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娟
( 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前人对王昌龄的研究主要按照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的题材分类论述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围绕其生平、诗论以及七绝进行研究。本文试从怀人诗这一视角着手,结合《诗经》怀人诗的艺术特点以及王昌龄对它的继承和发扬,展开论述。
目前,学界对怀人诗尚无统一明确的定义。据许慎《说文解字》:“怀,思念也。”我们暂将怀人诗定义为表现对特定对象的思念之情的诗篇。这怀念的对象可以是亲人、友人或者爱人。文学作品越是能体现出人类本性,就越能与读者的感情想通,从而产生共鸣,其影响力才能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毛诗序》曾提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言为心声,诗歌作为言的一种形式,它就表明了作者或作者所代言的“我”的某种特定的感情。怀人诗自然也不例外。怀人诗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就是爱别离,即与所爱之人别离而感受到的痛苦——“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命司》)我国古代社会各个时期,因为战争、徭役以及宦游造成很多人远离故乡,征戍边关,与亲朋爱人远隔千山万水,经年只身在外,对所爱之人的思念绵延不断,怀人诗作屡见不鲜。根据怀念对象的不同,我们将其分为思念亲人、牵挂爱人与惦念朋友这三种类型。
怀人诗源远流长,在先秦时代就有其滥觞。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不仅从内容上为后人展示了很多这样缱绻纠结的怀人画面,而且在艺术表现手法层面给后人树立了诸多巧妙的构思典范。
第一,《周南·卷耳》开创了采用双管齐下,以局外人的视角和客观的叙事方式,抒写怀人情感。第一章以“我”的口吻描写了留守家中的女主人公采摘卷耳的同时,心理深深怀念的是在军队的丈夫;接下来的三章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以男子的身份写了他在“周行”的历程,诗人描摹山、刻画马都意在怀人思归的惆怅。
第二,《魏风·陟岵》创立了中国古代怀人诗独特的以叙述者想象中对方的视角着手的主观抒情模式。主人公独自在边关思念家人心切,登高望远,依稀听到父亲、母亲和兄长面对面的谆谆叮咛。
第三,《王风·君子于役》淳朴真切地抒发了妻子对久役不回丈夫的怀念和愁思。其艺术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色是它对意象的选取和典型环境的塑造。作者采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傍晚黄昏时候,正是家畜进圈、农夫回家的时刻,一位劳动妇女倚门张望着,她在等待她的丈夫。作者通过四周热闹气氛的渲染,典型环境的衬托,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孤独凄苦的情状。这种以情绘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使读者可以感受到当事人由于徭役而造成的妻离子散的辛酸,正所谓“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赵令畤《清平乐》)
此外,《诗经》怀人诗还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如《邶风·击鼓》描写远征在外的丈夫思念家中的妻子。“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很美好,无奈现实距离愿望是那么的遥远。诗人只好慨叹“不我活兮”和“不卧信兮”。全诗真挚地抒发主人公的哀愁和愤懑,以及对妻子无时无刻的挂念及信守不变的爱。
王昌龄笔下的怀人诗为数不少,从内容来看,它们主要表现为思念友人和想念爱人两个方面;其中表现友情的怀人诗主要集中在其送别诗中,表现想念爱人类主要集中在其边塞类和闺怨诗中。不论哪种类型的怀人诗,王昌龄都能在继承《诗经》怀人诗艺术表现方法的基础上,颇具自身特色。
我们知道王昌龄生活在一个青春焕发、空前自信的时代。表现在文学方面,唐代文风一改前朝宫体诗遗风,渐趋质朴刚健有骨气。王昌龄也发出过“天生贤才,必有圣代之用”的雄心壮志,但是,他的怀人诗更多地呈现出“绪密而思清”(《新唐书》)的特点。
究其原因。首先,我国文化的主流历来推崇集体意识,贬抑个人,因此即便是“不平则鸣发而为声”的文艺作品也被要求“怨诽而不乱,温柔敦厚”。个人情感受到抑制,文学作品很少李白那样极汪洋恣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个体情感无法向外宣泄,于是,我国古代诗人便向内开掘,通过匠心独具的构思,具体、细致地描摹人物内心世界。其次,社会环境相同的前提下,个体因为身世、性格与经历的不同,诗文的风格会有明显的差异。“昌龄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诗人的痛苦,却恰恰成就了他。王昌龄最终不是因为他担任过的某些无足轻重的小官而留名,恰巧是因为诗歌让世人记住了他。他的诗歌与同期诗人相比,显示出一些与唐王朝的上升时期的节奏不很合拍的独特之处。
首先,他借鉴《卷耳》采纳客观局外人的手法,笔下的抒情主人公跨越了现实生活的时空局限,委婉曲折地表现思念的浓重。如《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时间又逢黄昏,此情此景,常常触发人们思念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念亲人的感情随青海湖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氛围铺垫后,诗人不写戍边征人对妻子家人思念的痛苦,却偏用深闺中妻子的愁怀反映出来。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穿透时空局限的这一笔触就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高适《燕歌行》“少妇城南欲断肠,边人渭北空自叹” 李白《春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样借用这种手法,但却是直抒胸臆的直白爽朗。
其次,他的诗表现对所想人物的深切,能借用先人传统,“因思别后相思之殷,有听猿啼而入梦者,记忆之怀,与君同之,得题外生情之法。”(清吴韦庵《唐诗直解》)如《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湘潇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作者不从自己写,而想象对方此刻正在想念自己,以己度人,从而把将友人间的眷念深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后人袭用这一手法屡见不鲜:王建《行见月》“家人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吕本中《减字木兰花》“来岁花前,又是今年忆昔时”等,但更多是直接描述,没有王昌龄式的细密,体贴,深入人心。另外,王昌龄善深思熟虑,选用的景物往往最能烘托以至表现人物细腻幽深的内心世界。以《闺怨》为例: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万物复苏之时,女主人公精心装扮,登楼赏景。生机勃勃的春日美景立即唤醒了她内心深处对青春与夫妻相伴的渴望之情,也在她的内心暗暗地滋长着一缕缕对宦游远方的丈夫的怨恨之情。本诗没有诗经式的热烈直白,代以王昌龄的一咏三叹,一波三折,含蓄蕴意,情味悠长。
诗缘情而绮靡。我国古代社会中,普通民众因服徭役等原因与家人朋友别离,从而产生了诸多优秀的怀人诗。王昌龄怀人诗在继承《诗经》怀人诗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点。今天研究怀人诗歌也具有现实意义。怀人诗虽起源于先秦奴隶社会,时至今日,因为地域发展差异、社会分工、工作性质等原因造成很多爱别离的现象,中外各地都有很多人正在谱写着一首首动人心弦的思念之歌。
:
[1][清]董浩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唐]元结殷蟠等.唐人选唐诗(十种)[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陈学富.思乡怀人诗的虚实手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