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综述

2012-04-12 06:29曹俊杰
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

曹俊杰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山东淄博255012)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综述

曹俊杰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山东淄博255012)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趋势,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同时,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及其关系也成为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对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进行梳理评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

长期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趋势,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同时,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及其关系也成为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对理论界关于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进行一些梳理和述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从互动关系上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理解

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角度,中外学者对三个概念作出了解释。

首先,工业化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必经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工业化的演进也是农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将工业化定义为资源配置的主要领域是由农业转向工业的过程,认为工业化过程即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去处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1]8-9美国另一著名经济学家霍里斯·钱纳里认为工业化是以经济重心由初级产品向制造业生产转移为特征的,其原因是内需的变动,工业中间产品使用量的增加以及随着要素比例变动而发生的比较优势的变化等。[2]34有的国内学者认为工业化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由以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工业经济为主的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过程,工业经济实现后还会向服务业为主的阶段过渡。[3]68-70还有学者认为农村的工业化既包括非农产业的建立和发展,也包括农业生产本身的现代化过程。[4]总之,人们从广义上理解的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的发展,以及工业产值及其就业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农业产值及其就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而且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5]190即实现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同时工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并推动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人口由乡村到城镇的转移等。

其次,城镇(市)化是工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人类社会逐步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逐渐向城镇集中,非农业活动比重显著提高。目前国外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将城市化解释为一个过程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运动,并在城市中从事非农工作;二是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6]也就是说,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而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向农村扩散的过程,同时农村中城市特质不断增加。[7]其实,现代城市是工业化革命的产物,是国家或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具有产业、财富、人口集聚功能。[8]而农村城市化是农村与城市共同成长的过程,是城市化进程中量的增加阶段,是广义城市化的一部分。[4]综合以上观点,城镇化是指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是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镇地区集中,以及人才、资本、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过程,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城镇化过程一般会伴随着工业化及农业现代化的同时推进。

再次,农业现代化既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的必然结果,也是进一步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基本条件。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是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改革开放后,学界对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的产业化和商品化等重要特征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而这些又是与工业化、城镇化密不可分的。农业现代化要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的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来管理农业,创造很高的综合生产力,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9]一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向工业化、城市化转变的过程,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0]总起来看,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的研究逐渐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联系起来,既要以现代工业技术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和科学化等,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又要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和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等。

二、关于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的研究

工业化和城镇(市)化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和互为因果的关系,这在理论界已经达成了共识。概括起来,人们关于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工业化发展对城镇(市)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有的学者指出,城市化既是工业化的重要内涵,也是工业化的直接外延,审视区域城市化,工业化是个最佳切入点,由于工业生产必然向城镇集聚,工业化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化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先导。[11]根据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经济规律的驱使,导致人口与资本不断向城市聚集,互为因果,加速发展,从而使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12]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非农业就业人口的不断增加,与之相适应的非农业就业人口和依托非农业就业人口生存的相关人口向城镇集聚,采用城市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城市和城镇的发展。

其次,城镇(市)化进程加快又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城镇化所具有的集中和集聚功能对工业化发挥促进作用,美国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等曾用“磁场效应”理论来解释城市的集聚功能,城市巨大的磁力吸引着人、财、物和厂商聚集于此。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城市具有集中和集聚的特点,城市所产生的人口、资本、消费、市场、信息和观念等诸多方面的集中和集聚,使其成为工业发展的良好空间载体,因而城市化能加快工业化发展。[13]城镇化发展的集约化功能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人口集约、劳动集约、产业集约、土地集约、资金集约与技术集约,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城镇基础设施可以产生工业生产上的规模效应。同时城镇化能够扩大需求规模,提升需求层次,创造新的需求,以及提供较大的投资空间,从而为工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因而城镇化能够推动工业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再次,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不同阶段具有差异性。多数学者肯定了工业化与城镇化存在互动机制,二者互动发展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系统。[14]198-199也有人指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互作用在不同阶段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和塞尔昆曾提出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模型”,[15]68认为工业化与城镇(市)化发展历程是一个由紧密到松弛的发展过程,发展之初的城镇(市)化是由工业化推动的;在二者共同达到一定的水平以后,城镇化开始加速发展并明显超过工业化;到工业化后期,制造业占的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化对城镇化的贡献作用也由此开始表现为逐渐减弱的趋势。同样,国内学者也认为,虽然城市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协调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期,工业化影响和推动城市化是重要特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阶段,双方互动发展成为主要特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熟期,工业化的作用开始淡化,城市化则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16]目前,我国大体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阶段,二者互动发展的特点是十分明显的。

另外,关于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也存在一些争论。由于种种原因,相比其他国家类似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显得较为滞后。[17]多数学者认为探讨中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应区分前后两个不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受传统体制的约束,中国采用“反城市化”政策来促进工业发展,严重阻碍了城乡之间、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导致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16]改革开放后,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开始,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现象正在逐步消失,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适应的关系正在逐步得到确立。[18]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仍然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高工业化和低城市化并存。[19]持不同观点者则坚持,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虽然滞后工业化进程,但没有过多偏离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水平与城镇化水平趋于一致。[20]这些认识和判断一般是应用国际经验指标和标准得到的,由于选择的指标和标准的不同可能引起结论差异。

三、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的讨论

人们对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互动关系问题进行了广泛而多视角的研究。概括起来,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包括三个重要方面。

