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与近海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2012-04-12 19:59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年7期
关键词:海南省海域海南

罗 亮

(中国南海研究院海洋经济研究所 海口 571100)

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与近海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罗 亮

(中国南海研究院海洋经济研究所 海口 571100)

概述了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十二五”期间发展目标;分析了近岸海域环境现状及发展海洋经济面临的环境问题;阐述了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最后提出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海洋经济;海南省;环境问题;对策

海南省是以海南岛为依托的我国第二大海岛省份,也是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岛屿及海域,所辖海域面积约200万km2,占全国海域面积的42.3%。海南全省海岸线总长为1 928km,海岸线系数为0.054 53,位居全国第二,其中海南岛海岸线长1 618km,海岸线系数为0.047 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南省共有岛、洲、礁以及沙滩600余个,海洋资源如海洋渔业、海洋油气、海盐和滨海砂矿、滨海旅游、海洋运输等资源都极为丰富,被誉为“蓝色聚宝盆”,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随着陆上资源枯竭、人口增长和环境恶化,开发和利用海洋已经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众多涉海行业和部门都逐渐聚集在海洋,尤其是近岸海域,使原来较为脆弱的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冲击[1]。因此,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实施海洋资源开发,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海洋发展战略和重要任务。在党的十七大又提出发展海洋产业的新要求,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意义重大。据《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8 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7∶48。据测算,2010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 35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80万人。

海南自1988年建省办特区以来,在过去的20多年来,全省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发展。为了提高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海南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定》和《海南省海洋发展规划》,确立了“以海带陆,依海兴琼,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海南省逐步形成了以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为四大支柱的产业布局。2010年,海南省海洋生产总值达523亿元,比2005年增加245亿元,增长了88%,2006—2010年平均增长14%。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为25%,比2005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2]。初步测算,海洋经济三次产业比重为22∶22.5∶55.5。与海南相邻的广东省海域面积为42万km2,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了8 291亿元,海南创造的海洋产值仅为广东的1/16。因此,海南的海洋开发潜力还远未发挥出来,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发展势在必行。

“十二五”期间,海南海洋经济将以每年16%以上的速度增长,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进一步确立。目标是到2015年,海南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1 274亿元,比2010年翻两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25%提高到2015年的30%;到2020年,海南海洋产业增加值达2 676亿元,比2010年翻5番,占全省生产总值超过35%;初步建成海南特色的海洋经济体系,海洋旅游业迅猛发展,海洋油气化工业进一步增强,海洋交通业逐步壮大,海洋渔业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高,海洋矿业绿色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占有相当比重。与此同时,海南省还确立了“一环四带三区”的海洋经济开发区的区域布局[3]。

2 发展海洋经济面临的环境问题

海南是一个典型的岛屿经济体,近海分布有珊瑚礁、海草床、红树林、滨海湿地和海岛等多种类型的海洋生态系统,海洋资源环境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海南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环境容量负荷较小,环境敏感系数高,近海不合理的经济生产活动必然会使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2.1 近岸海域环境现状

据《2010年海南省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显示,海南省近海海洋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基本满足海域使用要求,海洋赤潮灾害有所减轻,近岸沉积物质量也状况良好,近海捕捞的贝类体内污染物的残留水平比较低。但近岸部分海域珊瑚礁和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不容乐观,处于亚健康状态。南渡江、昌江等江河入海水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在乐东县莺歌海近岸、东方市近岸、万宁市近岸附近海域的无机氮平均含量比2009年有所上升,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部分海域养殖基地贝类受到石油烃、砷等轻微污染。近海海域发生0.08km2赤潮灾害1次。

2.2 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

2.2.1 海岸带污染

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自然环境很不稳定的特殊的国土区域,具有以下特殊属性:①地理类型多,包括滩涂、浅海、河口、港湾、沼泽等。②资源种类多,包括各种生物资源、滨海矿物资源、潮汐能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以及可供利用的其他海洋资源。③人口相对集中,经济、文化科技发达,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带。鉴于以上特点,海岸带也成为海洋污染较为集中区域,最容易遭受破坏。据报道,2010年期间,三亚市“民间组织”——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组织50多名海洋环保志愿者采用沿海岸线徒步行走的方式,对三亚市辖区209km海岸线中可通行的约103km海岸线进行了环保生态调查,结果显示,三亚海岸线每千米的垃圾重量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每千米海岸线的垃圾件数是全球平均值的17倍[4]。

2.2.2 珊瑚礁和海草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

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极高的生产力水平,是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海南近海珊瑚礁生态系统总体呈健康状态,部分处于亚健康状态,沿岛的鹿回头、小东海、亚龙湾、大东海、铜鼓岭及蜈支洲等珊瑚礁长势良好,但长圮港、龙湾及西岛珊瑚礁呈亚健康状态,部分甚至出现退化趋势,造礁活珊瑚盖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另外,长棘海星和核果螺等敌害生物也造成海南岛东海岸珊瑚礁白化和死亡。

海草床是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体、防浪护岸的功能,是鱼类的栖息和繁育场所。海南岛近海海草生物多样性高,海草床平均盖度高,海水环境和沉积环境质量良好,海草床生态系统呈基本稳定状态。但由于受2010年10月连续暴雨影响,大量泥沙倾入河口,致使文昌市高隆湾和长圮港两个河口附近海草生态区表层被大量泥沙覆盖近1m高,大型底栖生物被掩埋覆盖。另外,麒麟菜养殖和潮间带养殖的无序发展对海草床栖息地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部分甚至发生生态系统退化现象。

