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域下高校教育教学新特点及师德建设着力点

2012-04-12 06:29赵玉言
关键词:师德学术规范

赵玉言

(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42)

网络视域下高校教育教学新特点及师德建设着力点

赵玉言

(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42)

文章分析了网络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呈现出的新特点和高校师德层面上存在的新问题,认为网络视域下高校师德建设的着力点是:切实加强师德教育,全面落实师德规范要求;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端正教风,严谨治学,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改进和完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严格考核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监督评估体系。

网络视域;高等学校;师德建设

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截至2011年4月底,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4.7亿人。而在“上网用户中,高校教师尤其青年教师由于学历高、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以及工作需要,成为最先接触和接受互联网的群体,对互联网依赖程度高,受网络文化影响深。网络文化已成为高校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正在改变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1]因此,研究网络视域下高校教育教学的新特点及师德建设的着力点问题,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

一、网络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呈现出的新特点

网络作为当今最重要的一种信息技术,已成为中国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对此,有人曾评论说,“互联网真是个好东西。不懂的词找百度,不会的事问搜索;谈思想有网友;记录生活、联络感情,有博客微博社交网站;遇到不平事,有热心人鼎力相助……”。[2]同样,网络对高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事实上,网络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的确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一)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过去,教育教学资源主要依赖报纸、期刊、书籍、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当时尽管教育教学资源传播渠道和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但其资源不仅稀缺,而且在占有和使用形式上,教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具有优先享用权;而学生则一直处在被动地位,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教育。如今,在发达的网络技术下和宽阔的网络平台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查找教育教学资料方面都有着同样便捷的途径,过去很多专属于教师的,或者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很难接触到的教育教学资料,如今对学生而言同样变得唾手可得。可见,相对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教育教学资料等呈现出的稀缺性和独占性的特点,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师生在教育教学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方面则表现出鲜明的共享性。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写春秋,一本教案、三尺讲台显身手。这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典型写照。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虽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控制,但却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及其教学的互动性,且教育内容单调,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质量不稳定,甚至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也是当时最基本的教学方式。而在网络时代,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是高校教学的唯一方式,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的现代教学方式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育等多样性教学方式在现代高校教育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教学方式一改过去那种单一性和呆板性,而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三)师生交流的平等性和互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一种“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掌控着教育教学的话语权,学生被当作灌输的对象,片面接受教师的教育,被动消化和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师很少或者根本互动不起来。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根本改变了教师掌控教育教学资源的状况,网络所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不仅使学生和教师能够平等地共享,而且无论是在数量方面还是质量方面,很大程度上都能和教师的讲授相媲美,甚至超越课堂面对面方式的讲授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是教育教学资源的垄断者,在教育教学知识的传授上,师生之间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平等性。同时,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模式也使得学生能更好地通过网络技术去获取相关学科知识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模式,也大大增强了学生质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而在现代教学中日益增强了师生的平等性和互动性。

(四)学术和言论的开放性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受地理隔阻、语言障碍和科技手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文化发展,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独立性和封闭性的特点。而网络的发展,从根本上打破了文化教育的国度障碍、地域限制、时空隔阻和校域界限。BBS和博客等网络技术,为教师和学生自由发表言论、阐述不同的学术见解、表达内心的不同想法等,都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平台,并使得平时很难出现的匿名言论也找到了生存的空间。网络的这种开放性,使言论开放和自由争论等形式逐步成为师生利益表达的常态和推动学术前进的强劲动力。

(五)教育教学的风险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给人类社会和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进步,但互联网并不是人人道德高尚的“理想国”,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常常使部分参与者以不道德的手段损害网民利益,如一些暴力、色情、欺诈、恶搞等网络内容,严重影响着高校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特别是网络信息的世界化,更增加了高校教育教学的风险性。据统计,到2010年底,全球网民数量已达20.8亿,如果再加上52.8亿手机用户,几乎整个世界都已联网。[2]而目前在国际互联网上,英语信息则占全部流量信息的95%。鉴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进入互联网就进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的万花筒。正如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所说,“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第一文化的威胁”,这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对此,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说:“世界已越来越远离依靠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中,他们使用手中控制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优势,达到控制和征服世界的目的。”由此可见,在网络时代高校教育教学也面临着不可轻视的风险性。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显得格外迫切和意义重大。

