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

2012-04-12 07:38:54梁剑峰贺小慧
关键词:现代化农民农业

梁剑峰,贺小慧

(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所谓农业现代化,就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和科技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为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它包括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劳动者现代化和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等内容。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 “统筹城乡发展”,“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 “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在走向现代化的征途中,每个国家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新中国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奠基人,毛泽东不仅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而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重温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贡献,对于我们更好地落实十二五规划,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贡献

(一)明确了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取向

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论述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问题时,确定了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他在所作的 《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 “农业近代化”的目标,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2]全国革命即将胜利之际,面向未来的新中国,确定什么样的发展农业的道路取向呢?1949年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任其自流的观点是错误的。”[3]这里的 “集体化”是党的农业发展的近期目标,“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长远目标。

还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毛泽东就已经开始规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蓝图。1954年他在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4]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初,在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开始的时候,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向是什么,毛泽东在深刻总结中国民主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包括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于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再次明确了我们的奋斗目标:“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5]1957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讲到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时,又再次强调,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过去我们经常讲把我国建成一个工业国,其实也包括了农业的现代化”。[5]1959年底至1960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6]

1964年12月,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要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7]

(二)较为全面地阐释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问题

人们通常认为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一般有三条典型的路子,即以人少地多、资源丰富的美国为代表的 “机械技术现代化”农业的道路;以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紧缺的日本为代表的 “生物技术现代化”农业的道路;资源禀赋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西欧国家将农业机械化和生物现代化并重的道路。日本国立政策研究大学客座教授速水佑次郎和美国农业发展经济学家费农·拉坦在研究了美国和日本模式的基础上指出:“一个社会可以利用多种途径来实现农业的技术变革。由无弹性的土地供给给农业发展带来的制约可以通过生物技术的进步加以消除。由无弹性的劳动力供给带来的制约则可以通过机械技术的进步解决。一个国家获得农业生产率和产出迅速增长的能力,取决于在各种途径中进行有效选择的能力。”[8]这说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道路是多维的。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然带有中国国情的独特印记。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经济不发达、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决定了我们既不可能照搬国外,也不可能一个模式齐步走。毛泽东在提出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的同时,在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如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劳动者现代化、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思想。

第一,在农业生产手段方面,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就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机器,以机器生产代替传统的人畜力为主的劳动。因为农业机械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进而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保证农产品质量,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毛泽东对农业机械化在发展农业中的地位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对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步骤和时间做出了要求。

早在1937年,毛泽东在 《矛盾论》中就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9]

1958年3月,中共中央成都会议提出了《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意见》,其中指出:会议完全同意毛主席关于农具改革运动的指示,……经过这个运动逐步过渡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还提出了 “三个为主”的方针,即农业机器应以小型为主,农业机械的制造一般应以地方为主,实现农业机械化主要靠农业合作社自己的力量。1959年毛泽东对 《河北省吴桥县王谦寺人民公社养猪经验》一文给新华社的批语中说:用机械装备农业,是农、林、牧三结合大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1959年4月,他在 《党内通讯》中指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骤和时间要求:“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有十年时间。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6]1959年底至1960初,毛泽东在读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我们要实现全盘机械化,第二个十年还不行,恐怕要第三个十年以上以致更长的时间。”[6]1966年2月,中共湖北省委提出了一个依靠集体经济和地方工业,力争十年内全省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设想。毛泽东认为很好,并在批示中指出:农业机械化的问题,各省、市、区应当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作出一个五年、七年、十年的计划,从少数试点逐步扩大,用二十五年时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

第二,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指出必须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工作。

农业现代化,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发展与推广农业科技。毛泽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认为没有农业科技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经济的现代化。

1955年他在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只有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由于我国的经济条件,技术改革的时间比较社会改革的时间,会要长一些。估计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完成农业方面的技术改革,大概需要四个至五个五年计划,即二十年至二十五年的时间。全党必须为了这个伟大任务的实现而奋斗。”[4]1957年,毛泽东在 《关于农业问题》一文中说:“我们要摸农业技术的底。搞农业不学技术不行了。”[5]这里他把农业科技进步看作是全党必须为之奋斗的伟大任务。一方面体现了毛泽东对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科学地预见到,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956年,毛泽东在 《对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草案)〉稿的修改和给周恩来的信》中,指出要加强农业科技工作,建立农业科研机构:“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指导工作,系统地建立、充实和提高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指导工作的机构。”[10]

毛泽东重视农业科技的作用还表现在农业生产的 “八字宪法”中。他根据我国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技术成果,于1958年提出农业八项增产技术措施,即:水、土、肥、种、密、保、工、管,这8项措施被概括为 “农业八字宪法”。同年12月,毛泽东在八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提纲中写道: “以深耕为中心的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八字宪法的思想,确立了”。[11]毛泽东希望按照 “八字宪法”的要求,通过改良土壤,合理施肥,兴修水利,推广良种,改良工具和精细的田间管理等,促进农业增产,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三,在农业产业组织方式方面,把合作化作为最重要的组织形式。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农民的小生产方式有着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性。马克思曾经指出:“大规模的耕作 (即使在目前这种使耕作者本身沦为役畜的资本主义形式下),从经济的观点来看,既然证明比小块的和分散的土地耕作远为优越,那么,要是采用全国规模的耕作,难道不会更有力地推动生产吗?”[12]农业规模经营理论认为,在农业生产要素条件相似或等同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农业经营单位的规模量,从而实现规模经济。

1943年,毛泽东在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作了题为 《组织起来》的著名讲话。他说:“目前我们在经济上组织群众的最重要形式,就是合作社。……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2]

