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策略性人权批判的化解

2012-04-12 10:18
山东社会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策略性人权话语

李 川

(山东警察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对美国策略性人权批判的化解

李 川

(山东警察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美国为自己政治目的服务的策略性人权批判严重侵蚀了中国的人权话语主导权,同时也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我国必须借鉴美国策略性人权批判的经验,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抢占道德制高点,化解美国的策略性人权批判,才能建设一个“和谐世界”。

策略性人权批判;化解;道德;儒家

人权批判是指人们以某种特定的人权概念为标准,对特定的对象展开的,以这个对象的人权问题是否符合人权标准为内容的批判。批判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各种人权评论和国际人权外交等。①人权批判一定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既可能是单纯的推进人权保护事业的发展,也可能是打着人权旗号为人权之外的目的服务,笔者将后一种人权批判称为策略性人权批判。世界上开展策略性人权批判的国家很多,被批判的国家也不少。不过,由于美国是策略性人权批判的领导者和集大成者,中国是策略性人权批判被经常指向的对象,而且美国对中国的人权外交是策略性人权批判的典型例证,因此,笔者以中美两国间的人权争议为焦点,试图解答美国为什么要展开策略性人权批判,策略性人权批判有什么危害,中国应当如何采取措施回应针对自己的策略性人权批判,以期能够为中美之间的人权“死结”找到一个解开的方法。

一、美国的策略性人权批判严重侵蚀了中国的人权话语主导权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通过将“人权”提升到普世价值的高度,以“自由”具有当然的优先性,政治权利优先于经济社会权利的特定人权观为人权批判的标准,以人权批判作为国家战略的制高点,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在国际上形成了人权批判的风潮。美国通过抢占人权制高点而掌握了人权话语主导权,这表现在,一方面,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纷纷仿效美国开展人权批判,美国仿佛领导了世界潮流,俨然成了发达国家的文化盟主;另一方面,被批判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对这种针对自己的人权批判拿不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国际上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美国在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地位在文化上也以“人权真理代言人”的方式体现了出来。美国的这种人权批判显然带有超出人权批判本身之外的战略性、政治性目的,因而是一种典型的策略性人权批判。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然要将社会稳定、生存和发展放在第一位,自然与美国秉持不同的尊重世界各国人权特殊性的人权观。很自然地,中国从一开始就成为美国策略性人权批判的主要对象之一,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国力逐渐增强,中国成为潜在的、将来有可能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的政治、经济、文化力量已经越来越明显,美国针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批判之声于是更加不绝于耳,并且试图将中国的人权状况与中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挂钩,其真正的阴险用心无非是希望通过这种手段,“迫使中国敞开自己,接受美国的超级大国统治”。②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具有足够的文化自觉,对美国的险恶政治用心当然洞若观火;作为一个无比珍视独立自主的民族,中华民族当然不能接受美国的统治。美。国对此的反应之一便是更多的、经常性的人权指责。

但是,美国对中国的人权指责使中国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中国如果对美国的人权指责不加以有力的回应,就会被世界各国甚至会被中国人民认为,中国政府以沉默的方式默认了美国的指责;如果加以有力的回应,就避免不了对美国反唇相讥,以指责反击指责,这与中国长期坚持的“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的外交原则显然是相抵触的。面对美国的人权指责,中国迟迟拿不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就是这种境地的体现。通过长期的实践,为了避免被丑化,同时也是为了刺痛美国,提高美国通过策略性人权批判指责中国的成本,中国不得不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反击方式,即既然美国指责中国侵犯人权,那么,我们就向世界揭示美国人权保护状况的真实面目,这就是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择机发布《xxxx年美国的人权纪录》,以回应美国国务院发表的《xxxx年国别人权报告》中对中国的指责。然而,这种反击方式显然没有起到设想中的作用。这一方面表现在美国进行针对中国的人权批判时并没有因此而有所顾忌;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国际主流媒体仍认为中国对美国的人权外交缺乏有效的反制手段。①《美国对华三大棒 中国手中无盾牌》,《联合早报》2010年3月9日,www.zaobao.com/wencui/2010/03/hongkong100309r.shtml。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美国的策略性人权批判是全方位的,人权外交只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背后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广泛的社会支持力量。比如,其普适性的人权概念就决定了凡是与这个概念不符的人权问题都是应当被批判的,所以美国对中国的策略性人权批判与其信奉的人权概念是若合符节、相辅相成的;而中国对美国人权状况的揭露却与自己所倡导的尊重他国人权特殊性的人权概念相悖,自己的人权概念消解了自己的反击行为。二是这种反击方式并没有正面针对美国对中国的策略性人权批判,没有起到消解美国的策略性人权批判的作用;三是中国对美国的这种反击模式过于直接、简单,没有搞清楚美国的策略性人权批判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也没有明确自己的这种反击方式到底会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机制产生影响。这充分反映出面对美国的策略性人权批判,中国仍然局限在美国给出的话语框架内讨论问题,只能被动地模仿美国的话语方式,却无法达到美国的话语效果,中国的人权话语主导权已经被严重侵蚀。

