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仰恩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14)
语言学家罗曼.雅克布逊(Roman Jakobson)把翻译分为三种类型,即:语内翻译(同一种语言中不同语言符号间的转换,如把中古英语翻译成现代英语);语际翻译(两种语言间不同语言符号的转换,如英汉翻译、英法翻译等);符际翻译(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如把有声语言翻译成手势语,文字等)(Jakoson,1959:233)。我们平常所说的翻译指的是语际翻译,即把一种语言的符号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符号,而表达同一个意思。然而由于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习惯用法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直接进行对等的转换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是应注重内容的转换,还是内容和形式兼顾?这就是翻译理论界长期存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
存在直译和意译之争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各翻译家对直译和意译的概念的理解略有不同,因而给出的定义也略有不同。朱光潜认为,“所谓‘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变更。所谓‘意译’就是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罗新璋,1984:453,454)乔曾锐认为,“直译是合乎译文语言全民规范的条件下,译文刻意求真,通过保留原文形貌(表达方式)来保持原作的内容与风格。意译则是使用译文语言中功用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方式以替代原作中因两种语言不同而无法保留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虽失原作风貌,但从不同范围的上下文看,仍不失原作的内容而且与原作的风格相适应。”(乔曾锐,2000:244-291)郭建中的界定是,“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译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在目的语规范容许的范围内,基本上遵循源语表达的形式,而又忠于原文的意思;意译(free translation):译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完全遵循目的语的规范而不考虑源语的表达形式,但又忠于原文。”同时他还给出了另外一对概念:异化和归化。“异化(foreignization):在译文中保留源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特别是保留原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归化(domestication):在译文中把源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用目的语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来替代,特别是把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用目的语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来替代。”(郭建中,2004:211)
由以上翻译大师给出的直译和意译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朱光潜先生认为的“直译”就是字对字的翻译,并且字句的次序也不得改变,由此可见形式被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而“意译”则是重视意思的表达,不必拘泥于形式(字面和次第)。乔曾锐先生的定义较朱光潜先生的定义在理论上更近一步,表达也更为清晰和完善。乔定义的“直译”不再拘泥于字对字的翻译,而是在目的语允许的条件下,力求真实,通过保留原文形貌(表达方式)来保留原作的内容与风格,内容和形式并重。“意译”也提到了对形式的要求,即意译应“力求做到虽失原作风貌,但从不同范围的上下文看,仍不失原作的内容而且与原作风格相适应。”郭建中给出的定义则更为全面和系统,提出了两对概念“直译和意译”,“异化和归化”。杨士焯本着事情简单化的思想,认为郭建中定义的“直译”和“异化”重叠,而“意译”和“归化”不能混为一谈。杨认为“意译只是传其意,而归化则是把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用相应的目的语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来替代。”并给出了例子,“'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译成‘一石二鸟’是直译、异化;译成‘一箭双雕’是归化,而不只是意译;译成‘一举两得’或者‘一下做成两件事’才是意译。”(杨士焯,2011:5)他提倡把两对概念整合为“直译、意译和归译”。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各位翻译家的定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直译注重形式和内容,而意译则主要注重内容,形式则处于次要地位。不同的是直译和意译应保留形式(原文风貌和语言特色)的度的问题。翻译是一门开放的学科,随着语言的发展、翻译实践的深入,人们对直译和意译的理解和定义或许更准确、更全面甚至创新,但基本内涵当不会遍,即:直译重形式和内容,意译重内容轻形式。
实际翻译究竟是以直译还是以意译为主,难以做出简单的回答,这也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严复提出“信、达、雅”的标准,把“信”即忠实于原文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在“信”的基础上力求“达”,乃至“雅”。而鲁迅则提出“信、顺”的标准,推崇直译。傅雷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以及钱钟书的“化境”,则更注重意义的表达,注重传原作之神,即注重意译。
理论界就直译和意译之争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有人便提出了折中的观点,即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或者直译基础上的意译等。林语堂和朱光潜就曾说过“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林汉达在“翻译的原则”一文中写到“正确的翻译是直译,也就是意译。死译和胡译不同,呆译和曲译不同,这是可以划分的。它们都是错误的翻译。正确的翻译是分不出直译和意译的。”要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原文的语句组织。因此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
实际的翻译工作要求译者透彻地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把这个意思用译文的语言确切地表达出来。采取直译、意译还是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不但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读者对象和语篇类型(穆诗雄,2003:50-52),还取决于译者的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根据德国译论家Hans Vermeer翻译目的论 (skopostheory)的观点,翻译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1)译者的基本目的 (如谋生); (2)译文的交际目的 (如启迪读者); (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 (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式)。但是,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目的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如何处理译文,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二者相结合。读者对象是译者决定采取何种翻译策略的另一决定性因素。一些情况下作家进行创作时有特定的读者对象,而一些情况下没有。然译者进行翻译的时候有时有特定的读者对象,没有的情况下译者会假定一些读者群。能够使得译文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并获得知识,也就达到了翻译的目的。决定直译意译的另一大因素就是所翻译文章的语篇类型。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论述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他认为,“翻译抒情型语篇用语义型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翻译提供知识信息型和知照型语篇用交际型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newmark,1998:40)语义型翻译是以作者为中心的,要求源语的词汇或语篇结构、句子长度、词位置等应尽量保留。语义型翻译更侧重直译以保留原作风貌。交际型翻译是以读者为中心的,目的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原作内容,因而更侧重用地道的目的语的句式、语法结构来表达。也就是说沟通型翻译更侧重意译。例如:Wet paint!语义翻译为:湿油漆;交际翻译为:油漆未干,请勿触摸!我们可以看出语义翻译只是传达了源语的意思,而交际翻译不仅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而且起到了警示他人的作用。
翻译时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是直译还是意译,除了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对象和语篇类型之外,还取决于读者个人的修养水平,即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我们说翻译首先要对原文有一个透彻的理解,不仅要理解原文的字面意思,还要理解原文的隐含意思,还要知道原文写作的背景知识,要透彻的理解原文要求译者本身就要具备各方面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透彻地理解原文之后要想译好文章还需要准确的表达,要求译者要有一定的写作功底,能够熟练准确地表达理解了的意思。
正如辜正坤教授谈到文学翻译时如是说,“直译,意译,各有千秋,译者根据功能、审美、读者层三要素,宜直译就直译,宜意译就意译,能神游于规矩之内,亦能神游于规矩之外,能循规蹈矩,亦能畔道离经,方称得上翻译的行家里手。”我想这不仅适用于文学翻译,也适用于非文学类的翻译。
[1]罗新璋.翻译论集 [M].北京:商务印刷,1984.
[2]乔曾锐.译论 [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3]郭建中.科普与科幻翻译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林汉权.英文翻译原则·方法·实例 [M].上海: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53.
[6]穆诗雄.以直译为主,还是以意译为主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7]NewmarkP.A.,“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Pretice hall International(UK)Ltd.,1988.
[8]JakobsonR.,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A].Reuben,A.B.On Translation [C] Cambridge: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