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商教育的创新型财经类大学生人才培养机制分析

2012-04-12 05:52黎红梅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财经类情商创新能力

黎红梅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工商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205)

总体上看,我国财经类大学生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与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相比,其创新性能力尚有较大差距。从我国财经类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自身特点、专业知识结构来看,培养机制侧重于对这部分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略大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因而缺乏创新的生理机能、智力与非智力品质。心理学、社会学研究成果显示,大学生创造力的生成符合“情商——思维——创新”的行为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大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所处环境、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等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基于情商教育的视角探讨财经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情商教育对财经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情商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特殊关注,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情商在创新活动中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作用

培养大学生情商智力能够激发他们去了解和熟悉财经环境,建立和谐、稳定和健康的人际关系,感受和深入理解国家财经政策,并形成健康的心理意识[1]。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心里意识是提高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基本品质,对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2、信息传输作用

通畅、及时的财经信息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必要的素材。要形成这个完整的信息传递网络,情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因为情感智力会使大学生具备较强的情感沟通和交流能力。通过交流和沟通获取的有用信息有利于激发原创能力。

3、控制效能

情商教育培育大学生情商智力,而情商智力对人的思维和创造过程产生重要的调控效应,这种效应使财经类大学生能够把握财经环境的变化、经济发展的方向,并能自觉地结合自身特长,调节自身认知或行为,以适应新情况、新环境、新变化。

4、有利于形成“情商——智商——思维——创新——情商”的良性循环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包括与创新活动相关的各种关键因素的参与和相互有机作用,这些因素包括人的智能、活动方式、环境影响和不同观点的融合、提炼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会影响思维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形成“情商-智商-思维-创新-情商”的良性循环。

5、有利于培养理性思维

情商的参与和有效作用能够促使大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形成理性的思维。通过所处的财经环境的变化,政策的导向和其他相关信息的交换和流动形成可靠和完善的情绪信息[2],之后这些信息与思维发生交融和相互作用,最终信息将加强和改进思维活动,使思维的创新能力和目标性更加有意义和具有指导性,并且使该类大学生原创思维理性化和有效化。

6、有利于提高信息综合能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首先需要创新思维的形成,财经方面创新思想的形成比较困难,它需要首先具有大局观和整体观,明确创新目的和对象;其次要求分析信息内容与创新对象关联性;最后还要把握信息内部结构和信息与创新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以此明确和制定“信息—思维—创新”的具体步骤、理念,试图从总体上把握创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也就要求大学生不断有意识的收集和整理国内外和不同地域间财经管理的信息,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判断,有机融合相关信息得出创新方向和方式。

二、财经类大学生情商特点与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缺陷

1、财经类大学生情商特点

(1) 多感性少理性,高文化低能力

财经类大学生多以文科生为主,相比理科生其多感性认识和文化素质比较高,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比理科生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欠缺:一是重视专业学习而忽视情商方面的培养,对学科间、课程间的相互分工和联系认识不够,这样阻碍了大学生情商与创造性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二是忽视甚至轻视参与社会实践和与同学之间、与老师之间的专业、思想和生活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影响了自身思维的拓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影响了对专业的深入研究和专业知识的认知与应用[3]。

(2) 情感丰富,但缺乏个性

财经类大学生情感丰富,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容易从众,难以理性地看待事物变化和发展。感性认识比较强,容易失去个性。因此应该发挥感情丰富的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其自身特点与社会规范和科学规律有效结合,培养他们的创新性。

(3) 自我管理能力参差不齐

财经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参差不齐。这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一般都成绩优秀,进入大学后在各方面一般都属于强势群体。这些特点一方面表现为学生们思想活跃,比较有自己的主见,但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难以统一管理,生活自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比较差。

2、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缺陷

从财经类大学生的情商特点和现有教育教学来看,现有的培养体制严重忽视情商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更没有将情商与创新思维和能力进行有效结合,使学生注重对已有专业知识的理解和知识体系的了解,因此学生缺乏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与运用,更谈不上去自觉地思考和提出创新的思想。这种培养机制的缺陷也使学生难以将其自身的兴趣、需要、潜力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问题突出表现为:

(1) 注重灌输而忽略学习,注重识记而忽略思考,注重智商而忽略情商,注重模仿而忽略创新

每个学生接触的经济环境、了解的经济信息、兴趣爱好和特点都不一样,他们对同一件事务的理解和看法也会有差异,所以这种注重片面的机制势必影响学生相互交流和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也就不利于学生融合情商与智商对经济事件作出理性和准确的判断,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创新思维形成和创新动力。

(2) 财经类大学教育模式单一,抑制创新思维的发展

目前财经类大学教育基本上采用统一教育模式、统一管理方式、统一知识体系、共同的观点,很少鼓励大学生提出质疑。权威观点成为先验的教条,这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点,也压制了学生自主思维意识和独立创新精神。