二、策略性人权批判是美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发起的一场文化战争,它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在策略性人权批判问题上有一个非常具有迷惑性的观点,即美国不能理解中国的人权保护模式。如果说美国的普通人不能理解中国的人权保护模式,我们还有可能同意的话,那么,认为美国的政治家也不能理解这一点,就有一点单纯和幼稚了。美国的策略性人权批判取得如此广泛的影响,其根源在于其策略性人权批判有群众基础。从世界范围看,如果以位于全球收入分布的20%为标准,我们可以看到,在高收入经合组织国家中,十分之九的人位于全球收入分布最高的20%之列。②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6 年人类发展报告》,http://ch.undp.org.cn/downloads/ghdr/ghdr2006.pdf,P269。这个收入较高、生活无忧的群体由于已经解决了生存问题,对“自由”等问题的关注度就比较高,就比较认同“自由”具有当然的优先性,政治权利优先于经济社会权利的人权观。美国正是洞察到这个群体的人权观,才主动去做这个群体的人权代言人,去代表这个群体的人权需求,这正是美国策略性人权批判的力量之所在。与美国收入结构相似的发达国家在美国提出人权外交后的跟进是不得不如此的选择,否则将面临丧失民众支持的危险,美国因此轻易就夺取了发达国家文化盟主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美国通过策略性人权批判可以分化瓦解收入结构上低收入群体比重比较大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中的政治对手,使这些政治对手或者自惭形秽、甘心接受美国的政治领导和经济剥削,或者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民众被分化瓦解,使民众中认同美国人权观的群体,主要是衣食无忧的群体如高收入群体、知识分子群体、青年学生群体等,认为自己的国家不尊重人权,甚至产生公开支持美国的策略性人权批判、以美国的人权观批评本国政府的不正常现象,从而大大削弱了政府的政治、文化动员能力,造成许多人欣赏美国却轻视自己的政府和执政党,信奉美国提供的居心叵测的理论却轻视自己国家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卓有成效的理论。这就导致了将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主导权拱手让给了国外的主要是美国的只关心他们本国利益、居心叵测、背景复杂的学者。③[美]爱德华·W·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此时,一个国家开始丧失的已经不只是国际上的话语主导权,而且包括国内的话语主导权。

人们解决了生存问题后进一步去追求自由和更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天性,但是人只能将解决生存问题放在第一位也是千古不易的硬道理,这两者都是正确的。不过,美国的策略性人权批判不是致力于这两种立场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而是站在一方的立场上去反对另一方,是在有意识地挑起普通民众和政治精英、富裕阶层和贫穷阶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矛盾和冲突,有意识地去形成沟通交流的壁垒。①李川:《海峡两岸人权壁垒的解构》,《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尤其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和执政党都面临着一个局面,那就是既“众望所归”又“众怨所归”。就“众怨所归”来说,一个人在社会上受到挫折是很正常的,感到压抑进而产生怨气的原因也十分复杂,以至于当事人自己可能也不清楚怨气的来源。策略性人权批判引发的对本国政府的批判一旦成为大众文化现象,就可以使这种怨气理性化、学术化、公开化地指向政府和执政党,从而使社会处在随时有可能爆发反政府危机的边沿。由于美国有相对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作为社会稳定器,美国并不怕这种局势,但是一个缺乏最基本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国家在任何一个偶发事件的刺激下,如果再加上一点点适当的“引导”,②[美]威廉·恩道尔:《霸权背后:美国全方位主导战略》,吕德宏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23-33页。就足以引发美国所希望的混乱,从而给美国带来从中获取利益的机会,苏联的解体,乌克兰、格鲁吉亚、缅甸的颜色革命即是明证。对美国来说,对手的混乱正是它的利益所在。从这个角度看,策略性人权批判就是以制造对手国内混乱的方式达到控制对手的目的的,它是建立在对对手和自己的人权保护模式、人口收入结构和国家经济实力的清醒认识之上的,真正体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策略性人权批判是美国的大战略。这也就告诉我们,策略性人权批判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文化战争,这场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战败对一个国家所造成的损失决不亚于一场真正的战争。

