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晶晶
(周口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南 周口 466000)
Web2.0环境下为系统研究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提供了契机和挑战。先进的信息技术、注重用户参与互动的理念与图书馆“读者第一”的服务信念不谋而合。知识共享是Web 2.0最突出的核心理念,这使用户能在自由开放的交流中体现知识共享,交流经验和知识。因此,构建基于Web2.0的图书馆资源整合平台,对于充分实现图书馆隐性知识的转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隐性知识在图书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馆员个人的隐性知识、基层部门内部的隐性知识及图书馆集体的隐性知识。馆员个人的隐性知识主要体现在馆员个人的工作经验、技术能力、知识体系、工作观念等方面。基层部门内部的隐性知识是指部门中成员的默契、协作能力、运转技巧等。图书馆集体的隐性知识除包含以上两个方面外,还包括由此形成的图书馆文化。
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或集体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感知与判断。它能被明确认识,但却不能完全清晰的表达出来,所有理解都基于人们的内心留住(indwelling),即个人的心智模式。它是高度个人化、难以形式化或沟通、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巴顿解释说,隐性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存在于所有者潜在的素质中,与所有者的经历、修养、知识层次、创新意识等抽象的内在因素有关系,是个人或者个体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和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也难以收集、交流和传播的知识。
隐性知识转移中关键问题在于知识拥有者的观念,即是否愿意与他人共享。在传统模式下,隐性知识的收益不能确保,转移后的价值不容易体现。因此,隐性知识丰富的馆员会尽量有所保留,从而阻碍了隐性知识的共享。
在传统模式下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平台有馆内交流会、老馆员对年轻馆员的传帮带等。模式比较单一,并且也只局限在馆内工作人员的交流。图书馆作为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实现隐性知识转移的最终目的是使知识由馆内转移到读者,这一最终目的在传统模式下并没有得到体现。
从Web 2.0与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核心理念中,可以看出两者的服务宗旨是一致的。Web2.0的常用软件如 blog、wiki、sns、im 等,支持学术交流,为个人隐性知识到组织隐性知识转移过程提供了平台,可以部分解决影响隐性知识转移的制约因素。因此,可以借鉴Web 2.0的核心技术来实现图书馆的知识共享,促进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快速转移。
3.1.1 Blog(博客)
Blog(博客)是Web 2.0中最具代表性的应用之一。博客以网页形式显示和发布,分享博主的经验、想法和感受,既是私人的空间,也是公共交流的入口。基于博客的知识转移过程是开放的、多对多的双向思想交流。知识发送方在记录知识的同时与接受方进行思想交流,对所交流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讨论,往往能够产生新的思想的振荡和灵感。而博客圈和博客社群的出现,则进一步为知识接收者搜索隐性知识提供了方便,为隐性知识转移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
基于博客的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主体包括图书馆公共博客、专家博客、馆员博客等三个组成部分。图书馆公共博客的主要建设者是图书馆,其主要具备常见问题解答和参考咨询功能,以知识的被动转移为主要输出方式。用户通过检索或其他方式进入图书馆公共博客,查阅、咨询相关问题并得到解答,同时通过留言与博客主体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相关隐性知识实现了转移。
专家博客一般由图书馆专家或资深馆员组成,如参考馆员、信息技术专家专业人才。其博客收录了相关专业领域的信息资源,也包括博主深入研究的理论成果。博主和用户通过博客能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知识转移随之发生。
馆员博客的主要功能是使馆员们在博客中介绍自己或本部门的工作方法及经验,还可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对需要协同解决的问题发表看法等。同时可以交流业务心得、发布会议信息、进行议案修订等。实现隐性知识在部门间、馆员间的有效转移。
目前,图书馆界比较知名的博客有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图林网志聚合、同济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馆青年论坛、老槐博客、图林老姜的博客等。对于交流经验、促进隐性知识转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1.2 Wiki(维客)
Wiki(维客)网站是一种可由任意用户编辑的交互式网站,是一个合作的产物。这种网站有明确的主题,任何一个感兴趣的用户都可以围绕主题编辑、发布新内容,并对别人发布的内容进行修改。网站最后会留下最有价值的内容,通过自身的分类体系将其组织起来,并通过超级链接与其他内容相互关联,组成一个内容网络。图书馆要积极加以利用Wiki进行隐性知识转移,每个图书馆员都可以在Wiki中进行自由编辑,共享知识。
上海大学图书馆以Wiki为平台,既有博客、新闻咨询、书籍的显性知识资源推荐,又有论坛形式的隐性知识交流空间。另外,同济大学图书馆的“百事通”分为读者答疑、畅所欲言、知道等板块,并对知识贡献者给于分数奖励。
3.1.3 IM(即时通讯)
IM(即时通讯)是Web 2.0环境下最为用户所熟悉的、使用率最高的软件之一。它是指能够即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消息等的业务,可以让用户在网络上建立私人聊天室等实时通讯手段。目前最受欢迎的软件包括QQ、MSN、ICQ等。图书馆在参考咨询服务中利用IM技术提供实时咨询服务,建立QQ群,可以方便、快捷的解答咨询者提出的疑问,增强图书馆员与读者交流的交互性和及时性。
3.1.4 SNS(社会性网络服务)
SNS(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SNS的另一种常用解释:即“社交网站”或“社交网”。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这种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系统思想的网站就是社会性网络网站(SNS网站)。SNS社区的本质,即网民通过熟人或共同的兴趣爱好建立关系。由于网络建立的速度会非常快,这又使得建立人脉网络的成本进一步降低。SNS网络系统主要有myspace和face book、豆瓣网等。以SNS技术为支持的还有校内网、人人网等。通过这些网络,图书馆员可以快速地找到业内同行、专家学者,加入共同的兴趣小组进行交流。
除此之外,Web 2.0环境下的RSS(简易信息聚合)、Tag/f01ksonomy(标签)等技术也为图书馆实现隐性知识转移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Web 2.0环境下,知识提供者可以在物质及精神方面取得相应的收益。良好的鼓励制度可以消除图书馆员贡献隐性知识的顾忌,提高其分享隐性知识的积极性,增强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效果。
Web 2.0环境下可以采用的激励制度有利益激励、精神激励及目标激励三种。对积极共享隐性知识的馆员进行物质奖励,给予适当的物质回报。在Web 2.0交流平台中设立“贡献排名”一栏,对知识贡献者给予分数、等级等精神奖励。目标激励是指设定一定的目标,来激发参与隐性知识交流的馆员的动机、引导其行为,使馆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激发其积极性。
[1]杨秀云.E时代图书馆员隐性知识挖掘与整合新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4).
[2]王连娟.隐性知识概念阐释与特征分析[J].价值工程,2007(11).
[3]王缙.博客: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新途径[J].图书情报工作,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