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东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学生处,辽宁 沈阳 110854)
朋辈心理辅导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针对大学生的咨询与辅导因专业人员缺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美国学校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1969年威兰德发表了首篇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论文。在我国,朋辈心理辅导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受到有关学者的重视。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在转变和更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观念与方式,纷纷引进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使其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普遍认为,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是指由受过训练或受过督导的非专业人员在周围年龄相当者中开展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服务,就当事人提供的情况和要求,与当事人一起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商讨,帮助当事人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只是带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心理助人活动,是“非专业心理辅导”。主要是给予当事人安慰和支持,基本不涉及严重心理问题的处理。就高校而言,大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助,主要是指同学之间相互的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其目标是通过有效陪伴,最终实现当事人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1)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是朋辈心理互助的主要理论基础。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把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建立建设性的心理气氛放在了首位。当然,几乎所有的咨询理论都强调确立咨询关系是决定咨询成功的第一要素。罗杰斯认为应当注重提供良好的咨询气氛,给来访者以真诚、尊重、热情和共情,这样就能够调动起来访者自身的潜能,走向自我实现的道路。他认为“咨询的成功并非依赖咨询者技巧的高低,而依赖咨询者是否具有某种态度和自我实现的愿望”[1]。所以,良好的气氛对团体成员人格的改变至关重要。
(2)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的个性是在观察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首先观察榜样的活动,观察的结果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意向。正是这种意向指导人们在处于与榜样相似的情境中时作出与榜样相似的活动。在观察学习中,人们可以不进行与榜样相同的外部反应,也可以不直接受外部强化,只通过观察学习,人们就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行为,从而形成个性[2]。
(3)群体动力学理论。一个群体的内聚力对于群体的活动有重要的影响。首先,群体内聚力会使群体成员紧密团结在一定的目标之下,使群体成为一个具有高度整合性的群体。其次,群体的内聚力对群体的工作效率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讲,高度的内聚力会提高群体成员的士气,明确活动的动机、自觉地努力完成群体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如果一个群体有许多内在冲突,成员彼此不合作,精神受压抑,不但不能激发工作热情,甚至还会有意制造麻烦,工作效率自然降低。
公安院校是人民警察的摇篮,毕业生绝大多数要从事公安工作。而警察作为一种和平时期最危险的职业,始终处于高风险、高应急状态,警察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资料表明:工作负担大、责任大的高应急人群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下,极易产生焦虑、抑制等情绪及记忆力下降,预见性、灵活性降低现象。为了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大强度工作,消除应急带来的负面效应,抑制不良情绪的发生,减少高血压、胃肠溃疡等疾病的发生,就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帮助同伴缓解心理压力并且与同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对周围环境良好的适应能力。
此外,公安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条例条令化)[3]有着与一般高校不同的更为浓厚的集体氛围。早晨起床集合跑操,晚上统一熄灯就寝,每天都非常有规律,体现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特点。从宿舍到区队、大队,在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活动中都突出了集体的环境,学生可以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通过在集体中作用的发挥悦纳自己和他人,产生归属感。这为在公安院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条件。
由于公安院校教育管理方式的特殊性,公安院校大学生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相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均证实,大学生心理问题已越来越突出,但缺乏专业教师及咨询场地。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援助是高校的当务之急。基于这种状况,在学生中选拔培训一批优秀的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但能够补充专业心理援助的不足,而且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起到有效的预防、治疗、预警作用[4]。
当今,大学生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他们有着更快捷的信息渠道和更新颖的思维方式,容易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对公安院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特殊的育人标准、育人环境,体现公安教育特色。公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为培养合格的人民警察服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学生的进取意识,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通过课堂教学和特殊训练,在学生系统地、全面地了解警察的职业特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特殊的职业心理素质。由此可见,对公安院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所以研究和反思公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加强心理知识的普及,提供学习的平台,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之前,聘请专业心理教师开设普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心理学知识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答疑解惑。普及心理学知识,并讲授自我心理调适的技巧与方法,可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挫折教育,让学生体会受挫折的心态,积累经验,以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开放心理咨询室,让有困惑的学生真正地走进去[5]。
朋辈心理咨询的效果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个人特质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对朋辈辅导员的选拔至关重要。首先,朋辈咨询是志愿性陪伴工作,选拔应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从愿意真诚而有耐心地为他人服务的人员中筛选出合适的人员。其次,通过面试谈话来了解报名者的沟通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判断其是否热衷帮助他人,是否有耐心、爱心来担任朋辈辅导员。也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朋辈辅导员的人格特质及倾听能力作出评估,了解其是否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常识。最后,筛选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作为培训的对象。也可以定期对班长、团干部、宿舍长等学生骨干作针对性的选拔培训,有效地建立起多级朋辈心理咨询体系。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他们的主要工作应定义为陪伴和发现问题,对受助者提供有限的帮助。他们的作用主要是在相似的经历或生活环境中发现同学的不良情绪,通过陪伴缓解受助者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并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当遇到超出心理辅导员的能力的问题时,要把当事人及时转介给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定期聘请专家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进行督导,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惑和难题,以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技巧。
综上所述,朋辈心理辅导是开展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渠道之一。我们必须从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经验,以期进一步做好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27.
[2]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66.
[3]朱丽娅.关于加强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思考[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6):423-423.
[4]梁真真.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1):74-76.
[5]韦耀阳,郑维锋.论高校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体系的建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