不过就美国来说,策略性人权批判也挑起了自己国内富裕阶层和贫穷阶层的矛盾,美国也需要为此付出高额的社会成本。比如,世界排名第一的犯罪率,③东 方网:《在押犯近200万 世界犯罪率美国排名第一》,2002年2月15日,http://news.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148/20020216/class014800018/hwz601481.htm。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等。美国如果支付不了这个社会成本怎么办?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意识到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鼓动、挑唆隔阂和冲突的策略性人权批判的文化氛围下,美国显然也会发生严重的、难以调和的社会冲突、社会撕裂,甚至有可能发生更大范围的种族、宗教冲突而影响社会稳定。为维护其霸权而提出的策略性人权批判,此时会演变成为加速其衰落的推进器,美国会为自己以前的不负责任的罪恶行为付出高昂的代价。也许更重要的是,从历史上看,阶层之间、族群之间、国家之间的隔阂常常是冲突乃至战争的温床。对其它阶层、族群、国家的蔑视常常是右翼势力的核心观念之一,美国的策略性人权批判和右翼势力因此具有难以撇得清的关系。这些年以来,美国右翼势力猖獗④薛涌:《右翼帝国的生成——总统大选与美国的政治走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和美国政府推行的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为世界和平带来巨大的威胁,因为右翼势力最常见的另一个核心观念就是好战。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安全威胁大幅度减轻,但是美国却没有因此偃旗息鼓,反而利用冷战结束的机遇不断加大军事投入,扩大其军事力量在世界上的领先程度,时至今日,美国已经取得了面对全球的军事优势,这不但反映出美国积极备战的战略企图,还反映出右翼势力在美国社会的巨大影响力。⑤[美]威廉·恩道尔:《霸权背后:美国全方位主导战略》,吕德宏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178-320页。美国右翼势力会不会利用策略性人权批判带来的阶层之间、族群之间、国家之间的隔阂和美国这个全球最强大的战争机器,一劳永逸地解决潜在的对手,从而将世界引向大规模战争的边缘呢?我们不要忘记,美国试图将反导系统部署到俄罗斯家门口的波兰和捷克的行为已经明确告诉我们,美国不仅是在为大规模战争的爆发作准备,而且是在准备摧毁对手的反击能力,打造单方面毁灭对手的军事优势。事实上,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战争意志从来就是明确的,和平只不过是幻想而已。⑥[美]克里斯托弗·莱恩:《和平的幻想:1940年以来的美国大战略》,孙建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这将不可避免地在世界上引发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加剧世界的紧张局势。而且美国右翼势力的猖獗无疑会刺激对手国内右翼势力的兴起,导致更加复杂多变的局势和更加脆弱的互信,在一个大力宣传和平都难以避免战争发生的时代,鼓吹仇视、好战的意识形态会带来一个什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当今人类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技术手段可以毁灭自身的情况下,任何一个不慎重的决策都有可能带来一场意想不到的人类的浩劫。

三、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抢占道德制高点,化解美国的策略性人权批判,建设和谐世界

