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区域用海的平面设计

2012-04-12 19:59刘淑芬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年7期
关键词:填海造地绿地海域

刘淑芬,徐 伟,岳 奇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天津 300112)

浅谈区域用海的平面设计

刘淑芬,徐 伟,岳 奇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天津 300112)

区域用海是当前海域工作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它对沿海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其中也有不少问题,平面设计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平面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海域的利用效果、景观效果以及对于其他一些后续的影响,包括环境影响、经济效益影响以及填海土地的价值等。文章着重探讨了区域用海平面设计的概念、基本原则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区域用海;平面设计;基本原则

1 平面设计的概念

区域用海中的“平面设计”一词是一个借用的概念。设计就是具有美感、使用与纪念功能的造形活动或营造活动[1]。《辞海》将其解释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订方案、图样等”。根据《说文解字》中“设”和“计”二字的字义,“设计”有“人为设定,先行计算,预估达成”的含意。

借用到区域用海中,平面设计一词已经与它本来的含义相去甚远。在区域用海中,平面设计是指针对围填海方式、外部轮廓形态、内部水系和岸线形态等进行的设计。区域用海的平面设计体现了设计者对于该区域用海项目与该地区环境的影响和融合,自然岸线的利用与保护,景观效果,项目建设施工难度、成本等的综合考虑。

由此可见,区域用海的平面设计有一定的艺术属性,但更多的是它具有自然科学、环境科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属性,它所包含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其原本的含义。

2 平面设计的基本原则

国家海洋局于2008年发布了《关于改进围填海造地工程平面设计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提出了围填海造地平面设计的基本原则:保护自然岸线的原则、延长人工岸线的原则、提升景观效果的原则。

保护自然岸线的原则。自然岸线是海陆长期作用形成的自然海岸形态,具有环境上的稳定性、生态上的多样性和资源上的稀缺性等多重属性。自然岸线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和再造,因此,进行围填海造地工程建设,应尽量不用或少用自然岸线,要避免采取裁弯取直等严重破坏自然岸线的围填海造地方式。

延长人工岸线的原则。海岸线是海洋经济开发的重要依托,是宝贵的空间资源。围填海形成土地的价值主要取决于新形成土地的面积和新形成人工岸线的长度。人工岸线越长,则新形成土地的价值越大。因此,围填海工程的平面设计要尽量增加人工岸线的曲折度,延长人工岸线的长度,提高新形成土地的价值。

提升景观效果的原则。围填海造地工程必然会改变岸线的自然景观,因此,对围填海新形成土地的开发利用,一定要十分注重景观的建设。一般情况下,应在人工岸线向陆一侧留出一定宽度的景观区域,进行必要的绿化和美化,同时要注意营造人与海洋亲近的环境和条件。

这3个原则主要考虑的是自然岸线和景观效果,除此之外,还应当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尽量减小围填海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与当地环境更好地融合。

填海造地是一个“沧海变陆地”的工程,对自然环境的改变是颠覆性的,这里既包括围填海部分的环境改变,也包括围填海对周围环境的改变,通常来说,这种环境改造的影响是负面的多于正面的,但是一个好的平面设计可以将负面影响减到最低,甚至产生的正面影响多于负面影响。因此,围填海造地一定要将减小环境负面影响作为一个基本原则,在设计中时刻谨记与体现。

3 目前区域用海平面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制度以来,随着国家对建设用地的控制日趋严格,沿海各地对区域用海的热情越来越高涨,报送国家海洋局的区域用海规划报告也越来越多,且规模往往都比较大,但这其中普遍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区域用海的平面设计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但由于该领域发展时间较晚,没有成熟的专业理论,且其需要多个专业学科的知识,对专业要求较高,故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设计简单化

有些区域用海几乎毫无设计可言,采用平推式填海,沿海岸线填出一块陆地。这种区域用海仅仅是采用顺岸平推方式,无论是岸线、外部轮廓还是内部形态,几乎没有进行什么设计。一般来说,采用这种方式填海取得的土地仅仅是把海洋面积转换成陆地面积,不能获得具有更多潜在价值的沿岸土地,其价值是单一的。这样的区域用海填海成本虽然较低,但对环境的影响往往比较大,无论是填海当时的影响还是以后的长期影响。

