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国珍
(中共湖南省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建设学习型社会必须弘扬雷锋的钉子精神
雷国珍
(中共湖南省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这是高度重视学习的必然结果。加强学习是时势所迫。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学习现状有喜有忧。其喜表现在于学习已经取得较大的成就,其忧在于学习现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不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战略任务的完成,并进一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雷锋为学习榜样,弘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为建设学习型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学习型社会;弘扬;钉子精神
党中央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后,全党和全社会都积极响应,形成了学习热潮,涌现出一大批学习的榜样。人们在重视学习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惑,如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问题、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工学矛盾”的问题。还有学习什么?如何学习?面对这种困惑,人们情不自禁地想到当年雷锋的学习情况,想起雷锋精神中的钉子精神。也就是说,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必须弘扬雷锋的钉子精神。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中共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并将其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1]P543;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建设学习型社会,并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党中央如此重视学习问题,这是因为加强学习已经刻不容缓。
加强学习刻不容缓是因时势所迫。
加强学习是其时所迫。这里的“时”,就在于人类社会发展今天,学习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一部人类史,就是人类不断进步史,也是一部人类学习史。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就是因为人类善于学习。学习是人类进化和进步的需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手段。在地球上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的学习,只要地球上还有人类,也就必然还存在着人类的学习。学习具有永恒性。人类历史表明,人类的学习总是受一定生产方式的制约,人们的学习方式与社会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相协调。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的学习也经历着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的文化和经验积累很少,人类学习活动同生产、生活融为一体,在生活实践中通过直接经验方式来进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学习也在不断进步。当创造文字后,向书本学习成为了学习的重要形式;当人类发明学校后,学校学习成为人类学习的主要途径;当人类发现短暂的学习不能满足长期的需求时,终身学习成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人类社会发展到不同阶段,对人类提出不同的知识更新要求。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以自给自足为典型特点的农业经济时代的变革,第二次是以机械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工业经济时代的变革,第三次是以信息化为主要特点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变革。每次变革对人类有不同的知识要求,不同的知识要求对人类的学习要求也有很大不同。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人类知识在不断地增长,人们对知识的需要随之不断地增长,已经掌握的知识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且,已经积累知识中的一部分因变得陈旧而失去其价值,其作用在逐渐地下降。昨天非常有用的知识,今天很可能变得不那么有用;过去有用的知识,未来可能变得无用。总之,社会对人类提出不断更新知识的要求。
人类的不同知识更新要求,又引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随着知识的积累,人们对知识接受量在急剧增加。今天一个人一年的信息接受量相当于17世纪一个人17年接受量的总和。据预测:2020年的知识总量是现在的3至4倍;而到2050年,目前的知识总量只占当时知识总量的1%。如此迅速的知识更新对人们的学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专家分析,在农业经济时代,只要接受7到8年的教育,就能满足一辈子需求;工业经济时代,求学时间需延长为17到18年;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显然,加强学习是时间所迫。不仅如此,加强学习也是其势所迫。这里的“势”,就在于我们今天所处在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加强学习。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就形成了终身学习的共识。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报告,提出了终身学习观。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提出了新的学习观,。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明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1996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巴黎举行工作会议,提出学校应进一步赋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学会学习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好奇。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国际社会形成终身学习的共识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对人类所处的形势的科学判断。正是这种判断促成国际社会学习风气的形成。这种态势对我们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启示。