二、网络视域下高校师德层面上出现的新问题

师德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当今网络日益发达和网络技术普遍应用的情况下,高校师德的内涵也应有相应的丰富和发展,呈现出与传统师德迥异的特点。与此同时,伴随着高校教育教学在网络视域下呈现出的新特点、新情况,高校师德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一)高校学术腐败现象不断出现

随着社会上腐败问题的蔓延,在高校这块净土上也滋长了腐败的土壤,出现了许多腐败问题。其中,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学术腐败现象,已成为限制高校自身发展、制约高校师德建设和影响学科水平提高的一大毒瘤。客观地说,学术腐败问题早已有之,并不是网络催生的,但却在网络的推动下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期刊、报纸乃至硕士和博士论文,都融入了网络世界,登上网络平台。由于网络资源的共享性,浏览者在学术期刊网上随便输入一个关键词,便可搜出一系列相关的学术论文。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术态度浮躁、学术能力有限、学术行为不端的教师,面对科研的压力,秉承“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观点,利用网络提供的便利条件,很方便地就能搜索到自己研究课题所需要的学术界现有的系统研究成果,然后简单拼凑出自己的论文。有些教师则热衷于名利,为了晋升职称、提升级别、提高职位、获得荣誉等,而不惜下载拼凑科研成果,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或者利用手中拥有的钱和权换取金光灿烂的学术光环;或者出卖自己辛苦奋斗的学术成果,以获得满足自己野心膨胀的利益需要。更有甚者,直接通过网络寻找“枪手”代笔,或者通过网络端口代理买一些国内不常见的成果来充数。可见,在愈演愈烈的学术腐败中,网络似乎成了催化剂,使得学术腐败更加便利,更加隐蔽,更容易逃脱监管,成为人们不得不认真审视高校教师在职业道德遵守和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个新的突出问题。

(二)少数教师缺乏应对网络言论的科学方法

正如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网络也不例外。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大平台,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自由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言论。教师和学生的网络言论,既有善意的建议和争鸣等,但也有恶意的诽谤、攻击、丑化和别有用心等。而对于教师这一群体而言,其为人师表的性质决定了他在行使这种网络自由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予以更加冷静的思考,赋予更加理智的行为。

实际上,在网络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大多数教师能够科学地应对网络言论自由发表和传播的新情况,并能够因势利导、科学利用这一网络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言论积极性。但是,仍有部分教师由于教育理念落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抓住负面的东西不放,视网络如猛虎,极力压制学生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言论等,这或许是目前师生关系紧张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部分教师安于现状,习惯了过去的教育教学方式,对新的网络教育不大适应,又疏于甚至不愿意再去学习,结果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网络科技的发展相去甚远,其教育教学水平的落差越来越大。更有甚者,少数教师则把自己平时的一些不满意情绪和不顺心的心情,利用网络发泄出来,在网络上发表了一些不当言论,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三)个别教师利用网络影响的乱象屡见不鲜

当今网络年代,网络已成为一个最大的调换平台,对人们的生活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近年来,网络广告铺天盖地,令人眼花缭乱,各种类型的名人代言互联网渐成火爆之势,网络营销硝烟四起、大显身手。特别是博客问世以来,更带动起一波又一波网络媒体热点事件。各行各业的风流人物把此当成了逐鹿的原野、温暖的小屋、互动的平台、表态的话筒和心灵的记录等,从而演绎出一个个网络神话和网络故事。

这种问题集中体现在个别所谓的“明星学者”身上,这种人利用自身的教授、博导等学术光环以及其他一系列头衔而带来的在所处领域的强势地位和影响力,做客网络聊天室、出席各类名目的会议等,无原则地为强势集团代言,为某些利益集团公关,并谋取私人利益。而且这种人在学术研究方面处心积虑组织圈子,形成某个领域的垄断地位,并积极维护这种垄断地位,压制甚至边缘化持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压制圈子外的学者的声音等,这些也极大地抑制了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延缓了学术前进的步伐。