3.2 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性较差

能够较好地与周围环境融合是区域用海平面设计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融合于当地环境不仅仅是景观上的融合,更包括生态上的融合。如果区域用海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即使感觉景观效果很好,最后还是会导致恶劣后果,这方面的教训很多。

厦门的筼筜湖原来并不是一个湖,大约在200年前,这里是筼筜港,面积大约有20km2。100多年前,人们开始填海造地,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前,这里依然是筼筜港,虽然面积已经减少了一半多。20世纪70年代,筼筜港区开始大规模填海造地工程,筼筜港开始围垦,在港湾口部筑起1 700m长的堤坝(即西堤),由于没有进行很好的规划设计,使港湾成为封闭水体——筼筜湖,水面缩小至2.2km2(目前退缩仅剩约1.6km2),失去了原来1天两次海水潮汐自净,出现了严重的污染,屡发赤潮,一度鱼虾绝迹,垃圾成堆[2]。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厦门市开始对筼筜湖进行综合整治,1988—1999年,厦门市就先后投入约3.5亿元治湖资金,才初见成效[3]。

3.3 道路、绿地面积占地比例较大

由于道路、绿地等公共用海会减免海域使用金,加上人们习惯性地认为道路越多、越宽,交通越好,绿地越多,景观效果越好,因此大部分的区域用海规划平面设计的道路和绿地占地比例都比较大,甚至个别区域用海规划的道路绿地占地比例达到60%以上。但实际上,通常海洋的生态价值要大于陆地,海洋的交通成本要低于陆地道路,加大道路、绿地比例的做法实际上是增加了建设成本。同时也是对海域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海域环境的极大破坏。

4 提高区域用海平面设计的建议

一个好的区域用海平面设计应当具有以下特点:提升海洋价值、增加岸线资源、减小环境影响、利于分期实施、利于防灾减灾、降低建设成本。如何才能够做出一个好的区域用海平面设计,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4.1 做好充分准备

在动手设计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填海区域进行实地调查,对填海用途进行研究,慎重选择填海界址,务求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海域资源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利于用海区域内项目的实施及今后运营。建议尽可能进行选址地点比选。

4.2 利用地质和水文条件

进行设计之时,要尽量利用原有的水文和地质条件,要把开发利用海域空间资源和整治海域相结合,减少负面效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生态的影响,并考虑如何在今后采取有效的修复措施。

4.3 充分利用海域的天然优势

尽量少占用自然岸线,多增加人工岸线和亲水面积,提升填海造地形成陆域的自然价值和景观价值,与周边区域更好地进行融合。一般来说,人工岛式和顺岸分离式的围填海方式因为水道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仍能维持水体交换和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在美化景观、小气候调节等方面的海洋功能,因此对海洋环境影响相对较少。因此,建议平面设计时多考虑采用人工岛式和顺岸分离式的围填海方式[4]。

4.4 少建绿地和道路

鉴于海洋的生态价值一般比陆地要大,在进行设计之时,建议尽量少建绿地和道路,充分发挥海洋在生态、景观以及交通上的价值。

[1] 佚名.平面设计师的概念[EB/OL].(2010-05-10)[2012-05-12]http://baike.baidu.com/view/69088.htm.

[2] 叶清.回望筼筜渔火[N].厦门日报,2007-03-02(15).

[3] 易福进,兰灿阳.厦门市政府提出三大新思路彻底整治筼筜湖[N].海峡导报,2011-06-23(4).

[4] 考察组.优化平面设计提高岸线资源利用率:日本围填海考察启示之三[N].中国海洋报,2007-10-26(A1).

猜你喜欢
填海造地绿地海域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遗落海域
埕岛海域海上独立桩拆除方案探讨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填海造地权:一个民法典物权编应当新增的用益物权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填海造地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就业拉动的贡献探析
海域评估技术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