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辉
( 太原晋祠博物馆,山西 太原 030025)
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四项职能于一体的社会机构。博物馆要高度重视美育,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美育功能,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美育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以博物馆的精美展品为教材,通过博物馆的审美教育不断提高观众的审美观、审美感受力和美的创造力。德育与美育是互相配合,互相渗透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人的基本素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但是两者是有区别的,德育在规定性教育中使人获得自觉的道德意识。美育是熏陶,感发,对人的精神起鼓励、净化、升华作用。德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思想和理论层面,美育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层面,它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性格、胸襟等。它是潜移默化,人们把美的风,吸进肺腑,渗入血液,使人心灵净化,感情升华,人品美化。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加强博物馆的美育功能,是社会和谐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当前社会变革,竞争激烈,人们为追求功利,产生各种心理压力和障碍。既要靠德育,又要靠美育来缓和、疏导。参观博物馆是一种美育、娱乐,从史前商周的原始工具、彩陶、玉器、青铜器、甲骨文,秦时的兵马俑,汉朝金缕玉衣、砖画,到北魏的佛窟,隋唐的寺庙,莫高窟的壁画,宋代的建筑、塑像,宋元的书画作品、瓷器,明凊的工艺品、家具等。欣赏这些精美的具有历史价值、科学和审美价值的展品,是艺术享受,是审美教育,这是净化心灵,塑造完美人格的娱乐。这种“乐”的教育,它的内容是“和”,使人保持和谐愉悦的心态,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进而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就是荀子所说的“乐‘的作用,使人赏心悦目,血气平和,使家庭和社会和谐、安定。美育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和巩固。
加强博物馆美育功能是培育创新人才促进科技发展的需要。培育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美育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激情,培养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博物馆的许多展品如四川三星堆发掘的“太阳与鸟”,甘肃出土的“马踏飞燕,”莫高窟的“飞天”等都表现了古代先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和想象力,激发后人的创造欲望,弘扬创造精神。人的创造性与爱美追求美是分不开的。美感对于科研中发现新规律,创建新理论,有着重要作用。自然界是有规律,有序的,有简洁、对称和谐等形式美的特征,科学家往往为追求美的形式,追求真善美而发现真理。选择就是发明,选择往往由科学家的美感所支配。美育有利于科学家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促进科技的发展。
加强博物馆美育功能,是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新文化的需要。博物馆藏文物,藏图书,藏人才,有其发挥美育功能的优势,博物馆有许多专家学者,他们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审美素养和丰富的经验,熟悉历史文献,关注考古成果,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特色及历史演进。既有美学审视又有理论阐述,有的还学贯中西富有比较研究成果。中青年的新秀也在他们带领下茁壮成长。博物馆的藏品展品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许多珍品反映了当时作者的品格爱好、审美情趣和美的创造力,是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
博物馆美育要由经验上升到理论,要研究博物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规律。(1)从理论上完成保存意义的博物馆向教育意义的博物馆的全面转化。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而且经过相当的历史传承之后最终会消亡,因此保护它,尽量延续其存在的寿命,是必要的。保护是基础,是前提,必须坚持保护为主的方针。但是仅为保存就失去了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博物馆是服务于社会的公益事业,始终以社会效益为准绳,社会要求博物馆使用实物教材开展美育。(2)要研究博物馆美育的教材。从零星、散乱藏品的个别局部研究走向系统收藏,系统的、整体的多方位的研究,使博物馆的实物教材有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通过研究出成果,出人才。博物馆的专业人员、讲解人员通过研究藏品、展品提高审美能力和知识水准,为博物馆美育提供了人才保障。(3)要研究观众。博物馆的美育既要重视藏品展品的价值,又要转向重视人的价值,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美育不仅要注重教育内容的典型性,系统性,而且要注重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必须尊重作为学习主体的人,要对观众市场进行研究,对观众的审美意识、审美要求进行调研,要重视观众的反馈意见,以便充实博物馆的陈列内容,提高讲解水平,提高美育效果。
博物馆的美育应当树立大美育观。博物馆的美育不能局限于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的范围内,这样既缩小美育的外延,又降低了美育的内涵。博物馆的审美活动对人的生理、心理、品德、情感、知识、能力会产生全面影响,能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博物馆的藏品、展品有千姿百态的美,通过欣赏,启迪智慧,启迪人的思维,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我们把智育寓于美育之中,美的欣赏使人增长知识,启发思维,引导观众去掌握、发现客观规律。我们把体育寓于美育之中,以健全的精神、健康的体魄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博物馆要努力打造文化休闲审美空间和审美交流的互动空间。发挥博物馆的美育功能应该打造高品位、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化休闲空间。博物馆周围环境要优美,博物馆的建筑要优美,富有地方特色和个性,要追求设备、设施的齐全,给人以舒适、轻松与亲切,要追求美感,构成环境设施的种种艺术语言、形式、手法的协调一致,形成审美意趣,使人在参观中获得心理愉悦和精神享受。博物馆要努力打造审美交流的互动空间。如文物的陈列要结合本地的文化特征,突出地方特色及其历史位置和自身的艺术价值。要诠释出展品美的意韵。观众在欣赏文物展品时,应该受到展品说明和讲解员的引导和启示。讲解时从形式到内容都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讲解员要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充分揭示展品美的独特性,生动性,让观众获得美的享受。
博物馆的美育要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普及的基础上提高。马克思在他的《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对于没有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可见,观众要欣赏美,必须要有起码的审美条件。要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享受,必须树立高尚的审美观。为了使观众自觉地接受审美教育,博物馆要做好美育的普及工作,要举办丰富多彩的审美休闲活动和宣传活动。博物馆要与有关部门配合,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站、手机发短信等新闻工具,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发布博物馆美育活动的信息,介绍展品的展览情况,介绍展品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常识。博物馆的专家与学者既要编写《晋祠志》这样的系统专著,又要编写《晋祠文物丛谭》这样深入浅出,文笔优美的介绍文物精品和普及美学知识的书籍。博物馆要引导人民群众参加各种审美实践活动,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这些活动有欣赏性的,也有创造性的,还有研讨性的。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观众,博物馆举办报告会、研讨会、系列专题讲座、热点论坛、名人名曲欣赏会、文艺演出、古乐器演奏等审美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美的创造力。
不断提高博物馆专业人员的水平是发挥博物馆美育功能的关键。作为博物馆美育的老师,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水平。既要有考古、历史、文学、艺术、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又要经过系统的审美理论教育,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较高的审美能力。
: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于文书.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N].中国教育报,1999—08—25.
[3]马克思,恩格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