三、网络视域下高校师德建设的着力点

(一)切实加强师德教育,全面落实师德规范要求

长期以来,在高校师德建设问题上,存在着一种理想化、片面化和绝对化的倾向。或者认为,只要跻身教师行列、从事教师岗位工作的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得高尚起来,变得自律起来;或者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是教师就会自觉自愿地接受师德规范的约束。其实不然,教师也是普通人,教师的师德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他们的品性也是需要教育、养成和约束的。因此,要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必须强化师德教育,全面落实师德规范要求。

2005年1月13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2005]1号)对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等,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意见。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人[2011]11号)(以下简称《规范》),这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自身修养,弘扬高尚师德,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实际上,《规范》是推动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要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把学习贯彻《规范》作为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认真抓好《规范》的学习宣传。要将学习师德规范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并根据《规范》要求制订或修订本校师德规范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规范、学术研究规范、校外兼职兼薪规范等配套政策措施,将师德规范要求落实到教师日常管理之中。同时,要积极帮助广大教师全面理解《规范》的基本内容,准确把握《规范》的倡导性要求和禁行性规定,要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激励广大教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树立高校教师良好职业形象,将教师权益保障与责任义务要求相结合,科学引导和规范教师言行,使师德规范成为广大教师普遍认同和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引导广大教师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

(二)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对本职工作,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业”、“忠于职守”的传统。在当今网络视域的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应该结合实际要求,发扬中华民族敬业的优良传统,大力提倡爱岗敬业、公而忘私、无私奉献、教书育人的职业精神。俗话说:“学无止境”,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其责任极其重大。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要把“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做好,不仅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教师知识存量的期望,也体现了传统教育的教师知识观。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近年来人类知识系统发生了重要变化,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知识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也不能从量上满足于“一桶水”的现状,而应该从质上不断更新“一桶水”,使其永远保持优质的“纯净水”状态。这就需要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的确,在网络视域的新形势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已成为新的教育理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师德建设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不是一个学习型教师和能否做到为人师表。这就要求教师在两方面下功夫:一是牢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目前,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高等教育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新思想、新知识,是高校教师能否提高师德水平和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把建设学习型高校教师队伍作为师德建设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二是切实做到为人师表。常言道:“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学校是学生的栖身与学习之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身作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也是力量之所在。教师工作是直接教育人的特殊职业,不仅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塑造年青一代美好的心灵。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观通过具体的教学教育工作影响学生,从而造就出掌握一定文化、具备一定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社会成员,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极大。因此,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必须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引领社会风尚。教师务必时时处处用高尚的师德标准和要求对照自己、检点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教师必须首先带头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教师必须带头不做,以自己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做到为人师表,才能教书育人,才能使教师的言教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形象中感受到所学的可信,才能促成学生的言行统一。

(三)端正教风,严谨治学,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加强师德建设,高校教师不仅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还应该善于学习,端正教风,严谨治学,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教风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精神面貌等的综合表现,是教师德与才的统一。教风是教师队伍素质的核心,是学校品牌和校风的象征。教师的教风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及各项教学活动中,表现在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等方面,还表现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目前,在网络视域的新形势下,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抵制学术腐败则是教师教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有的教师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了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这是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是教师职业的支撑点,对于教师从教至关重要。师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之一就是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和其他教育水平,提高教师在其所处领域的专业素质,使之能够适应“传道、授业、解惑”的需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网络视域的新形势下,一系列学术腐败事件的曝光,使神圣的学术境地蒙上一层黑色的浓雾。面对规则严重缺失的现状,学术界呼唤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的声音越来越高。目前来看,通过师德建设的开展,来促进教师遵守学术道德,并以此为契机,带动相关规则的制定和道德的强化,弥补学术道德层面上的缺陷和不足,重拾学术诚信,是最现实的途径之一。而学术道德的规范和学术诚信的重构又必将对诚信校园的建设起到巨大的示范和促进作用。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抵制学术腐败,教师必须严守职业道德规范,端正学风,端正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从严执教,严谨治学;必须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精益求精;必须诚实守信,力戒浮躁,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切实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必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坚决反对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必须言行雅正,举止文明,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

