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出现了大量从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户籍在农村,工作在城市,兼有农民身份和工人职业身份的劳动者,这一群体就被称为农民工。[1]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政策,城乡居民各安其职,各居其所,城乡间的各种需求与现实矛盾并不明显。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农业发展迅速,粮食增产增收,随之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时又恰逢城市的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大刺激了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于是,就出现了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社会的全面快速转型,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加之一些政策和制度对农民工的不利影响,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使得农民工无所适从,难以适应社会的变革,造成农民工独有的矛盾心理。
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统计显示,我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2亿,其中从城镇流出的人口有3240万人,占总流动人口的27%,从乡村流出的人口8760万人,占总流动人口的73%。[2]到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已达2.3亿。[3]现今,估计实际人数可能更多。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迅速崛起,交通日益发达,农民工对城镇建设的贡献越来越大,与之相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笔者通过向农民工发放调查问卷、典型访谈,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分析了我国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及矛盾心理,并从自我调适的角度,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以浙江省为例,当前农民工群体年龄平均在32岁左右,[4]以男性居多,不过,农民工中女性的身影也越来越多。男性中未婚的离村进城率几乎100%,20~55周岁间已婚的达80%。女性已婚者多留在家乡,养儿育女,照顾老人。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进城务工农民工仍然在生活发展上存在诸多不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农民工工作起点低
农民工中没有固定工作者占绝大多数,学历普遍处于高中水平以下。文化低、学历低成了制约他们向上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些进城打工的农村人,多数学习成绩不好,或者不爱好学习,或受家庭影响放弃学业,或早早投身社会赚钱谋生养家糊口,或外出实现自己的富贵梦等等。这样一个基本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只能活跃在以出卖体力劳动力为主的职业。工厂,矿业,筑路,架桥,餐饮,房屋建筑,装卸等均成为他们常关注的去向。有的自己进城做小生意,成为个体户;有的得过且过,宁愿身体受累,出卖自己的体力,也不愿通过加强自身修养和继续学习来改善生活现状,反而常常牢骚满腹,抱怨社会的不公平。类似于要求高技术、高技能、高科技、创新型行业等薪资高的行业,他们望尘莫及,只能望洋兴叹。
2.农民工工作时间
农民工在打工的同时,还承受着干农活的任务,而家中的老人妇女,无力完成这一任务,因而在农忙时节,如在春种秋收时,相当一部分农民工还得回家务农,制约了他们打工的稳定性和发展。同时,农民工经常在户外劳作,室外工作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工的工作时间,如下雨、下雪,以及北方冬天特别寒冷的时节都会使农民工工作时间缩短。
3.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两难
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从小就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活动。在家多受长辈们的宠爱,比起自己的祖辈娇生惯养者居多,父辈祖辈们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大多没有继承下来。对于走入社会后所面临的艰辛生活和困难多抱怨累累,缺乏奋斗精神和竞争意识。他们在面对当下生活的困难时,常表现出柔弱和退缩。[5]
以山西大同建筑行业的工资水平为例:1995年左右,小工一天7~8元,技工20元左右;2005年左右,小工一天40~80元,技工80~150元左右;2011年时,小工一天60~120元之间,技工在130~260间。如果有包活儿,可以更多些,有时一天能赚到300元左右,但包活儿不是常有的。这样,就目前,一年 (只有9个月时间可以劳动,由于冬季气候的限制)下来,他们能拿到2万多工资。
1.吃住条件差
从吃住上看,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吃得单一,质量不好,一般就是土豆,白菜,都是便宜的菜,很少有肉。大多数农民工是自己解决吃住问题。10~40平米大小、月租80~500元的房屋、小吃店里实惠便宜的大碗面或米线或盖饭等2~5元的饭是他们经常的选择。
2.工作时间长,强度大
据统计八成农民工的日平均工作时间在11小时以上,尤其是工人,为了干活,为了多挣一些钱经常加班加点,有时一天只能休息4~5个小时。巨大的劳动强度,使他们的生活常处于一种工作、吃饭、睡觉的单调状态,与城市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而他们的工作场所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安全得不到保障。
3.消费水平低
由于收入低,他们的穿着也是极为普通,他们对温饱需求以外的东西很少购买,他们的消费基本上也只限于吃饱穿暖的温饱水平,尽量保持不花钱或少花钱。另外,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劳动,即使有一部分钱,也没有时间去消费,像样的衣服也没有机会和场合展现,始终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尤其工厂、矿业、建筑工地、装卸行业里的农民工,一年四季也没有好衣装,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工薪决定了他们穿衣差,干活苦。[6]
4.精神生活空虚
