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思考

2012-04-12 10:56李永明梅杭强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文化遗产

李永明,梅杭强

(天津体育学院 武术系,天津 300381)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思考

李永明,梅杭强

(天津体育学院 武术系,天津 300381)

从数字化保护的角度对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进行探讨,意在寻求完善传统武术保护的途径和方法。在梳理传统武术保护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并提出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具体方法,指出高校是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主力。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传统武术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走到今天,以套路和搏斗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打练合一。传统武术的传承需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中进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传统武术因生存环境的变化面临着消亡的危险,被众多武术学者称为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本文提出要对传统武术进行数字化保护。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指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记录,借助摄像摄影、多媒体、相关软件开发和宽带网络等技术,建立一个以信息存储和展示为基础的综合数字管理系统,用于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1]。传统武术数字化保护技术可以更好地记录和保护传统武术的文化信息,能够较好地还原和展现传统武术的演练方法和技术,达到保真性和长久性,实现传统保护方法达不到的效果。传统武术数字化保护的主要内容有:武术基本功、练功技法、拳术套路、器械套路、拆招、喂招和攻防对练等[2]。另外,练功场所、拳种存在地域的习武民风、武术遗迹、传承人的口述史、武术拳谱和典籍以及馆藏的武术文物等也是数字化保护的内容。

1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

1928年,张之江创办了中央国术馆,打破了传统武术的门户之见,将各门各派武术聚集在一起,采取重金礼聘、选贤任能的措施聘用武术教师,共谋武术传承和发展,对这一时期的武术保护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52年,国家体委成立,同年武术被列为推广项目,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成立,制定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挖掘保护思想,在加强武术推广的同时进行了相关的整理研究和宣传出版工作,社会上出现了武术开展比较兴盛的局面。

1979年,国家体委颁发了 《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级主管部门认真做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受到武术界广大民众的热情支持,一时间民间武术家纷纷献计献策,捐献拳谱和技术。这次武术挖掘整理的指导思想是 “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按照这一思路,据统计,全国除台湾省外,自成体系的拳种达129个,并使许多濒于湮没、鲜为人知的拳种得以抢救。全国各省共编写相关文字记录达651万字,录制了394小时的录像带,征集文献资料482本,兵器约392件,珍贵实物29种[3]。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文化部和地方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共同规划和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构建了文化保护体系。截止到2011年5月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分三批,共1219项,其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杂技与竞技)类共计63项,武术占25项,占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约40%,另外,省市级的非遗名录中武术也占了很大的比重[4]。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升到了依法保护、科学保护的新阶段[5]。

纵观以上传统武术的保护历程可以看出,传统武术的保护工作不断完善,但这并不能阻止部分传统武术的流失和失传,即使近年来实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好多传统武术传人只是为了申报而申报,传统武术的保护工作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2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

传统武术是一种动态的、活的文化,传统武术的传承需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中进行,随着社会的变革,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武术门派众多,体系庞杂,每一派别都风格各异,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果只靠确立传承人很难进行下去,因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多数青年人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传统武术的习练和保护中去,随着老习武者和传承人的离世,传统武术的传承势必受到影响,所以,对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势在必行。

2008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中美文化论坛主题是 “数字化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现”,与会的中美代表总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经验,并规划和展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未来发展,这为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思路。

2011年5月 《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资料保存与研究,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文字、图片、影像记录,征集并妥善保管相关珍贵实物和资料,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加强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的深入调查、研究,有计划地出版相关成果等[6]。这为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指明了工作方向。

2.1 传统武术数字化保护是传统武术保护方法的重要补充

借助数字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能更好地收集、整理、记录传统武术的文化信息,弥补传承人保护的不足,特别是对传承人的技术保护,可以达到保真的效果并永久保存这些珍贵的技术资料。现阶段,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还停留在摄影、记录和采访等简单的工作层面。而现代化的数字信息录入技术可以把各种传统武术文化信息,比如传承人的技术、武术拳谱、文物遗迹等,转换成数字化的格式进行保存。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虚拟空间等技术,展现图、文、声、像等多位一体的传统武术文化信息,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传统武术的魅力,更好地传播武术文化[7]。