(四)改进和完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严格考核管理

师德是衡量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当前,我国高校尚无健全、统一的师德建设评价体系,存在着许多不规范性,以致在师德考核、教学评估、优秀教学成果评比、学术带头人的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的资格晋升等诸多方面,缺乏统一的考核办法,造成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业务工作不相往来的现象,使得教师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不能很好地渗透到教书育人的实际工作中去。加之,实际考核过程中又缺乏细化的考核指标,致使人们往往把考核视作例行公事,甚至形成“轮流坐庄”的评优局面。由于考核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现象,因此考核的导向作用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有时还产生负面效应。[3]特别是对网络技术中出现的师德新问题,缺乏充分的了解,并在认识上存在着很多误区,还没有上升到师德的高度予以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必须严格考核管理,将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评价、年度考核、聘任(聘用)、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和首要标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同时,注意改进师德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师德考核办法,将《规范》作为师德考核的基本要求,结合教学科研日常管理和教师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全面评价师德表现。

另外,在网络视域下,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建立健全教师师德考核的电子档案,畅通意见反映和处理机制。实际上,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性质,既决定了师德在其职业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教师在师德的遵循情况和层次上的非隐私性,教师的师德应该置于公众的视野之内。为此,在网络技术语境下,建立健全教师师德电子档案,公开教师师德状况,这在法理上是不存在障碍的,在技术上是比较便利的,在使用上也是有利于对师德状况进行监督的。而网络资源的大容量性和低成本性,也可以使无纸化的电子档案详细地记录教师从教开始到退休整个执业过程中师德的遵循情况。网络技术的开放性也可以使用户在许可的权限范围内,方便地查询到想要了解的教师的师德状况,并对教师的师德状况进行监督、批评和建议等。

另外,目前高校BBS的火爆和电子邮件的广泛应用,既颠覆了人们传统的面对面的意见反映机制,也为在网络技术背景下拓宽言论渠道、建立新的网络沟通途径、健全意见反映和处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所以,在网络视域的新形势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新的对话机制是必然的趋势和选择。通过建立BBS等网络交流平台及其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反映机制,使学生在对师德的评价、监督以及校园建设的其他事务上有一定的发言权,并及时地处理和反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等情况,更好地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同时,这对于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尤其是抱残守缺、限制网络言论自由、谈网色变的老师来说,通过开放和宽容的心态平等地和学生交流来完善自己的职业行为,也是网络技术背景下师德建设的必要环节。

(五)加强制度建设,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监督评估体系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和约束,是必须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世上再好的东西,如果没有规范和约束,都只不过是一纸空文。所以,在师德建设问题上,我们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将一些“软性”要求变为“刚性”约束,这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必由之路。但是,从对传统师德的运行与监管上来看,虽然多数高校成立了师德建设的领导组织,明确了师德建设的内容,但缺乏细化的师德行为规范,并且多数还仅仅停留在书面和文字上,很少落实,还没有形成很好的监督管理机制,特别是对于网络技术背景下师德建设的新问题、新困境更鲜有规范进行界定和规制,致使高校师德建设只讲教育引导,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教育与监督管理脱节。因此,在网络视域的新形势下,师德制度建设的着力点应集中于两点:一是要加强师德行为规范方面的制度建设,提出明确而具体的师德规范要求,明确告知教师应该怎么做,做什么;二是要加强师德约束规则方面的建设,提出显明而严格的师德约束条文,明确告诫教师不应该做什么,做了怎么办。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印发,关于高校师德行为规范方面的制度建设正在逐步完善之中,目前的着重点是要加强师德行为规范方面的制度建设。各校都应该紧密结合本校实际,制订贯彻实施《规范》的工作方案,提出落实的具体措施,精心实施,扎实推进,务求实效。在当今网络视域的新形势下,尤其应致力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监督评估体系,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建立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和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对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要予以重点培养、表彰奖励;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督促整改,经劝诫仍不改正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对师德表现失范的教师,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切实将师德教师放在“阳光”照射的范围之内,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利用开放的平台进行广泛监督和及时反馈,自觉接受组织、教职工和广大学生群众的监督,以确保师德建设的成效。

[1] 徐保山.网络文化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影响探析[J].河南教育(中旬),2009,(2).

[2] 张同.“网络理想国”怎样创建[N].人民日报,2011-05-09(4).

[3] 李远忠.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6,(2).

G64

A

1672-0040(2012)04-0095-06

2012-03-22

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11CDJJ02)相关研究成果。

赵玉言(1983—),男,山东陵县人,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李逢超)

猜你喜欢
师德学术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辅导员要做师德的楷模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