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仓锋 陕西省铜川市人民医院中医科(铜川727000)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均为本院住院和门诊病例,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0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病程4月~6年,平均3.45年~5.7年;年龄7岁~58岁,平均23岁±16.8岁。隐匿性肾小球肾炎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3例,高血压肾损害12例,糖尿病肾病12例,紫癜性肾炎11例,肾病综合症24例(5例经正规疗程激素治疗后尿蛋白由+4改变为+2后再无改变)。尿蛋白++++12例,+++26例,++32例,+10例;对照组48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6例,病程4月~6年,平均3.45年~5.7年;年龄7岁~58岁,平均23岁±16.8岁。隐匿性肾小球肾炎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7例,高血压肾损害7例,糖尿病肾病9例,紫癜性肾炎5例,肾病综合症15例。尿蛋白++++4例,+++12例,++22例,+10例,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24h蛋白定量均>1.0g∕24h,肌酐清除率>192mol/L。病理性蛋白尿主要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性肾病,放射性肾炎等[1]。观察前除外体位性(或直立性)及功能性引起的可逆因素导致的蛋白尿。
治疗方法 嘱患者适当休息,避免受凉劳累感冒,给予常规优质低蛋白、低脂、高钙、低磷、富含维生素的高热量饮食,水肿较重患者给予低盐;对照组:给予坎地沙坦酯,8mg/粒,8mg/次,1次/d,口服,8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益气补肾汤,药用:生黄芪30g,太子参25g,益母草、泽兰各20g,山药、生地、熟地、金樱子、桑螵蛸各15g,山萸肉12g,地龙10g。湿浊重者加生薏仁20g;水肿者加车前子30g;血瘀明显加三七粉3g(冲服);尿常规隐血较重者加仙鹤草、小蓟各30g。以上中药用煎药机煎煮浓缩,真空包装每袋200mL,每日2次,两组均以30d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3个疗程,评定疗效。合并感染者给予抗感染治疗;糖尿病患者按糖尿病饮食管理。控制空腹血糖在7.0mmol/L以下,餐后2h血糖在11.1mmol/L以下,血压过高者配合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及尿素氮(BUN)、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等。
疗效标准 遵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尿蛋白疗效标准。临床控制:尿常规检查蛋白转阴,或24h尿蛋白定量正常;显效:尿常规检查蛋白减少2个“+”,或24h尿蛋白定量≧40%;有效:尿常规检查蛋白减少1个“+”,或24h尿蛋白定量﹤40%;无效:尿蛋白无减少或增加。
治疗结果 疗效情况见表1~2。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s)
注 :治疗前后比较△P<0.01
组 别 SCr(umol/L) BUN(mol/L) 尿蛋白(g/d)治疗组 治疗前252.40±82.61 10.81±1.79 2.11±0.69治疗后 229.45±74.37△ 10.31±1.31△ 1.96±0.52对照组 治疗前 249.72±81.82 10.4084±1.77 2.07±0.67治疗后254.81±83.20 10.81±1.76 2.05±0.66
体 会 蛋白尿应属中医“精微下注”、“精气下泄”,归结于“虚损”范畴,与水肿病常紧密相连,其发生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传统医学认为属肾失封藏,精气下泄,脾不统摄。故历代医家从本虚论治偏多。现代医学认为蛋白尿的产生机制主要是各种原因引发体内免疫炎症反应,导致肾脏固有细胞损伤,引发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膜通透性改变;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肾和尿路排泌的蛋白质增多;血中异常蛋白增多,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而肾血液流量减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凝血是产生蛋白尿的主要因素。其发病机制及病理学特点与中医重视湿热,瘀血,热毒相吻合[2]。湿热蕴结,久羁不去,留注下焦,壅滞肾脉,血行不畅,瘀血产生,热蒸瘀阻,迫精外出,可表现脾肾亏虚,封藏失职,脾不固精,肾不敛精,出现蛋白尿,血尿。属于虚中挟实之证,脾肾不足为本,湿浊,热毒,瘀血为标。菟丝子、金樱子补肾固精以改善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防止微蛋白的流失。三七、益母草活血化瘀,通脉以改善肾循环和高凝状态。黄芪、白术益气健脾,增强机体免疫力。黄芪是临床治疗各种原因引起蛋白尿常用药物,其机制可能与含硒有关[3]。经临床观察本方诸药合用,既健脾补肾利湿化浊,解毒祛瘀,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可起到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改善微循环,抗凝及降解炎症介质作用,有利于肾功能的恢复和蛋白尿的消除,早期应用可预防肾衰的发生。
[1]邝贺玲.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83-597.
[2]阴键,郭力弓.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540-577.
[3]卢晓峰,黄海燕.治疗肾脏疾病的药理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7):4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