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区马村新农村建设调研

2012-04-12 07:38:54沙敏
关键词:村民农民农业

沙敏

(山西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农民很苦,农村很穷,农业很危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1]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实现社会和谐,加快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党中央提出了以彻底解决 “三农”问题为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切入点的宏伟任务。[2]为了做好晋中市榆次区第二批新农村推进村的规划工作,2011年8月下旬,笔者对榆次区2个乡6个镇12个行政村做了实地调查,以了解目前榆次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其中榆次区张庆乡马村就是笔者调查的一个行政村,下面着重介绍马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

一、马村基础条件分析

(一)区位

马村位于晋中市榆次区张庆乡正南面,距离张庆乡3.5公里,交通比较便利。村庄南面有萧河自东向西穿流而过。马村北邻张庆村,南邻陈胡村和褚村,西邻弓村,东邻郝村。村庄南北长,东西窄,形如一马头。

(二)地势和气候

马村属于丘陵平原地带,地势平坦,立地条件良好,村内耕地全部为水浇地,但因大多水井打造年代久远,老化问题严重,出水量远远不够农业生产需要。村子南高北低,海拔标高在839~870m之间,年降水量在405~573mm之间,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属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9.1℃,无霜期平均在150天左右,冻土深度为0.8m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45%,平均风速2.9m/秒。

(三)人口与经济

2011年马村在册登记户籍数304户,总人口数984人,年末常住人口899人,外来人口65人,其中劳动力总数476人,有120人常年外出打工,140人属兼业型农民,剩下的从业人员主要从事家庭经营为主。

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085万元,总费用515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500元。全村的经济总收入中农业收入819万元,林业收入4万元,牧业收入555万元,工业收入2773万元,建筑业收入265万元,商饮业收入66万元,运输业为812万元,服务业收入175万,其他收入516万元。在经济总量中,第二产业工业占了较大比重,说明全村经济总收入主要依靠工业生产,农业的产业比重已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

马村地处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全村村域总面积241.8公顷,现有耕地180公顷,人均耕地0.18公顷,主要以种植玉米、瓜菜为主,还种植一些树苗。养殖业以发展养猪和养鸡为主,养殖业已成为全村又一主导产业,但规模较小,人畜混杂,没有专业养殖小区,“散”和 “乱”是其最大特点。村西北有砖厂一座,解决了一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村内加工业包括2个醋坊,1个塑料桶加工坊和1个棉花、被套加工坊。目前有运输户20户左右,从事小型的运输业务,总体规模不大,收入不稳定;商贸业以个体经营为主,以小商小贩居多,仅能提供日常生活用品,没有形成市场化交易;村民的农产品销售都以自卖为主或商贩收购,农业产业化没有形成。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马村要实现经济的大幅增长和人均纯收入的大幅提高,必须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从集体经济来看,村集体每年收入15 000元,来源于出租10公顷荒滩地的租金收入,这是唯一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这些钱对于一个村庄的发展来说微乎其微。村集体账面早已亏空,现主要依靠政府转移支付来维持,入不敷出,难以支撑长期发展的需要,从而对全村的整体发展造成影响。[3]

(四)收入与消费水平

马村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608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为7500元。调查显示,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22.6%,工业收入占总收入的45.6%,商饮服务业收入占总收入的31.8%。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马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合理的产业结构给农民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益。当前,村民年人均消费约5000元,主要支出用途为日常生活开销、建房投入、生产支出、婚丧嫁娶等,村民消费水平较高,一方面是由于目前物价普遍偏高;另一方面,据村民反映,目前村内攀比之风高涨,婚丧嫁娶的份钱逐年攀高,已成为农民支出的一大负担。

(五)基础设施建设

在道路方面,村庄主干路基本硬化,90%的农户得到实惠,村内尚有道路未实现硬化,沿路村民出行不便,2011年村委规划尽快投资硬化。主要街道两旁虽有路灯,但一般不亮,只在过年过节照明几天。田间道路均无硬化,如遇下雨天,道路泥泞,行人和车辆寸步难行。因此实现道路户户通工程以及田间道路全硬化工程为村民出行提供更多便利是马村新农村建设中需重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从水利而言,马村耕地全部为水浇地,村庄有水井19眼,其中村内1眼,可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自来水已实现户户通;其余18眼水井有10眼因打造年代久远,出水量很少,老化现象严重,现只有8眼水井用于农田灌溉。整个村庄街道缺乏排水设施系统,雨天院内及路上积水给村民带来诸多不便。

