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山西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山西太谷030801)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兴衰直接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现代化的实现。高等农业教育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农业院校能否培养出优秀的农业人才,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急需大量兼具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强的农业人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要根据要求,找准培养农业人才的着力点,为我国农业发展输送大量优秀的农业人才。
农业院校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为农业发展培养大批学农知农、爱农兴农的科技人才,成为培养和造就农业人才的摇篮。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科技人才匮乏,随着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广阔的农业领域急需大量的农业人才。[1]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部分大学生虽然考上了农业院校,但是对农业有抵触情绪。农业院校花大力气培养出来的人才如果不爱农,对农业有偏见,必将影响他们今后投身于农业事业。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腾飞,农业大学生肩负着重大而神圣的使命。农业院校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熟悉、了解农村,对农村环境有着朴素的感情和良好的适应力。而传统的择业观认为,考上大学就应该往城市就业,有稳定的收入,这种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毕竟城市吸纳人才的数量有限,高校毕业生就业通向基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之路,也是我国大力倡导的就业之路。高等农业教育要让大学生感受到农业领域是一个大有作为的空间,农业领域有大量岗位吸纳大学生,农村同样可以建功立业。着力树立大学生的爱农思想和服务农业意识,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现状,特别是农村社会的发展实际状况,确立艰苦创业观念,在广阔的农村找到自己的落脚点,找准自己才能的发挥点。
培育大学生知农爱农的思想,必须贯穿在农业院校大学生的整个培养体系中。
首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联系的四个方面加强对农业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认识世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需要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应成为指导大学生艰苦奋斗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为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以及农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很多农业人才要在条件艰苦的地区进行奋斗,这就需要农业人才还需具有较强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其次,农业院校要紧密联系国家在农业方面的重要方针政策,帮助学生了解和解读现阶段的农业政策,引导学生投身于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之中。农业院校要有意识地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向大学生讲解我国农业方面的发展政策,以及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一方面可以通过课堂学习的方式把党的新思想、新观点体现和渗透到教学中,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使大学生能够及时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党在农业方面的重要思想和精神实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形式,将有关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生动地融入大学生校园生活中。如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已连续出台了七个指导 “三农”工作的中央 “一号文件”,学校可以用这一系列文件作为线索,做成我国农业发展脉络的系列版面,增加大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了解和重视。农业院校要努力为大学生营造出重视农业、了解农业和热爱农业的良好校园氛围,这种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农业”二字也会在大学生四年的生活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终引导大学生投身于我国的农业事业。
最后,帮助大学生达到对专业的认同。要从根本上达到学生对农业的热爱,只有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前景,才能使大学生深刻感到学有所用。教师应该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做好联系我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的实际,将专业知识的发展和应用前景讲好,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发展是大有作为的。学校和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大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农业生产第一线,掌握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最新信息,了解科技给农业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感受到农村对农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中了解专业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达到对专业的认同,树立爱农的思想。
21世纪,我国农业进入发展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产量与数量转向质量和效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发展面临国际市场的挑战与机遇。从长远和根本上说,开辟我国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关键在于农业科技进步。21世纪,以现代农业分子生物学技术、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的发展机遇。[2]高等农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的地方。同时,参与国际化的竞争要求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农业院校专业设置的过窄过细,课程体系的过于专业化,不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高等农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要求,在专业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 “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农业人才,实现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农业院校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农业的特点,更新教育思想、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专业设置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建设现代化的农业,要求高等院校对专业设置及专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农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与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农业、农村的生产、技术、科研和管理提供高素质的农业专门人才。专业设置的科学性是为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及职业变化对人才可塑性和应变能力的需要。[3]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也为大学生拓宽就业渠道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其次,专业课程要融入时代发展的新内容。专业课程是构成该专业的核心构成课程,是大学生四年专业学习的重点,对大学生四年专业学习十分重要。农业院校要对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科学的论证,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不断地调整充实。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相关学科发展日益交融,农业科技领域不断扩展,形成新的学科交叉点和生长点。农业院校要适应农业科技发展的这一趋势,不断增加专业学科内容,扩大课程范围,根据农业科技前沿发展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把反映农业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反映到教学中。学校要积极通过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等的充实提高,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4]
最后,注重专业创新教育。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依靠科学技术进行自主创新已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在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创新,更需要农业创新型人才。[5]农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创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农业院校在课程体系中,要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知识运用能力水平,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6]大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了良好的创新能力,才具有为农业事业服务的能力。
实践教学在高等农业院校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方式。[7]农业科学技术是典型的应用研究活动,其研究成果应在实践中检验,最终体现在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上。实践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部分,是理论知识得以检验和升华的最好方式,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方式,它为将来大学生服务农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高等教育一直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重视理论教育,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不足。在现实的教学环节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轻视、忽视实践环节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学校对实践性教学的管理不到位,实践经费不足,实践基地难以满足扩大招生的需求;一些教育者只注重理论概念的阐述,对实践性教学不重视;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实践环节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等。[8]要构建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程体系,联系社会和生产实际,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还加深了学生对农业的认识。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还是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农业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大大缩短了学用差距。着力抓好实践教学,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各个环节的实践教学有机的衔接起来,是引导农业院校学生走上农业成才发展之路的保障。
农业高校的教学工作一般都要求有一定的实践环节,把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生产实践联系在一起,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困难,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与社会实际需要的距离。
首先,要重视专业课中的实践锻炼。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是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更不能忽略课程要求的实践锻炼。教师要按照课程要求的实践学时认真进行实践课程的设计和指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对理论知识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9]
其次,要建好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农业院校教学基地,是大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要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把校内实习基地建好。校内实习基地既是教师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学校应重视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给予资金上的有力支持,使校内实习基地实现良性运转,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的紧密结合。农业院校也可以选择一些社会发展前景好的校内实习基地,进行重点建设,实现产业化经营,可以达到教学与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
最后,要注重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学校要按照各学院专业要求,积极联系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学校教师可以为这些基地提供专业的服务指导,基地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实习的机会,双方在互利互惠中实现共同发展。[10]大学生在实践中能从技术人员身上学到书本上认识不到的知识,实践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能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思考,激发大学生研究的兴趣。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窗口,学生在实习中真正深入企业、深入社会、深入农业,是对农业知识的一个升华,为今后进入农业领域奠定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训练与科学素养相结合,社会实践与专业训练相结合。建立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1]廖允成,韩娟.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和举措 [J].中国大学教学,2011,33(4):28-29.
[2]卢向阳.认真学习 《规划纲要》,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关于地方农业院校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 [J].高等农业教育,2010,27(8):3-6.
[3]林细莲.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河北农业科学,2009,21(1):154-155.
[4]郭松朋.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机制研究 [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12(2):126-127.
[5]瞿志印.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几点思考 [J].高等农业教育,2009,26(8):3-5.
[6]周妮笛,曾福生.农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10(1):6-8.
[7]陈宏涛,吴锡冬.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8(18):100-101.
[8]邓家琼.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高校人才培养 [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8(4):149-153.
[9]王奕,沈岳.农业高校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0,27(11):15-17.
[10]丁彦.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0,19(5):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