2.3 陆源污染严重

从全国范围来看,70%~90%的海洋污染都来自陆源。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通过南渡江排放入海的营养盐(无机氮、磷酸盐)、石油类、重金属(铜、铅、锌、镉、汞)和砷等主要污染物总量为3 219t。其中,营养盐1 699 t,约占总量的52.8%;石油类273t,约占总量的8.5%;重金属1 237t,约占总量的38.4%;砷10t。在实施监督性监测与评价的入海排污口中,全年有75%的排污口存在超标排放现象,主要超标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磷酸盐和悬浮物,其中化学需氧量的超标率最高,达到了16.4%,直接导致近岸海域水质均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

3 发展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海洋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国有300万km2的管辖海域、1.8万km的大陆岸线以及1万多个海岛,这是全民族的宝贵财富,决不能因为发展海洋经济,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走先开发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应该辩证的分析与对待。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但海洋环境承载力有一定阈值,如果由于人类活动肆意的向海洋中排放废弃物,超过海域自净能力时,就会酿成海洋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从而影响海洋经济效益的大小和发展的持久性,制约海洋经济的发展。

海洋经济发展也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了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撑。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将海洋环境保护纳入了经济发展体系之中,当环境受到威胁时,政府需要抽出资金用于环境监测与治理,原本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可能要用于环境保护上,使得海洋环境保护成为经济体一种自觉的行为,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4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就海南而言,无论是海域面积、岸线系数、还是渔业资源、海洋油气储量等其他环境资源因素在全国居于绝对优势地位。但是作为一个海洋大省,海南海洋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海洋资源环境效益还没有完全转化为经济效益。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海南省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和有效地解决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对策。

4.1 提高全民海洋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要充分认识海洋生态力就是海洋生产力,实施绿色海洋环境政策,海洋资源开发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要坚持达标管理与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相结合,维护或提高关键自然资本存量。生态海洋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全面支持,地方政府需要提高贯彻精神和监管力度,只有全民意识的提高,才能更好地促进绿色生态海洋的良好发展。要通过各种媒介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全民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参与热情,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争取社会各界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与支持。尤其是要加强面向一些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宣传,帮助企业转变思维观念,主动选择清洁生产工艺,发展循环经济。

4.2 加强不同层次区域合作

海南作为最大的经济特区,承担着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等多方面的任务,因此海南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上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也具有不同于其他沿海地区的特殊性。作为我国最大的海洋省,要立足于区位优势、“特”的优势以及后发优势,增强大局意识,积极参与南海区域合作,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发挥海南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洲和澳洲来往的“十字路口”,背靠东南亚海上交通命脉的区位优势,以及“泛珠三角”和环北部湾区域经济迅速壮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政策优势,统筹海陆一体化规划,整体布局,逐步形成产业特色明显、区域布局合理、海陆联动的经济结构,以海兴陆,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依托,经略南海。

4.3 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水平偏低,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仍停留在粗放式和资源掠夺状态,尚未实现由“海洋资源开发型”向海洋“服务业型”的彻底转变,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合理引导生产力布局,大力建设沿海市(县)生态工业园区,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总量。加快沿海陆域内污染企业的整治步伐,鼓励企业绿色生产。要彻底改变粗放型的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将生产模式从粗放、单一的、低技术转向集约的、高科技的海洋开发为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海洋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以滨海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海洋渔业及其深加工、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生物制药业、海洋能源利用及其加工服务业等产业。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大力推进南海资源开发与服务基地建设。要大力发展海洋科技,扶持和推进海洋高技术及其产业化,以科技创新带动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高端化,提升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

4.4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和制度体系,实施海洋人才战略

海洋法律法规和制度是保护海洋的法律依据和根本保证,也是海洋管理的准绳。国家有关部委已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条文,海南地方政府要在出台的《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定》《海南省珊瑚礁保护规定》《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等管理条例基础上,完善建立适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环保规范,以便更好地保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全面实施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制度,加强陆源污染的控制与管理,进一步开展海洋环境容量研究,根据海域的环境容量和环境保护目标,全面实施陆源排污入海总量控制和污水达标排放双控制。加强海洋环保的区域、部门合作及资源共享,增强联合执法力量。建立海洋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实施责任考核制,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联动共享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

实施海洋人才战略,强化和扩大各海南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涉海院系,专业设置及建设,培养海洋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海洋产业大军。促进海洋产、学、研并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海洋研发中心,加强与国家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

4.5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防灾减灾预防体系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建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补偿资金制度,将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所需资金列入各级政府的行政预算,确保投入与增长比例,并把海洋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项目(诸如污水处理厂)优先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建立健全海南省海域海洋的海洋灾害监测和预报网络,科学的制定防御海洋灾害的应急计划;加强中央和地方海洋安全和海上搜救的联合和协作,加强海洋环境监管和突发性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建立海洋灾害防御快速反应机制和防污处理应急系统,提高抵御海洋自然灾害的能力。

[1] 游建胜.福建省近岸海城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太平洋学报,2002(3):88-96.

[2] 何伟.海南提升海洋产业发展水平,经济日报[N].2011-2-14A(07).

[3] 海南省政府.海南做大蓝色经济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 25%[EB/OL].[2012-06-01].http://www.gov.cn.

[4] 朱永.调查称三亚海岸线垃圾数量为全球平均值17倍[EB/OL].[2012-06-01].http://news.sina.com.cn.

猜你喜欢
海南省海域海南
遗落海域
埕岛海域海上独立桩拆除方案探讨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海南省肿瘤医院
是海南省还是海南岛?
海南省农垦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