人权话语有一个软肋,即人权的形式化特征。人权可以认为是一种善,但是,一个具体的人拿到这个善的人权去做了什么呢?人们利用自己的人权是追求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种实质上的善,还是更多地去满足自己的种种无法明言的欲望?人权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器,还是道德堕落的保护神?因此,人权显然不能从自身获得合法性的证明。既然如此,中美两国人权保护模式的不同又意味着什么呢?在人权尚需要证明自身合法性的前提下,从人权保护模式的不同显然推导不出任何可靠的、规范性的结论。美国政府难道就不知道,当它信誓旦旦地吹嘘自己的人权保护模式时,它的人民正利用持枪的权利大开杀戒,利用言论自由从事公开的色情活动,利用个人隐私的保护维持混乱的性关系?美国政府对人权价值的推导为什么到了形式的善就停滞不前了?美国政府怎么就会利用一个本来就可能与实质的善没有必然联系的人权,发展出策略性人权批判呢?由此可见,美国策略性人权批判话语的框架在揭示出中美人权保护模式的不同时,也掩饰了这个框架所不能反映出来的问题。这就像我们用“雪”在指出雪这个自然存在物的同时,也遮蔽了爱斯基摩人用大量的描绘雪的词汇所揭示出的雪这个自然存在物的丰富多彩。因此,说美国人权保护模式优越于中国只不过是美国的意识形态说教,它只是利用人类对自由、民主、人权的向往和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所进行的宣传伎俩,是彻头彻尾的卑鄙的欺骗而不是事实。美国在人权问题上的令人厌恶地喋喋不休的一个原因实际上正是为了让我们疲于应付它的指责,而看不到它的策略性人权批判只不过是一座空中楼阁。这就更加坚定了我们有力回应美国策略性人权批判、争夺人权话语主导权的信心。

在此我们首先应当注意到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到底应当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回应美国的策略性人权批判。前面已经指出,美国策略性人权批判本身就在制造隔阂和冲突,也就是说,隔阂和冲突本来就是美国策略性人权批判的本意。近年来,文化战争、文明冲突的论调在美国甚嚣尘上,儒家文化、伊斯兰文明都先后成为美国某些人心目中的假想敌。对美国策略性人权批判的任何直接有力的反击都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作为文化战争、文明冲突存在的证据,而将民众引入更加坚固的隔阂、更加剧烈的冲突中。因此,对付美国的策略性人权批判,我们必须利用中华智慧,使出太极手法,化解而不单单是反击。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化解美国的策略性人权批判呢?我们在此首先要师从美国。第一,要为对手创造一个她不可能占得上风的话题。这就要求我们要跳出策略性人权批判的话语框架,不要简单地以人权批判反击人权批判,尤其不要简单地以人权外交反对人权外交;第二,要创造出我们自己的人权概念、人权话题、人权话语的方式和框架,将被美国策略性人权批判话语所掩饰的事实揭露出来;第三,要明确我们行动的群众基础。我们的行动首先应当是夺取国内和海外华人的话语主导权,充分动员国内民众和海外华人,以抵销美国的策略性人权批判对国内民众和海外华人的分化瓦解作用。其次,我们的行动应当反映出深受美国策略性人权批判之害的国家和人民的心声,赢得这些国家和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最后,是分化瓦解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群众基础,使我们的声音能够通过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策略性人权批判所忽视的社会群体和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进入他们各自的主流社会。

在此,笔者认为,我们特别应当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抢占道德制高点,以美国在道德上的伪善和瑕疵化解美国的策略性人权批判。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道德学说是儒家学术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学术传统,有着丰富的学术积淀,中国人对道德话题的熟悉程度可以说是世界第一,以道德话题化解策略性人权批判有充足的学术资源、学术知识储备和人才储备;第二,对儒家学说的提倡,可以借助我国中华文化正朔的地位,使我们对美国策略性人权批判的化解以遍布世界的华人为中介传播到全世界;第三,将美国对中国不道德的作为与美国的策略性人权批判挂钩,以显著降低美国策略性人权批判对国内民众的冲击,稳定国内局势,彻底扭转我国公共文化的部分话语权掌握在外国人手中的现状;第四,中国自古以来就奉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如郑和下西洋拥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却没有开辟一块殖民地,使得中国可以比较轻易地抢占道德制高点;第五,道德话题的引入将补充人权话题的盲点,从而既彻底揭露策略性人权批判的真相,又能够保证真诚的、建设性人权批判能够得以展开;第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对道德的忽视已经引发了个人精神空虚、生态环境恶化、持续发展乏力、两极分化严重等种种社会问题,道德批判在世界上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道德批判比策略性人权批判更实际、更紧迫、也更具针对性;第七、美国作为一个国家在道德问题上确实也存在比比皆是的瑕疵,是一个进行道德批判的理想对象。道德话题的提出,可以通过道德这个核心理念将对美国的种种批判综和起来,汇集成一个批判美国的合力,从而揭露美国在策略性人权批判上的极端伪善的面目。