面对国际社会这种共识,我们更感到形势的紧迫性。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伟大事业,在马克思主义那里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参考,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在中国共产党以住的事业中没有现成模式可供效法。而且,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任务是打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新中国成立后,又长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和与世界相对隔离的状态下从事建设。尽管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过去的成功经验对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固然还有指导意义,但绝对不能照搬照抄。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的实践,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许多东西还处在必然王国之中,这就迫使我们学习。此其一。其二,事物是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要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处理新矛盾,需要我们向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人民学习。即使一些学富五车的人同样面对许多从未遇到新情况,何况普通人一日不学习便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迅速发展的形势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其三,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本领恐慌”和“能力不足的危险”。在中国共产党内集中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在以住的历史进程中总是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但同样面临如何以努力学习来满足形势对知识的新要求。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告诫全党各级干部:“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2]P178时隔72年,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再次提到“能力不足的危险”。[3]对此,全党同志,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保持高度警惕。无论是克服“本领恐慌”,还是防止“能力不足的危险”,舍学习没有别的道路可供选择。
学习既是个人成长的基础,也是地方发展的基础,更是国家推进创新的基础。不学习或不善于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会无所创新、停滞不前,就会耽误自己、贻误发展,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中国有重视学习的优良传统。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变悦乎。古人还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关于学习重要性的论述比比皆是,关于劝学的文章和著作也非常多。中华民族爱学习、善学习的传统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共产党也非常重视学习。党的90多年的光辉历史,既是一部奋斗史,也是一部学习史。历代领导人不仅自身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而且非常重视全党的学习。毛泽东认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4]P533邓小平提出,“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5]P316江泽民希望各级领导干部,“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6]P569胡锦涛强调:“学习是党员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新任务,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肩负历史重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1]”全党在学习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党的历史上几次大的学习运动为党的成熟和夺取胜利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事业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学习的认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学习的投入也有前所未有的高度。
通过学习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一是人们的文化程度明显提高。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文盲率由6.72%下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8]同建国之初相比,更不可同日而语。通常讲,文化程度的提高是学习的结果。二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进入本世纪以来,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干部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体系的建立,为人们学习搭建的广阔的平台,人们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各类学校学习。三是图书量大幅度增长。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出版物从品种到数量都迅速增加。现在,年出版的图书超过30万种,比“文革”前17年图书出版的总量还多,年图书总印数超过70亿册,年出版报刊超过1万种,报刊总印数约500亿册(份),位居世界第一。精神食粮匮乏的局面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图书和刊物的增加为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这此成就来之不易,这些成绩也可喜可贺。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和通过学习取得的成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力资源和文化基因,只有学习蔚然成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极大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真正有保障,有希望。
但是,在学习问题上也有值得担心的地方,学习现状并不容乐观。其主要问题表现在:
