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咏梅
(沈阳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 沈阳 110041)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然而,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阅读习惯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阅读习惯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阅读习惯所呈现的新特点,借以指导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本次调查在沈阳大学进行,学生均为沈阳大学的在校生,共发放问卷220份,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203份,男生为70人,女生为133人。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大一新生为75人,大二学生为10人,大三学生为109人,大四学生为9人。所有学生中,理工科学生为85人,文科学生为118人。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从本次调查的结果中可以发现下面几个特点。
在接受调查的203位同学中:拥有手机的同学为181人,占89%;拥有电脑的同学为105人,占51.7%;拥有其他电子设备,如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mp4等的同学也有一些,但并不占多数。拥有手机的同学,全部使用手机的上网功能。
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喜欢电脑上网阅读的同学为116人,占57.1%;使用图书馆及书店免费阅读的同学为114人,与喜欢上网阅读的同学人数相当;在书店买书阅读的同学为53人,占26.1%。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数字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越来越多地走进大学生的阅读生活,改变着大学生的阅读行为。”[1]
我们设计了一个多项选择的问题:你喜欢在哪种环境下看书?有103位同学选择了在图书馆,占近51%;有118位同学选择了在寝室,占58.1%;有79位同学选择了在教室,占38.9%。
另外,在校大学生去图书馆的频率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的统计数据显示:差不多每天都去的同学为32人,15.8%;一个星期去几次的同学为75人,占37%;一个月去一两次的同学为62人,占30.5%;基本没去过的同学有34人,占16.7%。从这个统计数据看,同学们去图书馆的频率不算高,特别是还有16.7%的同学基本上没去过,这需要教育者引起重视。
从上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同学们更愿意在寝室享受阅读的乐趣,本课题组觉得,这个结果的产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因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手机上网功能的增强,同学们更愿意在较为私密的空间度过学习以外的生活。
在过去的几年间,有学者们指出了当代大学生们的“浅阅读”现象[2],也有学者对“浅阅读”的原因、性质以及与深度阅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探讨[3]。浅阅读现象也被称为速食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现象发展得更为普遍,已经不是单纯的速食问题,"微"文化已渐成趋势。微博、微信、微电影……在当代大学生生活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
关于大学生的阅读目的,我们设计了一个多项选择题。结果有116位同学选择了“提高自身素质”,占57.1%;有130位同学选择了“增长知识”,占64%;有128位同学选择了“开阔视野”,占63%;有93位同学选择了“为娱乐消遣”,占45.8%。
在上述选择为“娱乐消遣”而阅读的同学们那里,微博等信息以其快捷、实时等特点吸引同学们的眼球,也成为在校大学生谈论的议题,“但是把过多的精力投放于此,必定导致大学生泯灭学习兴趣、精力涣散、无心向上的消极局面,造成大学生宝贵生命时段的极大浪费。”[4]
由于受到新型媒体的影响,在校大学生虽然每天在网上冲浪,但利用电子图书馆的情况并不理想。
调查看到,在校大学生目前的阅读频率不高:每周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在5h以上的为56人,占27.6%;时间在1~5h之间的为74人,占36.5%;时间在1h以下为54人,占26.7%。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学生们阅读课外书还没有形成习惯,表现为课外读物阅读的时间不足。此外,在回答“距上次完整地读完一本书的时间有多久”时:选择一周的为46人,占22.7%;选择一个月的有84人,占41.3%;选择三个月的为30人,占15%;而选择三个月以上的则有40人,占21%。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到,有目的的阅读还远没有成为在校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完整地阅读课外书的频率还应进一步提高。
我们设计的是一个多项选择题,在大学生喜欢阅读的种类中:选择“人物传记”的有96人,占47.2%;选择“历史”的有93人,占45.8%;选择“网络文学”的有59人,占29%;选择“科普”的有51人,占25.1%;选择“经济、宗教、优育、IT”等项的人数不多。
从这个调查结果看,参与调查的同学的阅读种类集中在人物传记和历史等方面,选择网络文学的也占到了一定比例,说明互联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同学的阅读空间,也提供了多样的选择。
除了日常生活费,在校大学生开支比较大的项目中:选择“购买书籍”的为36人,占17.7%;选择“服饰美容”的为63人,这个选项体现出了学生们的性别特点,因为在这63人中,55人为女同学,可见女同学更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课题组认为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无可厚非,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内在素养是一个更为重要的理念。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本课题组认为,要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可以采取下面几个措施。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本着适应时代潮流的思路,高校思政课也应与时俱进,包括内容的与时俱进以及方式的与时俱进。
(1)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与时俱进。把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多引用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来,这样才能与学生们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理解水平与程度。
(2)方式的与时俱进,即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信息时代的重要变化就是人们可以无处不阅读。本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普遍拥有较多、较先进的电子设备,利用这一优势,可以加强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的建设,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科学的阅读轨道上来。同时,手机上网功能的使用,使移动互联变得更加便捷,阅读地点也可灵活、随意,公交车、宿舍……到处可以成为阅读的地点。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纸质媒体虽然没有退出人们的视野,但人们与纸质媒体的感情却日渐淡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为学生指定阅读书目,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体会书籍带来的乐趣。也可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电子图书馆,电子媒体可以与纸质媒体起到异曲同工的作用。
(1)教学内容的转变。高校思政课目前使用的教材普遍理论性很强,但趣味性不足,所以教师要成为引导学生使用教材的桥梁,教学案例的选择就成为一门艺术。要把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要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2)教学方式的转变。在强大的互联网攻势面前,每个人必须融入到这一潮流中去,对在当代大学生中间流行的沟通方式,作为教学方向掌控者的教师也要积极学习,掌握最新科技发展的动向,这样才不致落伍。由于所生活的时代不同,教师与当代大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代沟不可避免,但教师要主动弥合这种鸿沟,对于学生们普遍追捧的沟通方式也应有所了解,如微博的使用、QQ工具的使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好地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功能。
(3)教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学生记,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最后考什么。应该转变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局面,把学生们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使他们能积极参与,多设讨论题目,增加他们的参与度。
图书馆加强宣传的力度。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学生们吸引到图书馆中去。同时图书馆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自身的软硬件建设,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知识的海洋,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助力。
学生管理部门可举办各种读书活动,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补充,这样思政课的教学才能真正入心、入脑,其实效性才能提高。
[1]赵明霞.新兴媒体对当代大学生阅读行为影响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2):112-114.
[2]杨雯,杨苹.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导读新模式构建[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6):29-32.
[3]赵哲.对国民阅读问题的时代性思考[J].理论学刊,2011(8):114-117.
[4]张昕宇.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阅读习惯之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9):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