扑克等是其生活的常态。当然这与部分农民就业观念淡薄、文化偏低、年龄偏大、劳动技能差、就业竞争力不强、再就业难度较高有关,也使得这部分农民较少有创业和劳作的想法。只有少部分年轻劳动力不像父辈祖辈那样留恋农耕生活,而外出打工。

三、唤醒农村冬眠劳动力的主要途径

针对哈尔滨市农村冬眠劳动力形成的具体原因,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哈尔滨市有八区十县、58个乡、109个镇,有3个县级市、17个民族乡、3个民族镇,县域人口占全市的52%,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的28.1%,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发展的关键期,哈尔滨市提出的“强县”发展战略无疑是全市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而加快推进强县建设,必须把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作为必由之路,因为工业强则县强,只有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包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等,并将农产品加工业、部分劳动密集型工业向县域园区转移和集中,如此才能打造产业集聚、优势互补、整体联动的主体功能区,也才能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壮大主导产业,使县域产业实现错位发展。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既可以吸纳更多冬眠劳动力进入县域产业,使冬眠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吸纳更多农村冬眠劳动力。针对哈尔滨市存在的二、三产业发展不足,非农产品发展脆弱,农牧渔服务业比重小,粮经饲失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慢,非农收入比重小等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全市的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其中,非农产业的比重应逐步加大,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应成为重中之重。因为农村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就业成本低、容纳劳动力多等特点,围绕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三服”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租赁和商服业等,不仅可以加大第三产业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改变第三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例过低的局面,也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冬眠劳动力,使冬眠劳动力不因气候的影响而赋闲在家,这对扩大第三产业就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例、促进农村经济迅速稳定发展十分有益。

3.冬眠劳动力应转变就业观念,以实现充分就业。在推进农民工充分就业的过程中,不仅要优化就业环境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保障冬眠劳动力的权益,也需要加大对冬眠劳动力就业观念的引导,使其适应劳动力市场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改变就业地点偏好。目前,农民工在选择就业地点时,往往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而事实上,随着一些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地区性差异也在缩小,家乡及周边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同样有机会实现就业,农民工并不需要远离家门也可以获得工资性收入。二是改变频繁选择职业行为。就业不稳定、求职行为短期化,不仅使农民工得不到应有的职业训练,也增大了其就业的难度。因此冬眠劳动力在就业时应加强职业的稳定性,这对于增加就业机会十分有利。

4.培育冬眠劳动力的创业意识。处于冬眠阶段的农村劳动力的创业意识一般比较薄弱,也缺乏主动创业的意识。这是因为在生产和生活中,冬眠劳动力接受创业的机会比较少,也缺乏对创业的全面了解,因此急需外界手段帮助其培育和强化创业意识。为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加强农村幼儿园教育,解放孩子家长以及老人等冬眠劳动力;兴建公益图书馆,加强农村冬眠劳动力的文化教育和创业创新思想;开发创业普讲会,激起冬眠劳动力的创业创新精神;树立典范,培养创业风尚,提高公众整体创业意识;将冬眠劳动力吸纳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公益事业中来。这对于解放和发展冬眠劳动力,以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现实的生产力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非农产业哈尔滨市县域
失而复得的玉桂叶
协会专家组2021年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第一中学校
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实现农民收入多途径增长
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
中国城镇非农产业区位布局的省际变迁──基于2005—2013年城镇地区的就业数据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