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国 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妇幼保健院(固原756000)
本院于2000年11月~2011年12月,使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6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所有120例患儿均来自本院门诊及住院患儿,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最小3.4月,最大2.3岁,平均1.6岁。对照组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最小4.2月,最大2.6岁,平均1.7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症状等方面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加味麻杏石甘汤,处方:麻黄1.5~6g,苦杏仁3~10g,石膏15~60g,灸甘草1.5~10g,半夏、陈皮、葶苈子、黄芩、冬花、川贝、紫菀各3~10g,莱菔子、桑白皮、金银花、板蓝根各10~15g,苏子6~12g,鱼腥草10~30g,桔梗3~6g。喘重石膏加量。根据患儿年龄和症状调整剂量。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次温热口服,10d1个疗程。不用其他平喘药物。
对照组应用平喘抗炎药物治疗,10d1个疗程。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相关内容,观察主要临床表现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痊愈:主要症状、体征完全或基本消失,客观指标(体温、咳嗽、胸片,下同)恢复正常。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缓解,客观指标接近正常。有效:主要症状、体征好转,客观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变化。
治疗结果 治疗组60例,痊愈10例,显效30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60例,痊愈8例,显效15例,有效2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
讨 论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原主要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可占80%或更多;其它依次为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等;少数病例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感染病毒后,细小的毛细支气管充血水肿,粘液分泌增多,加上坏死的粘膜上皮细胞脱落而堵塞管腔,导致明显的肺气肿和肺不张。炎症常可累及肺泡,肺泡壁和肺间质,故可以认为它是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2]。毛细支气管炎不同于一般的气管炎或支气管炎,临床症状像肺炎,但以喘憋为主,此病多发生在2.5岁以下的小儿,80%在1岁以内,多数是6个月以下的小儿[3]。典型的毛细支气管炎常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2d~3d后,出现持续性干咳和发热,体温以中、低度发热为多见,发作性喘憋为其特点。
当代儿科名医刘秀亚论述,由于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在急性发作期有痰热内伏、外感风寒者,亦有素体虚寒、复感风热之邪者,还往往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之复杂症候。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风寒外侵、痰热壅肺、肺失宣降所致,故治宜宣肺化饮、清热化痰。本方在麻杏石甘汤的基础上加味由麻黄、苦杏仁、石膏、甘草、陈皮、半夏、苏子、莱菔子、黄芩、金银花、鱼腥草、板蓝根等19味中药材组成。方中麻黄、苦杏仁宣肺平喘,使外邪从上而解;石膏清泻里热;金银花清热解毒,凉散风热;鱼腥草化痰排痰;板蓝根解毒利咽;莱菔子痰壅喘咳;陈皮理气降逆,燥湿化痰;葶苈子泻肺降气,祛痰平喘,利水消肿;紫菀化痰止咳;川贝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桔梗宣肺化痰,开提肺气,杏仁起到协同作用;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黄芩、桑白皮清热肃肺;冬花、苏子化痰降逆。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宣肺平喘之功。现代药理研究指出,麻黄碱可以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起到解痉平喘的作用[4],麻黄有抗病原体的作用,其挥发油对数十种细菌及流感病毒素有抑制作用,加强排痰,而发挥强力祛痰作用;甘草具有激素类及非甾体样的抗炎作用,能缓解平滑肌痉挛[4];苦杏仁可抑制延髓中的咳嗽中枢,同时药液能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上,缓和炎症对它的刺激,镇咳作用显著而持久,从而发挥镇咳作用。组方中的鱼腥草、金银花、板蓝根、黄芩能提高免疫功能[4],抑制病毒和细菌生长,减少菌体蛋白质的合成,破坏细菌微结构,从而共同发挥抗菌消炎、退热止咳、祛痰平喘、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之疗效。观察表明,治疗组应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确切。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5.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99-1200.
[3]薛辛东,李永柏.儿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9-221.
[4]苏玉国,马淑贞,张国瑛.平喘活血汤治疗支气管哮喘120例[J].陕西中医,2011,32(11):1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