第一,学校学习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考试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成熟于唐代,沿用于元明清,为选拔优秀人才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打破了选拔官员所采用的世袭制和庇荫制,给普通人求学、进升、参与国家政事提供了平等的机会,从而激发人们的学习积极性。直到今天,考试仍然是学校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仍然是现代社会升学、就业、选拔人才、提拔干部等所使用的重要方式。由此导致考试成为最重要的指挥棒,并形成应试教育模式,即教学围绕应试、课堂围绕知识、评价围绕分数。这种应试学习模式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心理负担过重,加上乏味的校园生活,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间接结果是导致学生活动缺乏、健康受损、激情丧失、精神萎靡、人格扭曲,难以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信号灯在乱指挥,导致交通的混乱。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改革考试指挥棒成为保证学校学习向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一环,必须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第二,社会学习在浮躁心理的影响下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请先看一组数据。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于2012年4月23日正式发布。调查显示,2011年人均阅读图书、报纸和期刊分别为4.35本、100.70期(份)、6.67期(份),年人均阅读电子书1.42本,18-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7.6%,同比增长0.5个百分点。单从这组数据看,似乎还可以为国民的学习积极性叫好。但如果我们把中国国民的阅读量与国外进行一番比较,就会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中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4.5本,远远低于周边的国家,仅为日本国民年阅读量的九分之一,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以色列的64本。中国国民阅读量下降的事实说明,由于社会浮躁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滋生。这种新的读书无用论一旦成为普遍心态,将严重影响中华民族的素质,导致中国核心竞争力的下降。正如温家宝所说:“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9]
第三,干部学习在利益和不健康观念的驱动下严重影响学习积极性。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时,尖锐地分析领导干部在学习过程中存的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追求享乐、玩物丧志,不好读书;二是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读书;三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四是学而不思、知行不一,学用脱节。据国家行政学院与光明日报社联合对领导干部学习情况的调查表明,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单选)是“忙于事务,频于应酬,不勤读书”,所占比例高达68.8%,认为“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的有16.5%,认为“学而不思,学用脱节,不愿读书”的有13.1%。对于现有的学习书籍,也有12.7%的人认为“书本理论脱离实际,滞后于实践”。[10]领导干部不重视学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干部对读书抱有不正确的观念;有的干部认为自己现有的知识差不多了,不用学习也能应付工作;有的认为干比学重要,学不学习无所谓;有的认为领导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顾得上学习;有的认为社会上潜规则太多,需要的是关系而不是知识,学习得多了反而适应不了社会,照书上的道理做会吃亏。正是这些“差不多”、“无所谓”、“顾不上”、“会吃亏”的思想观念,影响了一些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很难想象,一个不重视学习的领导干部,会有敏锐的眼光、开阔的视野、清晰的思路、创造性的工作和突出的业绩。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使学习和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使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学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学习的历史。学习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正像有人形容的那样,学习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有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人,才是一个不断进步成熟的人。一个民族,一个党派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学习,才不致于固步自封,才能发展壮大。面对喜忧参半的学习现状,党中央审时度势,明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其针对性不言而喻。
当我们冷静地思考学习问题时,就会发现影响学习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自身个人的原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我们必须共同努力,建构合理的学习制度和科学的价值评价体系,不断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消除妨碍人们学习的主客原因,解决影响学习体制与机制的因素。除此之外,必须寻求推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精神。这就是必须以雷锋为榜样,大力弘扬雷锋的钉子精神。
一提到在推进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弘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就想起了雷锋的学习情况。雷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不满七岁时就成了孤儿。1950年夏天,乡政府保送他免费读书。1956年夏天小学毕业。这就是说,雷锋所受的正规教育只是小学。但这些没有影响雷锋的学习。在他的短暂人生中,雷锋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第一,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不断学习的最大动力。雷锋一生是短暂的,但他所经历的事又非常多,当过农民,当过通讯员,当过工人,后来又当兵。这一切都是陌生的。对于文化程度不高、出生农村的雷锋来说,许多东西都必须从头学起。雷锋以极大的兴趣学习他所不知道的一切。正是这种学习兴趣,使他由不懂变成懂,由知之不多变得知之甚多。