从电力而言,村现有变压器4座,村内有1个变压器,功率1*200KVA,已远远不能满足村民生活用电,村民反映常常出现跳闸现象,由于电压低,家里电脑启动都成问题;村外有3个变压器,功率分别为:1*100KVA和2*50 KVA,基本能满足村民生产用电。

从文化设施角度而言,村委会和文化大院已经修建,村委会及文化大院的建设改善村委的基础条件,提升了村委会的形象。目前村内需要修建高标准、高规格和整齐亮化的村公园,为村民的娱乐休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此外,村内绿化率需要进一步提高。村内垃圾基本上可以实现定点堆放定点处理,村庄卫生环境较好。村委还需要在村庄内修建澡堂等公共设施,方便村民生活。

在供气供暖方面,村庄60%农户仍采用蜂窝煤取暖,40%农户自己烧锅炉,在短期内很难实行集中供暖。村庄目前有40户建有沼气池,使用率达到95%,充分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使农民得到了实惠。村内有50户村民家里安装有太阳能热水器。

在通讯方面,村内电视、电话已实现全覆盖,村民可通过固话和移动电话与外界沟通。村里共安装300多部固定电话,每户平均拥有2部手机,村里拥有电脑200台。

(六)科教文卫事业

马村没有小学,村里所有小学生均在怀仁寄宿制小学读书,有一个私人开办的幼儿园,仅有15个学生,教学设施条件极其简陋。村委会大院位于村西北,占地0.113公顷,建筑面积大约500m2,院内堆放着砖块、沙子,杂草丛生,十分凌乱。支部活动室也是杂乱无章,满屋灰尘,屋内堆放有面粉。民政部门拨付下的1500册图书因没有图书阅览室而束之高阁,没有戏台、活动室,健身器材,没有运动场所。马村共有2个便利店,1个卫生所,位于村中,卫生所设施简陋,医生医术水平一般,仅能医治日常头痛感冒等小病,疾病防治、身体检查基本上做不到。村民生病往往会去张庆乡就诊。

(七)社会保障事业

马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9%,有86%的村民对合作医疗表示满意。村庄有五保户11户,低保户35人,村委会每年都会给予其特殊照顾。但当前的福利覆盖还不是很广,村委应努力发展集体经济,壮大实力,为村民提供更多的福利与保障。

二、马村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分析

马村的经济水平较好,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从整体上讲,马村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608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为7500元。调查显示,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22.6%,工业收入占总收入的45.6%,商饮服务业收入占总收入的31.8%。工业成为该村的经济基础,这得益于村内的砖厂和几个小型加工厂,吸纳了村里的不少劳动力,相应的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目前,马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第二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2010年的经济数据显示,马村的第二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村内有1座砖厂;2个醋坊;1个塑料加工坊和1个棉花、被套加工坊。经济效益可观,不仅解决了一部分农民就业的问题,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自然灾害影响第一产业的发展

马村属于丘陵平原地带,地势平坦,立地条件良好,村内耕地全部为水浇地,主要种植玉米和瓜菜,农业收入近几年都比较稳定。但在笔者下乡调查前夕,也就是2011年7月15日傍晚,晋中市榆次区东南部遭遇突发强对流天气,暴雨和冰雹自西向东横扫张庆乡、修文镇、郭家堡乡,40分钟内降雨量即达64毫米,这种恶劣天气百年不遇,由于冰雹来临之时正值玉米扬花期,蔬菜瓜果处于成熟或生长旺季,所以这次雹灾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据村委主任介绍,暴雨过后,好多妇女在田间地头看到瓜裂菜烂,落果遍地的景象,都情不自禁嚎啕大哭起来。当笔者时隔半月入村进行调查时,依然可见大片的玉米地没有一颗抽穗结果的;路边依然可见一堆堆破裂的西瓜皮;田中的茄子、辣椒依然没有缓过神来,零星的结着几个微型的果实。灾害直接导致玉米减产约4至6成,瓜菜绝收,此次雹灾造成马村农业经济损失超过400万元。