化解美国策略性人权批判应当以美国的种族主义和霸权主义为两大突破口。就种族主义而言,美国这个靠贩卖、使用黑人奴隶起家的国家,发展到现在怎么就可能摇身一变成为世界的楷模呢?从奴隶制时期到现在,美国的社会结构没有经过根本性的调整,最多只是微调罢了,种族主义在美国依然严重存在且根深蒂固,只是变得更加隐晦,由“生理特征”的种族主义转化为“文化特征”的种族主义①Michael Hardt、Antonio Negri:EMPIR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Massachusetts,London England:2000,P190 -195。而已,而其策略性人权批判只不过是“文化特征”的种族主义的体现罢了,这其中人权外交是最典型的文化“新种族主义”。②李川:《普遍发展视域中的人权外交批判》,《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只要我们能够让民众看到这一点,其策略性人权批判的荒诞、荒谬就不言而喻了,其策略性人权批判也就不攻自破了。就霸权主义而言,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显然是进行道德批判的沃土。比如美国的巨额国债,一方面是美国明显强迫各国政府购买,另一方面,美国根本就缺乏还款的诚意,③[美]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嵇飞、林小芳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9页。这其中的道德瑕疵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引入道德概念,我们可以将美国的文化种族主义和霸权主义变成美国沉重的道德负担,削弱美国的话语主导权。在具体的言论上,如果指出,“美国借了中国人民8890亿美元,④吴 庆才:《中国1月减持58亿美国国债依然是美最大债权国》,2010年3月16日,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0-03/16/content-19616274.htm。以美国3亿人口计算,平均到每个美国人头上有2千多美元,却仍然在通过人权外交丑化中国,这在中国人民看来,是忘恩负义的”,或者“美国分明就是挟人权以令天下,心不诚,意不正,美国标榜自己尊重人权简直就像曹操自称臣服于汉献帝一样荒谬”,显然比直接对人权外交的反击更能够打动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的心声。

只要我们努力去化解美国的策略性人权批判,也就是在消除人与人之间、阶层之间、族群之间、国家之间的隔阂和冲突,就是对世界和平、对全体人民负责,就可以占据道德的制高点。也许有人指出,国际关系是现实主义的,⑤[英]乔纳森·哈斯拉姆:《马基雅维利以来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张振江、卢明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根本就没有道德批判的余地。笔者认为,美国等国家重视短期利益的现实主义不等于中国必须是现实主义的。其实换个角度说,讲道德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因为讲道德的国家是将国家的长远利益置于短期利益之上,是目光长远的现实主义。也许还有人指出,道德批判也有可能是策略性道德批判。的确,纯粹的道德批判很难做到,但是,儒家先贤曾子在《大学》中就已经替我们指出,只要一个道德批判是“心诚为之”,则“虽不中,亦不远矣”。事实上,只要一个人权批判能够坚持同样的精神立场,就不再是策略性人权批判,而是我们所欢迎和接受的意见和建议,即使我们有时觉得难以接受,也是逆耳的忠言。如果再进一步,通过贯彻儒家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基本精神,“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必将能够实现“儒家思想和人权标准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促进人类相互的沟通和理解,进而建设一个“天下大同”的和谐世界。总之,我们从美国的策略性人权批判中学到的最核心的经验是,夺取人权话语主导权的核心是获得民众的支持,只要我们牢牢记住这一点,就一定能够赢得化解美国策略性人权批判这场文化战争,夺取人权话语主导权,减少笼罩在人类命运上的战争阴云,突破美国对中国文化上的“围追堵截”,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60

A

1003-4145[2012]05-0070-05

2011-09-12

李 川,山东警察学院科研处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民族学、法理学研究。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谐社会与加强海峡两岸的民族认同研究”(项目编号:07CMZ001)的中期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周文升wszhou66@126.com)

猜你喜欢
策略性人权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初中语文写作策略性知识教学分析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策略性指导精致文笔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语言理解的策略性
论社会组织的人权价值
论人权的三个化身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