(一)工农业和城乡均衡发展论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其创立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中提出,工农业间的劳动生产率边际差异将导致人口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进入工业部门,结果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后工农业劳动生产力持平使人口流动达到均衡,这说明工业化的后果不仅使工业比重逐渐增加,而且也带来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21]19反过来说,农业生产又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农村经济又是城镇经济发展的后盾,没有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也失去了后劲。因此,把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联系起来,实现工农业和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才能建设成为真正的现代化国家。有的学者具体分析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快速、稳定发展产生了很大阻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2]同时,在改革开放前后的不同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都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积累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工业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而农业本身是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对低的产业,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需要城市工业对农业和农村进行支持,以尽快实现工农业和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反哺论

一般情况下,工农业的共生发展往往要经历“以农补工”、工农业均依靠自身积累和工业反哺农业三个阶段,工农关系的这种演变及其政策调整,在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是一个共同趋势。[23]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理论依据及应当采取的措施,认为我国长期以来农业为工业和城镇建设发展大量“输血”,造成农业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为了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现在工业需要反哺农业。[24][25]目前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升,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已经基本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实力。[26]但是,由于面临各种约束条件,起始的工业反哺农业应以产业支持为主,以政府财政转移为主导,综合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培育农业和农村的“造血”功能。[27]目前城市将是工业反哺农业的中心,城市中的企业通过与农业和农村合作方式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素质提高,并在文化卫生事业、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帮助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反哺手段涉及政策、技术、资金、人才和体制等多种反哺形式。[28]反哺论实际上既是纠正长期以来我国工农业之间和城乡之间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思路,又是旨在强调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回馈农村以恢复农业自身“造血”功能,实现工农业和城乡之间的公平竞争与均衡发展。

(三)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论

工业、农业和城镇的发展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29]工业化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而产生并加速发展起来的,但是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又对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加速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协助推动作用。[30]有的学者强调,今后农村的发展必须向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农产品品质的高级化和深加工要效益,农产品必须走先经过深加工再走向市场的路子,通过获得高附加值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城镇化在这个过程中将发挥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农产品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和农产品深加工所需要的工业产品;同时,工业的发展也就获得了劳动力、原材料和市场的保障,工农业发展将获得双赢的效果,而城镇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能得到发展壮大。[31]总之,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另外,也有的学者指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也存在非协调的一面,应当关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制约作用,比如工业化、城镇化都会对土地可持续利用造成深刻影响,农业用地向工业、城镇建设等非农用地大量转化,工业“三废”和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等对土地造成了严重污染,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这些无疑会对农业现代化构成威胁。[13]这些观点是从不同角度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行的冷静思考,说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既可能存在良性互动关系,也可能存在非良性互动关系,如果人类经济活动失范或政策失误,也会导致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值得学界、政府决策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四、结语

理论界对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问题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探讨,许多成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相关问题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基础。同时,学界相关研究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一个关联互动的系统,强调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性,为实施工农业和城乡协调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此方面研究也存在三个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涉及面比较广、存在问题比较多以及研究的多学科性等,研究角度不同使得观点分歧也比较大,需要我们对各种意见进行客观的、公正的认识和评价,正确判断一些研究成果的可借鉴价值,有的研究对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进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第二,中国是一个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之中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众多,而土地等农业资源稀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异常艰巨,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乃至粮食安全问题,工农业生产与城乡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来自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等,而且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转变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不同时期的制度和政策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问题更具复杂性,需要对各种问题进行具体而综合系统地考虑分析。

第三,虽然学界对有些相关问题做了多视角的有益探讨,但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实践经验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一般也是来自发达国家的,国内有些研究没有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没有关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的特殊性,因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需要中国化的发展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等做出更为科学的解答。

[1] [美]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速度、结构与扩展[M].戴睿,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 [美]霍里斯·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吴奇,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3] 史清琪.中国产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A].国家经贸委综合司.专家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 蔡文英.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创新[J].生产力研究,2009,(12).

[5]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 一秋.城市化的起源和内涵[J].中国城市化,2003,(1).

[7] 曾赛丰.城市化定义刍议[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

[8] 李莉.农村城市化趋势及其挑战[J].社会科学论坛,2009,(8).

[9] 牛若峰.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农业现代化[J].农业经济问题,1999,(10).

[10] 张昌良.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中小城市发展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8,(4).

[11] 赵伟.工业化与城市化:沿海三大区域模式及其演化机理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9,(11).

[12] 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J].宁夏党校学报,2004,(3).

[13] 屠雪姣,陈多长.工业化、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的实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12).

[14] 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5] [美]霍利斯·钱纳里,莫伊恩·塞尔奎因.发展的格局[M].李小青,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16] 吕政,黄群慧,等.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与问题——“十五”时期的状况与“十一五”时期的建议[J].中国工业经济,2005,(12).

[17] 郭克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18] 孙久文,彭薇.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J].江淮论坛,2009,(6).

[19] 白南生.中国的城市化[J].管理世界,2003,(11).

[20] 蔡昉.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J].经济研究,2007,(7).

[21] [美]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施炜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2] 刘天宇,姜彦福.关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济学动态,2010,(1).

[23] 徐加胜.工业反哺农业——新时期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J].理论视野,2005,(4).

[24] 朱四海.工业反哺农业实现机制刍议[J].中国农村经济,2005,(10).

[25] 柯炳生.工业反哺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J].民主,2005,(5).

[26] 罗卫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切入点[J].调研世界,2005,(12).

[27] 周立群,许清正.“工业反哺农业”若干问题述评[J].经济学家,2007,(2).

[28] 厉以宁.城市带动农村共同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3-06.

[29] 林毅夫.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农村现代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30] 夏春萍.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0).

[31] 许毅,柳文.让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互动[N].经济日报,2004-01-19.

F303

A

1672-0040(2012)04-0027-04

2012-03-29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09BJL030)阶段性研究成果。

曹俊杰(1964—),男,山东曹县人,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教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三农”问题研究。

(责任编辑 李逢超)

猜你喜欢
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家乡的城镇化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