由于长期的紧张工作,他们的业余生活大多是睡觉、打牌,而过年又遇春运高峰,很多农民工滞留当地,不能与亲人团聚,内心更是凄苦难受。
农民工最担心没活儿干,有活儿干不怕累不怕苦。有了活儿干,又担心拿不到工钱。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是社会常被欺辱的对象,因为他们没有权利和力量保护自己的权益。
由于农村人与城市人有着先天身份的差别,农民工难以逾越这个天然的鸿沟。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城市人的身份优势,在社会竞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无论是现实利益还是心理感受都有一种明显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7]越是面对如此困难的事实,农民工越是注意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和看法,越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当遇到一丝挫折时,他们也表现得相当无奈和无助,容易半途而废,随之产生畏难、消沉、急躁、自责、自虐、愤懑等非常情绪化的心理。
农民工背井离乡,远离亲人和朋友,遇到困难也不能和家人及时沟通。再加上他们工作时间长,收入低,几乎没有时间和经济支撑他们社交的需要和消费,每天重复着吃饭、睡觉、干活的单一乏味的生活。孤独、寂寞由此而生。
城市人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很容易引起他们强烈的情绪和心理反应,有时能直接伤害到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如果这种受伤的心理被压抑久了,很可能造成一种异质的反抗行为,轻则仇视和敌视,重则破坏公共财物,做出违反法律的行为来。通过恶意行为发泄自己的愤怒,来求得心理平衡,这本身就表现出一种软弱的心理。
农民工背井离乡,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来到陌生的城市,无依无靠,寄人篱下,本身就已缺乏安全感。加上户籍制度的壁垒,多数人无法在城市定居,无法转变自己 “乡下人”的身份。朱考金调查发现农民工认为户口对找工作 “影响很大”和 “有一点影响”的占到53.1%。[8]再加上土地承包制的实行,他们又无法割断与土地的联系。他们身在城市,却心在农村,始终缺乏一种归属感,徘徊在城市的边缘地带。[9]
面临如此现实,农民工心理矛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人的内心产生矛盾,关键看这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和处理矛盾,是将矛盾的主体排斥看待,还是对立统一起来,求同存异。
作为个人,我们没有权利改善社会大环境,要求政府给这给那,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积极学习,奋进成长起来,与其牢骚、抱怨、埋怨社会和招聘单位,还不如给自己充电,将自己壮大,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没时间”、“没有相应的农民工培训机会”、“培训费用贵、路远、不方便”、“城市人瞧不起,就连打出租,司机都不停车”、“受不了别人的眼神”、 “自己文化基础底子低,听不懂上课的内容,不理解书中的含义”等等貌似没有办法的现实阻碍了农民工成长的机会。人的行动,是受主观意识支配和影响的,在学习和工作中,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程度的促进学习、成长和进步。另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农民工是弱势群体,要适时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参照群体,即与之经济地位相近但又不完全等同的另一群体,比如农民、下岗工人等。[10]综合分析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及其矛盾心理,我们认为其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自我调整,社会制度的机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由于近些年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导致大量的农民工在劳务市场找不着工作,找到工作的农民对工作也不太理想。好多农民工为了能够找到工作,在夜校学习增强自己的工作技能,以帮助自己进入企业、工厂,不再让自己从事与简单体力劳动,以得到更多的收入。
在原来的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出现了许多安全事故、人员走失等情况,使许多农民工对进城务工产生了恐惧。现在农民工进城务工大都三五成群,这样在大家找到工作后,可以互相照应,谁有困难还有人帮助,这样让大家在异地他乡都可以找到家的感觉。不至于自己一个人感到寂寞,也好让在家乡的亲人放心。
现在好多的农民工眼高手低,把自己的期望值定得太高,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还不愿意从事于繁重的体力劳动,使自己的收入无法养家糊口,时间长了导致自己的自信心下降,认为自己在社会上无法立足,自己对社会没有用。对于他们应该把自己的期望值降低,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先把自己的生活问题解决,然后可以通过自己后天的刻苦学习,不断的增强自己的求生技能和自信心,最后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
[1]澹台思鑫.农民工生活现状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05(9):443.
[2]白云.城市农民工心理状况研究综述 [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6):59.
[3]胡娟霞.近十年来国内农民工心理研究综述 [J].社会心理科学,2010(7):57.
[4]浙江农民工群体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平均年龄32岁[EB/OL].浙江在线, (2011-12-15) [2011-12-20].http://ptnews.zjol.com.cn/putuo/system/2011/12/15/014572167.shtml.
[5]宋阳,闫宏微.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与价值观变迁研究述评[J].2011,24(3):67-72.
[7]康来云.农民工心理与情绪问题调查及其调适对策 [J].求实,2007(4):85.
[8]朱考金.城市农民工心理研究[J].青年研究,2003(6):7-11.
[9]王亚丽.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J].现代农业科学,2008(5):78.
[10]刘亚敏.农民工群体的心理困境与疏导策略[J].农业经济,2009(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