在新中国建立前夕,1949年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单有国营经济而没有合作经济,我们就不可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不能巩固无产阶级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权”。[3]

土地改革完成后,面对 “汪洋大海般”的分散的个体经济,若不及时地加以组织并引导它们走集体化道路,不但农业生产力得不到发展,也会极大地阻碍农业现代化。1953年11月,毛泽东同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对于个体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搞互助合作,办合作社,这不仅是个方向,而且是当前的任务。”[13]

毛泽东还把实现合作化作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物质手段。1955年,毛泽东在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实现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实现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14]

至于农业合作化后期,毛泽东通过人民公社建立理想的社会主义农业模式,用大跃进办法发展农业经济,最终完成传统农业由家庭经营到集体经营的改造,在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内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和农业现代化,则是有违初衷的另一性质的问题了。

第四,在农业经营管理方面,强调领导干部要做懂行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毛泽东要求全党干部钻研农业,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努力把中国农业生产提高到现代化的水平。早在1943年,毛泽东就曾指出,共产党员必须学会组织劳动力的全部方针和方法。建国后,他反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做懂行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逐步认识农业经济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管理和领导农业经济的水平。1956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倡议制定的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修正草案)》指出:要 “有计划地训练农业技术干部”。[13]

1957年,毛泽东在 《做革命的促进派》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同志,无论搞工业的,搞农业的,搞商业的,搞文教的,都要学一点技术和业务。我看也要搞一个十年规划。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所谓先专后红就是先白后红,是错误的。”[14]同时,他还指出,要 “根据需要和可能条件,建立和改进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指导工作的机构,例如农业科学院,区域性的和专业性的农业科学研究所,省的农业试验站,县的示范繁殖农场和农业技术服务站等,使农业科学研究工作更好地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14]

1962年,他在党的七千人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全体干部都要研究农业的要求。他说:“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地懂得,还是懂得不多,要较多地懂得农业,还要懂得土壤学、植物学、作物栽培学、农业化学、农业机械,等等;还要懂得农业内部的各个分业部门,例如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等;还有畜牧业,还有林业。我是相信苏联威廉斯土壤学的,在威廉斯的土壤学著作里,主张农、林、牧三结合。我认为必须要有这种三结合,否则对于农业不利。所有这些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我劝同志们,在工作之暇,认真研究一下,我也还想研究一点。”[6]

第五,在农业劳动者方面,指出只有教育农民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进程,它涉及到人类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的变革。”[15]美国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认为:“在解释农业生产的增长量和增长率的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最不重要,物质资本的质的差别相当重要,而农民能力的差别是最重要的。”[16]农业现代化是作为农业主体的农民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手段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农民则是实现转化的主体。主体的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掌握科学技术的程度。

早在1933年,毛泽东在 《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中就指出:“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的水平,这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同样有极大的重要性。”[9]

建国前夕,在面对即将建设新中国的严峻任务时,毛泽东就极其关注农民的教育问题,指出教育农民对实现农业社会化的重要意义。1949年,毛泽东在 《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3]

建国后,毛泽东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经营素质。他指出:“在成人中要认真地扫除文盲,组织各种业余学校,进行政治、文化和技术教育。”[17]1956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倡议制定的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修正草案)》指出:从1956年开始,在十二年内,要从具有相当生产经验和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中间,为农业合作社培养初级的和中级的技术人才,以适应合作经济发展的需要。1961年,毛泽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后经中央工作会议通过的 《农村人民公社条例 (草案)》规定:要有计划地组织青年人学技术、提倡老手带新手。生产队在检查和总结生产的时候,要进行技术上的检查、评比,对于技术上有贡献的和积极传授技术的社员应给予奖励。

(三)初步规划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毛泽东明确规定了实现我国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的时间和步骤。建国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恢复的完成,在1954年9月召开的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在开幕词中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4]

1964年12月,经过毛泽东修改并同意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1975年1月,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再一次提出:“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曾经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7]

综上所述,毛泽东对关系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科学阐释,从而对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成果,它们不仅发挥了必要的历史作用,而且对后人的继续探索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其中的很多合理内核,在今天依然极富启发性,对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与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毛泽东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意义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路径

毛泽东关于合作社是经济上组织群众最重要形式的思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当前,农业的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国内外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以家庭经营为核心的前提下,必须大力发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全面促进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和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现代化别无选择的道路。2006年10月,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首次以立法形式推进农民的经济互助与合作。2007年7月2日《人民日报》理论版专门发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的系列文章,其中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明祖在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认识》一文中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基础。

(二)农民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因而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农业现代化建设是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和现代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方法来管理农业,进而把传统农业转变为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现代农业的过程。如果科学技术没有被农民所掌握和使用,那么,农民就无法用它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民的现代化。毛泽东当年提出的问题——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在当今依然存在。通过教育农民,培育农业现代化的内生力量,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伟大工程。

(三)农民共同富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的

通过农业现代化最终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这是毛泽东毕生的理想和追求。当前,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广大农村要走的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战略任务的提出,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弥合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从而最终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3.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1.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2,931,1477.

[4]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9,438~439.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9,310,309.

[6]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49,125,302-303.

[7]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39,479.

[8][日]速水佑次郎,[美]费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01-102.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1,125-126.

[1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

[1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638.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8.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 (1949~1957)(上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201,534.

[14]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87,471,471,133.

[15][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中的政治秩序 [M].北京:三联书店,1989:30.

[16][美]西奥多·Z·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3.

[17]高举人民公社的红旗胜利前进[M].北京:法律出版社,1960:23.

猜你喜欢
现代化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边疆治理现代化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