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锋
(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社会越来越关注旅游投资企业开发和发展带来的诸多影响——土地价格上涨、居民贫富分化等问题,这些日益突出的旅游地问题,促使人们重视对旅游投资企业进行研究。
获取优质旅游资源。旅游投资企业希望能获得甚至垄断优质旅游资源。优质旅游资源主要体现在:旅游资源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社会文化价值;旅游资源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地理空间上的良好的区位性有利于各方游客前来。
优先投资回报快的项目。旅游投资的回报周期偏长,其经营也充满了诸多风险,因此,企业会考虑优先发展短时间内能快速盈利的经营项目,且希望通过此类项目作为切入点进入旅游产业。
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根据对我国旅游投资企业的调查,一般旅游企业投资景区项目的回收期为5-9年左右,有的项目更长[1]。一方面跟景区的市场总量增长有一定周期有关;另一方面企业对旅游景区的投资,特别是山地旅游景区的投资涉及农民搬迁、安置等相关问题,利益关系复杂而矛盾重重。
投资回报率高。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旅游景区景点的平均利润率为24%,部分旅游景区的净资产的回报率达到了60%,远高于酒店行业的8%-10%,旅行社业的2%-4%的投资回报率[2]。运营景区的成本以固定成本为主,经营杠杆很大。考虑到固定成本,随着游客人数的增长,一旦超过景区的盈亏平衡点,几乎所有的收入都将转化为利润。
政府及社会大众的关注度高。旅游资源属于公共资源,承担了社会服务和价值传递的公共职能,因此受到政府及社会大众格外关注。近年来,因为企业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包括政府官员参与旅游景区投资项目的决策等等,使得旅游投资企业获得政府及社会大众比较高的关注度。
旅游投资企业促进旅游地的公共管理水平自我更新。在旅游地发展过程中,一些开发理念先进的投资企业能带动当地旅游呈现有序的发展,促进旅游地各项服务以及当地政府公共管理水平自我发展与更新。当旅游地的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游客人数达到了相对稳定的规模、投资商看好该旅游地旅游的发展的前景,那些有远见、负责任的、理性的先锋投资商开始介入旅游地的旅游项目投资,他们建造一些精品或雅致酒店、文化味道浓郁的酒吧或者精品文艺演出,而不是采取传统竞争方式与其他企业进行同质化竞争[3]。先进企业与挑战者和追随者相比,采取了更为聪明的竞争方法和盈利模式,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先进投资企业可以保持先行者优势,先进企业维持这种优势的过程中,不断与后来的追随者之间产生技术与品质的竞争,而不是直接的价格竞争。当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加入品质与技术的竞争行列之中,旅游地的旅游投资项目在市场作用的竞争下不断进行自我更新,这种自我更新与力量很多时候远远超过政府的强制的力度。
旅游投资企业促进社区对旅游资源的认同和保护意识的觉醒。在旅游地旅游资源还没有被开发之前,旅游地居民往往并不认为日常相伴的文化或者景区有多大的价值,把自然资源看成“穷山恶水”,把文化资源看成“破烂玩意”。先进理念的缺乏,专业知识的不足造成当地居民对旅游资源认同感的缺失,从而缺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然而,旅游投资企业的投资使得当地居民对旅游资源重新有了认识,虽然不一定能从专业角度认识到旅游资源的巨大价值,但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开始自觉的保护起旅游资源。显然,旅游投资行为促进了旅游地居民对旅游资源的认同和保护意识的觉醒。
旅游企业投资加强了旅游地收入对资源的依赖性。控制优质旅游资源意味着旅游投资企业获得持续而稳定的收入和现金,因此,优质旅游资源是旅游投资企业想方设法追求的热点。聪明的投资者将资金首先投向经营风险小、旅游率高、回收迅速的项目,这使得旅游地的收入来源,愈来愈依赖对旅游资源的直接利用,加大了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鉴于资源的有限性及法律监督的日益完善,此类经营项目今后再增加的空间已经很小。
旅游投资企业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居民不断被边缘化。众多旅游投资企业对旅游地的投资,使得当地土地资源随着旅游开发而日益变得紧张,与此同时,旅游项目的不断增多,外来人口也不断增长,诸多因素更推动了土地价格的上涨,土地价格上涨不断吸引各地投资者以各种名目、方式购买土地,使得旅游地后续经济发展遭受影响。其表现在:一方面,地产的交易涉及相当多方面的复杂利益,很多未开发的土地已经被不同权力或利益者所把持,导致旅游地规划和调整困难重重,旅游地规划方案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成本越来越高,限制了旅游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土地或者倒卖商业铺面等交易的“隐秘性”,使得交易利润并没有上交税收,旅游地税收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失。另一方面,土地价格的大幅增长等因素导致消费水平相应提高,而当地居民的收入并没有大幅提高,这时当地居民又面临外来人口参与旅游及就业等方面的竞争,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相应的降低了,使得当地居民不断被边缘化[4]。
旅游投资企业加剧了各类权力寻租活动。优质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稀缺性,必然导致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资源的稀缺性和企业间的竞争性为部分政府官员提供了权力寻租的机会。一是旅游企业与部分官员相勾结,经营一些“灰色”地带的项目,比如经营非法庸俗的休闲娱乐场所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加剧了旅行社“零团费”“负团费”的发生,也由于权力关系纠结其中,很难从根本上治理,导致合法经营的旅游企业生存困难,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率丧失状况。二是旅游企业与部分官员相互勾结,开发出一些所谓伪、劣的旅游项目,“搭便车”的粗制滥造一些旅游景点,开办一些针对旅游团队旅游购物点等类似的旅游产品和项目,恶化了旅游地经济发展的秩序和环境。
旅游投资企业容易固化景区发展的格局。由于旅游投资项目对核心优质旅游资源的追求,旅游地最重要的区位往往容易形成旅游投资的热点,因此,景区内的交通工具如索道、区间车、景区内的宾馆等项目就成为投资者的最爱。受到旅游行为规律的影响,交通线路核心接待设施地点的选址直接影响到整个空间的布局。特别是在以团队游客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内,旅行社或者导游基于自身利益的旅游线路选择方案在与投资项目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强化投资者对旅游景区关键点的交通、住宿和设施的投资,导致旅游景区的行程与线路设计也不断被“团队化”,形成对“散客”需求的“忽略”,使得景区“城市化”现象不断加剧,对自助游市场形成挤出效应,也极大地限制了旅游地空间布局、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发展。
企业对旅游地的投资并不必然导致旅游地旅游产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实践中,一方面要引导和促进理性的、先进的企业发挥示范效应,推动旅游地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要强化政府和社会大众对旅游投资企业的监管能力,健全旅游投资企业发展机制,建立理性投资企业与旅游地发展的正反馈机制。
:
[1]李允尧. 企业成长能力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2007.
[2]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投资报告[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3]李征. 湘西风景区投资流程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4]张文.核心景区居民外迁与小城镇建设[J]. 城乡建设,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