(三)传统种植业发展滞后

马村传统种植业发展比较滞后,村内水源条件较好,耕地全部为水浇地,但农民为了图省事,大部分的耕地用来种植玉米,收益较低。村中虽种植有瓜果蔬菜,但大多为分块种植,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使用大棚的较少,种植技术相对落后,收益偏低,增收效果不是很明显。

三、马村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

(一)水利设施陈旧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马村位于平原区,地势平坦,立地条件好。村内地形南高北低,村南多沙土,村内好地集中于村北,村内水井基本分布于村南,这就面临着一个 “南水北调”的工程,而村内的防渗干渠年久失修,时有跑水、漏水情形出现,大大影响了农业灌溉效果。

(二)缺乏引导村民致富的带头人

虽然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其整体文化水平偏低,限制了其接受新技术和新思想。村庄内基本上没有真正懂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人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并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因此需要加大科技推广和实用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村民的生产技术经营能力和发展思路。并着重培养一些相对有能力的村民,尤其是在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养殖及加工储存等方面,使一部人尽快掌握技术带动其他村民发展。

(三)缺乏建设新农村的资金

村庄基本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只有出租10公顷荒滩地的租金收入15 000元,这点资金来源对于新农村建设仅是杯水车薪而已,根本满足不了新农村建设之需。每年政府的转移支付也不足以应付村庄日常开支,而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保障,融资困难限制了全村的整体发展。[4]

四、推进马村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一)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产

调查发现,大部分村民迫切期望能找到大力发展生产的路径,提高家庭经济收入,在收入增加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和质量。[5]很多村民表示,应该充分考虑本村的自然资源条件,发挥资源优势,在村北规划种植经济作物,并采用大棚种植;村南种植生态林。只有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才能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保障村民日常生活。

(二)加大农业气候保险力度

2011年7月15日的雹灾范围广、强度高、损失大,给农民敲响了警钟,马村多数村民从灾害中领悟到农业保险的重要。但目前我们国家传统农业保险额度较低,覆盖面窄,它的保障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近年来,农业气象指数保险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或称为农业天气指数保险,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指把一个或几个气候条件对农作物损害程度指数化,每个指数都有对应的农作物产量和损益,保险合同以这种指数为基础,当指数达到一定水平并对农产品造成一定影响时,投保人就可以获得相应标准的赔偿。[6]由于天气指数保险是根据影响农业生产的天气因素给予赔偿,与每一个农民的个人生产不联系,所以提供天气指数保险的机构能够避免道德风险,降低与监督和赔偿有关的管理成本,并因此减少保险金。农业气象保险克服了传统农业保险的不利因素,所以保险公司有提供该险种的积极性,农民拥有参保的热情,积极开展天气指数保险的试验最终会让农业受益,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三)采取不同经济发展模式,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渠道

目前,新农村建设资金基本来自于政府,而政府又面临着建设面广、点多等情况,农村自身的经济实力若不强,建设底气就不足。村级经济薄弱的现状若不改观,建设新农村就失去了一个重要支柱。所以马村村委村政府应积极挖掘自身优势,采取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为增强集体经济拓宽发展渠道。税费改革后,村级功能逐渐转移到了服务上来。要逐步建立村级信息网络,积极收集信息,开展有偿服务,寻找与本地种养殖特色相适应的公司或加工企业,形成利益联合体,村里提取相应的服务费用,即可以为农户节省费用,增加收入,也可为客户节省时间,还可增加集体收入。充分开发、利用集体土地资产,做到以地生财,保证村集体经济的经常性收入。

(四)引导农民筹资筹劳,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目前马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委可引导农民筹资筹劳参与村内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村民的能动性作用,解决村内 “南水北调”工程,改善村民自身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民筹资筹劳持续性开展村内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保养工作。

(五)培育新型农民,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

需要培育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7]尤其是在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养殖及加工储存等方面,使一部人尽快掌握技术带动其他村民发展,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合理转移和充分就业。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马村今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施丽芳.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思考与体会[J].山西建筑,2010,36(2):68-69.

[2]施红.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EB/OL].(2011-06-16)[2011-08-26].http://www.people.com.cn.

[3]黄立群,吴郁琴.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J].三农问题,2006(10):74-75.

[4]陶志刚,高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06(12):21-22.

[5]余建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N].长沙晚报,2005-12-19(4).

[6]张汝银.我国实施农业气候保险的探讨[J].财会月刊,2007(8):33-34.

[7]朱启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01):41-43.

猜你喜欢
村民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24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