2.2 数字化的保护可以促进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扬

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历史悠久,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却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传统武术的数字化保护,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注的重点是附着在传承人本身及背后的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对传承人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让传统武术得到传承和发展。对传统武术进行数字化保护,不仅可以储存海量的武术文化信息,而且可以利用已构筑的传统武术保护数字化平台,提供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开展传统武术文化公共教育,构建传统武术文化遗产学习体系,助于人们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传统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传统武术的魅力,由此增强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意识。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传统武术文化能够更好地得以保护和发展,同时也冲破了传统武术文化相对封闭的自然状态,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空间,为它们创造了相互深入了解和借鉴的机遇,通过数字化媒介在文化交融过程中形成了文化共享的局面,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8]。

3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方法和途径

传统武术的保护方法主要有传承人保护、民间力量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常用的保护模式有政府模式、传承人模式和学者模式。目前,传统的保护方法还主要依靠传承人和民间力量,我们可以更多地将现代化的数字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应用于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上,拓宽传统武术保护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建立起深入全面的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体系。

3.1 建立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平台和数字化管理

系统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录入不是简单的数据堆积,而是通过加工整理和分类录入,从集中统一管理的角度出发,将分散的信息和多个系统集中整合在一个数字展示平台上。因此,要建立一套针对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平台,这个平台应包括四个部分:信息录入系统、管理存储系统、信息查询系统和后台管理系统。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信息海量,因此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信息平台的建设是个庞大的工程,对此,我们可以大致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构建资料目录数据平台。第二,实施所有武术信息资料的数字化录入。第三,为录入的信息资料建立索引,方便读者查询[9]。

3.2 建立传统武术数字博物馆

传统武术数字博物馆是一个配有多种计算机软件和多媒体数据平台的网站,点击进入后可看到不同种类的传统武术的资料、图片、影像和虚拟场景的多媒体数据平台。传统武术博物馆收集各种传统武术的文字、图片及技术展示与讲解的音像资料等。传统武术数字博物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传统武术文字信息的数字化展示平台;第二,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展示武术实物资料;第三,利用多媒体虚拟场景技术,讲解演示传统武术的练功方法、武术技法、技能、武术拳种套路和器械套路等技术信息。

3.3 体育类高校是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主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高校在现代化进程中作用的日益凸显,高校教育的任务除了培养人才外,还包括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等,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也是高校教育的任务之一。特别是体育类高校,既有传统武术专门人才,又有计算机技术资源,而且生源来自全国各地,有利于传统武术的搜集和整理。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教育和实践体验,是体育类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武术文化研究是体育类高校科研和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其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元素。体育类高校丰富的综合性资源更有利于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体育类高校还承担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因此,体育类高校是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主力。

4 结语

由于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目前还有待摸索和提高,随着一些老武术家或传承人的去逝,传统武术资源势必面临流失和失传的危险,这些都在慢慢吞噬着传统武术文化的生命,传统武术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传统武术的数字化保护既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重要补充,同时也是传统武术得以持久保护和传承的根本。运用数字化手段对濒危的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和保护,对于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意义重大。同时,我们还要增强文化安全意识,在坚持数字化保护的同时,健全传统武术数字化保护制度,完善保护体制,并加强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1] 谭必勇,徐拥军,张莹.技术·文化·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述评[J].浙江档案,2011(6):30-31.

[2] 张纳新.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的传统武术文化保护策略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2):55-58.

[3] 郭玉成.中国民间武术的传承特征、当代价值与发展方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2):40-44.

[4] 毛景宇,李建钢,高鸿彬.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我国武术保护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9):34-37.

[5] 韩志芳,马成秋.河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探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6):35-37.

[6] 潘革.非遗档案数字化与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1(3):21-22.

[7] 张微.文化遗产保护须合理利用数字技术[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12-23(12).

[8] 周广瑞,王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中的传统武术保护[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5):90-92.

[9] 罗敏.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探析[J].四川戏剧,2009,130(20):39-41.

On the Digital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 Yong-ming,MEI Hang-qiang

(Wushu Depart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China)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ization,aiming to find ways and methods to perfecting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It reviews the course of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and then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digital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methods and a proposal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is aspect.

Wushu;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digitization;protection

G852;G80-054

A

1008-3596(2012)05-0094-03

2012-05-25

李永明 (1977-),男,山东费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武术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