第二,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雷锋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包括:一是不懂就学的习惯。每换一个工作,雷锋有许多不懂的东西,他就虚心向别人学习;二是挤时间学习的习惯。雷锋当的是汽车兵,整天驾驶汽车东奔西跑,很难抽出时间学习,雷锋就把书装在挎包里,随身带在身边,只要车一停,没有其他工作,就坐在驾驶室里看书。三是与别人一起学习的习惯。雷锋把自己的藏书拿出来供大家学习,被人们称为“小小的雷锋图书馆“。他帮助同志学习知识,同班战友文化程度低,雷锋就手把手地教他认字,学算术,等等。习惯成自然。雷锋一旦养成了这些良好的习惯,就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第三,始终保持广泛的学习内容。对于雷锋来讲,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这些见容包括:首先是政治理论方面的内容,这是解决立场方向问题。雷锋出身很苦,对党对人民有着朴素的感情这是丝毫不用怀疑的。但雷锋没有满足于此,而是通过学习政治理论,把朴素的感情升华为理性的认同,从雷锋的日记中可看出,雷锋对毛泽东著作学得很多,对英雄人物的事迹知道很多,因此,他能用毛泽东的教导要求自己,用英雄人物的事迹激励自己。其次是文化内容,雷锋小学毕业后没有停止对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从他的日记来看,已经远远超过小学毕业的水平,善于用通俗的文字表达深刻的道理。再次是技术。雷锋当新兵时,开始练投手榴弹时不合格,他天不亮就悄悄地出去练习,十几天后,他终于和其他同志一样,在实弹学习中得到了优秀;到运输连后,便投入到紧张的学习驾驶技术之中去,针对缺少教练车的现状,他带领大家做了一个汽车驾驶台.雷锋废寝忘食地学习技术,被大家一致推举为技术学习小组长。雷锋做到了干一行就爱一行,而且通过学习迅速成为行家里手。
雷锋这种爱学习、善学习的特点给我们每一个人以深刻启示。雷锋爱学习,善学习,既是响应党中央学习号召,更是来源自身的内动力。这种爱学习善学习是他能够成为时代英雄的重要条件。雷锋在学习上的这些特点就成为雷锋精神中学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自己把它归纳为“钉子精神”。几十年后的今天,雷锋的这种“钉子精神”显耀着时代的光芒。
雷锋不仅在实践中为我们树立了爱学习善学习的榜样,而且在理论上阐述了学习中的钉子精神。他在1961年10月19日的日记中写道: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这此从文字上看,并不深奥,但阐释了一种重要的精神,即钉子精神。它是雷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雷锋的生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十分落后,学习条件也非常差,工作以非常忙,他克服各种困难学,挤出时间学,在学习史上树立了一块丰碑。雷锋的钉子精神影响和激励几代中国人,成为爱学习的动力。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观点,即认为由于时空的变化,雷锋的钉子精神已经过时。这种观点是极其有害的。学无定法,学有方法。每一个人因个体的不同条件,学习方法应该有所不同。但作为一个精神,雷锋的钉子精神永远不过时。在推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弘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必须抓住以下着力点:
首先,在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然像雷锋那样,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状态,成为一种习惯。如前所述,雷锋短暂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我们必须像雷锋那样一生中坚持学习。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习的作用也未必能立竿见影,但学习应该成为一个人特别是每一位领导干部的生活习惯,学习的作用也会潜移默化地体现在我们事业生活、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应该养成天天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把学习当成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就像呼吸空气一样,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其次,在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像雷锋那样,善于挤时间学习。“工学”矛盾问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不是学习的拦路虎,其实读书学习,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和坚持。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功。学习就是在磨刀。通过学习,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就可能大大办事效率。学习也是一个积累过程。每天抽出半个小时读三四页书,一个月就可以读上百页,一年就可以读几部书。如果我们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立身之本,就会努力形成勤于学习、乐于求知、勇于探索的风气,“工学”矛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再次,在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像雷锋那样善于学习。毛泽东之所以成功,之所以在很多复杂的形势前作出正确的决定从而扭转乾坤,都源于他的善于学习。雷锋之所以成为时代的时代的楷模,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热爱学习和善于学习。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讲求学习方法和技巧,在爱学习、勤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最后,在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像雷锋那样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雷锋学习政治理论,目的在于提高思想觉悟,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雷锋学习技术,目的在于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学习中不可沽名钩誉,不可学用脱节。
当面对雷锋爱学习的照片,我们会为自己生活如此安逸的条件下而不爱学习感到婉惜;当品读雷锋的钉子精神,我们应为自己以工学矛盾作为不学习的理由而汗颜。人生苦短,学习无涯。时间对于每个人的长度有长有短,无论长短但总是有限的。在有限的人生旅程中,有人博览群书,满腹经纶,成为学问大家,为社会建功立业;有人则胸无点墨,愚不可及,蹉跎终生。除了其他原因之外,善不善于学习造成的不同结果的重要原因。如果我们能够象雷锋那样,在学习中发扬钉子精神,就一定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就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就对建设学习型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因此,必须再三强调,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弘扬雷锋的钉子精神。
[1]江泽民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上的讲话[N].2011-07-01.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讲话[N].2007-07-05.
[8]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人民日报,2011-04-29.
[9]人民政协报,2010-03-12.
[10]光明日报,2011-07-19.
责任编辑:王习贤
D2
A
1004-3160(2012)06-0034-06
2012-07-16
雷国珍,男,湖南常宁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