(3) 缺乏实践和实验方面的创新能力培养

从实践方面来看,尽管我国创新激励体制有了一定的改进,但因为时滞的原因财经类大学生实践能力薄弱问题仍然十分严重,从而导致大学生忽视情商对创新能力的作用,失去追求的目标。财经类大学生本应该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后转向应用科学,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第一手材料,验证和理解理论,比较理论和实践的差异,从中提出问题,完善、提高甚至创新理论[4]。但是绝大部分财经院校的学生实践活动仅仅是走过场,没有认识到实践行为对创新思维形成的作用。从实验方面来看,首先应该解决科学技术应用的问题,然后投入精力找出其中需要改进的方式方法,但我国大部分财经类学校开设的相关实验教学绝大多数是验证型的实验,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很少,而且其实验又很少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学科知识间的联系没有系统的认识,很难拓宽知识面、形成知识体系的整体观念。甚至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这个环节,也基本上拘泥于书本,不能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三、新型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思路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该重点从提高和加强财经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和实践、实验能力来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1、明确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对创新思维的影响

心理健康是培育情商的基础。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心理健康包括:智力正常;自我评价适当;情绪愉快稳定;意志品质坚强;人际关系融洽;环境适应力强[5]。心理健康-情商培养-创新能力实际上是一个交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模式架构,因此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引导:一是帮助大学生清晰全面了解财经状况(包括法律法规和国内外发展状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目标;二是结合宏观环境和发展状况,抓住热点问题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三是在信息收集和研究过程中以健康的、积极的和认真的态度融入到集体和相关群体中,培养有益的情商;四是调控自身情绪,遇到困难不要急躁,用科学的态度收集信息和开展研究;五是学会劳逸结合,保持可持续的研究能力,进而增强其创造性兴趣和动力。从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方面来说应该注意:

(1) 加强能动性

清晰认识和主动把握自身目标和社会需求,将两者有机结合以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性和主动性。

(2) 增强控制力

围绕目标和创新核心行为有效组织相关活动,对其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有思想准备并有相关预案。

(3) 注重可持续性

要求将创新目标与具体行动、毅力与能力、阶段性成果与最后成果进行综合考虑和规划以保证大学生持续不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 提高适应变化的能力

在现实复杂的财经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能够及时作出调整和判断,调整方案以实现目标。

2、增进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加强创新支撑

鉴于财经类知识的社会性、广泛性、复杂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要求财经类大学生必须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通过各方面的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再结合扎实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才会给创新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创新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艰苦的过程,单独依靠自身的能力很难完成,所以财经类大学生在创新过程离不开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支持,也就是说该类大学生良好的人脉品质、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创新突破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人是社会人际网络中的一个极小的分子,创新是众多知识、信息为基础的一个核心过程,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一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也难于产生完整的、全面的和成熟的创新思维,因此,构建有效的创新机制就必须要鼓励大学生投入到群体中结合自身创新目标去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参加各种相关社会活动,与其他人相互建立相互信任、互相帮助、心胸坦荡的关系,从而增强自身的归属感和相互的安全感,这样有助于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个体的创新能力。相反人际关系紧张、不顾大局的做法不仅信息获得和思想火花的产生会发生偏颇和缺陷,其内心也会焦虑不安,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加强实践、实验过程并将其与创新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学校可以根据其培养特色和培养目标,通过加强实践、实验过程与创新能力训练有机结合,培养创新人才。一是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专门进行创新实验。可以设立相关财经类学科“大学生创新思维与计划课程与项目”,围绕相关主题开展项目的设计和研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创新实验和研究;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较早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选题,然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和设计的同时培养其创新思维,开展创新研究。二是积极探索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自信心[6]。条件许可情况下,学校可以与科技发达、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先进和富有成效的国家建立密切关系,吸收先进经验、相互交流,积极改革相关模式,甚至可以派部分学生出国交流和学习,使创新机制、模式与国际接轨。三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素养结合财经专业要求获取相关专业信息和可靠数据资料,并鼓励学生提出大胆的设想和研究。四是可以通过论文设计、专项实习和考察、参与指导老师课题和研究、交流交换生学习等来拓展知识领域,在牢固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信心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超越自我的实践创新决心、意志和能力。

四、结论

情商教育、思维培养与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型意识的培养和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财经类大学生在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但在社会经验方面、人际协调能力、社会洞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因而缺乏创造能力的源泉和动力、创新能力不强。应该重视和完善这些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构造有效的培养机制、注重情商等非正式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融合,提升大学生的新的思维水平和创新潜力。

情商教育将全面丰富财经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其创新思维的产生。更新观念才能形成新思路、产生新方法,财经类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和人际关系,有较多实践和实验活动,通过这些方面培养和活动,激发他们的新的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对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构建方面应当是根据其专业和思维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围绕“情商——思维创新——专业创新”的主线索展开,实现“实践——兴趣——想象——创新——假设——实践”的良性循环。

[1]韩晓燕.财经类高校人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9):1-4.

[2]杨 虹.地方财经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创新策略[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11):86-89.

[3]高 春,王志伟.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138-139.

[4]陈树莲,赵勤勇,贾历程.地方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建设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 (3):145-148.

[5]丹尼尔·戈尔曼(著),耿文秀(译).情感智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80.

[6]袁剑波,郑健龙.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137-140.

猜你喜欢
财经类情商创新能力
你过得不好,是因为“假情商”太高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低情商的6个原因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二则
没有表达,哪来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