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玲
(菏泽学院音乐系,山东菏泽 274015)
电子琴合奏进入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初步尝试
陈海玲
(菏泽学院音乐系,山东菏泽 274015)
电子琴的课堂教学要在一系列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其优势,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综合能力入手,建构一个电子琴辅助中小学教材进行合奏教学的新思路。
电子琴;合奏教学;新境界;美育功能
器乐进入课堂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深层内涵和独特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同时,新课标的实施也把教师推上了新的教学舞台,赋予重托。那么应选择怎样的器乐进入课堂,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来展开教学,使器乐的课堂教学活动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从而为器乐的课堂教学活动开辟新境界,这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不少学校采用的乐器有竖笛和口琴,但由于这两种乐器音孔难找,且难与所学的歌曲音高相结合,致使学生的兴趣降低。因此,合理选择一门乐器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电子琴作为现代飞速发展的乐器具有其优越性和教学价值:
(一)直观的键盘,可以清楚地让学生感受音名、唱名、全音、半音、关系,还有升降记号的表现效果,各种调性的认识。把原本枯燥、抽象的乐理知识形象化,直观易懂。
(二)正确的音高示范既可以让学生迅速感受到音乐的旋律,又能消除对远距离音程的恐惧感;
(三)电子琴所具有的多种模拟音色和节奏变化多样的功能,可以吸引学生学会利用电子琴来体验、表现和创造音乐。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有了电子琴这样一种辅助乐器,会使音乐教师有了更多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活动增添色彩。
中小学器乐教学有别于专业院校教学模式及培养目标,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综合能力为目的。合奏教学就是其中主要形式,而电子琴恰好是发挥合奏教学的最好形式。在中小学电子琴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合奏的形式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来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和要求,在发展学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能力的同时,还注重教学中“教育性”的培养价值,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在合奏中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一)在“玩”中教,循序渐进,调动积极性
爱“玩”是学生们的天性,选择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进行循序渐进地练习,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电子琴合奏训练时尽量避免那些枯燥繁杂的纯技术训练,将器乐的技术机械操纵降低到最低限度,让学生尽快享受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一个如何选择音乐主题,甚至包括改编、处理、欣赏乐曲能力的问题。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乐理知识和试奏方法后,可指导学生进行多声部环节训练,如:
钢琴(1组)3 2 1 2|3 3 3|2 2 2|3 3 3|(略)
铜管(2组)3 2|1 2|3 3|3— |(略)
弦乐(3组)5— |5— |5— |5— |(略)
铃鼓(4组)× × ×|× × ×|× × ×|× × ×|(略)
木鱼(5组)||||(略)
把学生分成五组,每组分别用不同音色:钢琴、铜管、弦乐、铃鼓、木鱼来完成合奏训练。像这样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短小、技术低的合奏练习,就可让学生很轻松地“玩”合奏,享受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当学生很快地掌握了第一轮合奏练习后,教师可以适当增加难度,改变打击乐部分的节奏型和增加有变化的选旋律,同时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声部交换的练习,使学生能够体验多种声部变化和多种音色节奏变化多样且趣味性浓的练习。这样的一次练习往往会比任何反复机械的练习更有意思,更容易使学生们提高积极参与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来选择内容,循序渐进教学,进而启发学生快乐合奏,把学生从沉重的技能压力中解放出来,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二)利用电子琴合奏进行多声部训练所蕴涵的美育功能
1.多声部合奏训练可以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秀品质,它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方面有着其独到的效应。我们知道,学生在认识音乐的同时,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产生对音乐的某中态度,表现自己的情感,如愉快不愉快,好听不好听,乐曲的情绪紧张还是松弛等等,这样的个体差异具体地表现在学习的自我情绪和集体的最初冲突上。而在电子琴的合奏练习中,声部的分工促使学生从不习惯到被迫接受到习惯,学会了倾听,听自己也听别人的,从中体验到配合带来的协和美妙的声响,在听觉上有效地建立“多声部观念”的同时,也理解和分享着唯有集体才能赋予的共鸣和成功的喜悦,有关于集体的克制和求共同的配合意识就这样地被接受,并明白在集体中应该如何把自己自然地融入。
2.利用多声部合奏训练,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促进眼、耳、口、手多种器官的协调发展。中小学的音乐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歌唱曲,教师可以将之改编成多声部的合奏练习进行唱歌教学。
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多向性思维得到了训练,从“眼看”(乐谱)——“手奏”(乐谱)——“嘴唱”(旋律)——“耳听”(各声部)的多位一体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多声部的音乐感觉。在这样的多声部合奏练习中,学生们通过听觉来辨别单声部与多声部旋律的差别,演奏中不断增强旋律的统一性,声部间的和谐性、均衡性,学生们在声部间的配合中不能随心所欲地任意演奏,学会了与人合作。一次次地合奏,既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协调感、和声感,又培养了学生合唱能力集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团队精神。
3.通过多声部合奏训练,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应把电子琴合奏的教学活动作为一种音乐美的探索、表现和创作的过程。通过所合奏的乐器和乐曲里蕴涵的美感来激发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金蛇狂舞》是一首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器乐合奏曲,曲中有多种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在此曲的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电子琴具有多种模拟音色的特点,指导学生通过参与此曲的合奏训练,来达到教学目的。在合奏中,学生们兴趣高涨,“手持”各种打击乐器,有鼓、钗、锣、钹轮番上阵,学生们在集体合作中互相协调,互相感染,使他们在听觉上更加有效地建立“多声部”概念,特别对音准、节奏、音色、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的控制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对主题音乐形象的理解和体验深入化,审美感受力得到升华。
4.通过合奏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活动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笔、注情于音的结晶。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利用电子琴模拟交响乐、民乐的优秀合奏作品,例如广西艺术学院伍时旺教授改编的电子琴合奏曲——我国著名的交响乐曲《红旗颂》,利用电子琴如弦乐、铜管乐、钢琴、小号、圆号等多种音色和大鼓、定音鼓等打击乐器,加上对不同模拟音色的触键方法及感情强弱踏板的处理,把这首交响作品模拟得淋漓尽致。还有天津音乐学院高继勇教授编写的利用电子琴进行民乐合奏的一首气氛活跃、情绪高涨的《欢庆》。此曲也采用了电子琴中多种打击乐器烘托敲锣打鼓欢庆好日子的热闹场面,其中还采用了古筝、唢呐、长笛、单簧管等多种特色乐器来表现婉转动听的旋律。优秀的合奏作品仅是停留在乐谱上的一度创作,而器乐的演奏则是再现音乐的重要方式,是音乐的二度创作。我曾经亲自参与过以上两首优秀电子琴合奏作品的训练,深感在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合奏的训练形式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欣赏音乐、评价音乐的平台,使我们深刻感受到这些优秀作品蕴涵的情感所带来的强烈的震撼力,影响着每个参与者把情融于琴中,使作品得到更好的再现。像这样参与优秀作品的合奏训练更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的应用范围,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
而在中小学的音乐创造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音乐情景故事设置音乐。利用电子琴的模拟音色如:风声、雨声、雷声、海啸声、鸟叫声、喇叭声等等来表现情景,配合一部分学生律动表演来完成教学活动,还可以在欣赏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加深欣赏记忆。
总之,把电子琴带入中小学第一课堂进行合奏教学作为器乐教学的一个手段和尝试,有着不可估量的教育价值和教学前景。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对于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严的要求,它只有在音乐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才会迎来硕果累累的明天。
G623.71
A
1003-4145[2012]专辑-0249-02
2012-05-07
陈海玲,女,菏泽学院音乐系教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责任编辑:宋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