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探析

2012-04-12 06:14曹桂芝
湖湘论坛 2012年5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曹桂芝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探析

曹桂芝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产生的内在原因来自三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及其信仰的实践载体在信仰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误或偏离;二是新时期信仰主体的信仰需求淡化与信仰心态的变化;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解、误解、误导,以及对信仰行为的规约失范。因而,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架构,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吸引力;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载体;创新信仰方式,努力使信仰的主体意志自觉地适应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涵及其在中国的确立

信仰是一种追求价值确定性的意向性活动,它缘于人类对人的存在、生命的意义及终极状态找寻的需要。一旦某一信仰客体对人的生命意义、终极价值与追求作出的给定和诠释能够让人确信并化着自己的行为指南,人便能给自己的心灵营造一个安顿之所。

(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之所以会被信仰,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性内容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整体上探索、思考和研究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存在、本质、关系以及它们运动、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回答了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世界对人的意义,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人对世界的意义。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的最高价值或最终追求作出了回答和解释。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最高价值与追求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人真正的、完全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一个生产力高度发达、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未来理想社会里(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这里,马克思主义从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角度对未来的最高价值或最终状态作出了描绘。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人类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发展规律,揭示了实现这一最高价值理想的途径、方法和主体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不是靠超自然的神恩赐、给定的彼岸世界,而是靠人自己的努力奋斗去改造现存社会,从而使人获得解放来实现的。人类必须立足于自身所处的现实条件和客观法则,通过其对现实世界的不断改造(不断发展生产力并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来渐次达到。而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决定了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决定了它的利益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是实现人类解放,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断创造社会条件的主要力量。

由此可见,所谓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状态及其理想社会形态的主观确信并以此作为实践的指南。其具体内涵逻辑地包括了如下内容: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与真理性的坚信不疑。也就是要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人生和社会的基本解释和看法。二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及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三是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无比信任。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无产阶级所具有的先进性,并把人类解放的重任历史地赋予给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因此,信仰马克思主义,就得信任无产阶级政党。失去了对前者的信任,后者也就无所依存。四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执着,因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1]P1004

(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理论,之所以被中国人信仰,是因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契合了中国人的需要

90多年前的近代中国,这个当时在殖民者眼中狗都不如的“劣等民族”,面临的最急迫课题就是何以能走出亡国灭种的悲惨境地。中国的仁人志士一直在苦心焦虑地思考中国的未来,找寻中国的出路。“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逻辑严密地回答了困扰他们已久的问题:改造社会的目标以及如何改造的问题。他们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述中看到了希望;从消灭剥削、消灭阶级,立志于为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实现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的论述中找到了救亡图存的途径和依靠力量。最初,13个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青年坚信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因而选择了信仰马克思主义,他们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自此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显示出了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便发展成为了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信仰。不仅其信仰主体从一个只有13人的信仰小团体发展成了拥有8000万成员的执政党,更重要的是,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不仅人民翻身作了国家的主人,而且把中国这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发展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备受欺凌的中华民族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央。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产生的内在原因

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前人所表现出的那种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共产主义的执着追求,会在党的队伍不断壮大和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当下却越来越遭到一些人的质疑?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成了当今社会无法否认的“存在”。

对当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有学者把之归因于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消解,归因于市场经济特性如价值取向的物质化、功利化、个体化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冲击等等。这些虽然都是原因,但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生作用。因此,分析和找寻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内在原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产生的内在原因只能从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身去寻找。笔者在《信仰三要素与信仰危机》一文中曾论述过“任何一种信仰关系的确立与维持,都离不开信仰主体、信仰客体与信仰方式,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相关的信仰状态,那么危机发生的原因就必然来自于它们或通过它们体现出来。”[2]据此,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内在原因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信仰主体及其信仰方式三个方面去寻找。

(一)从信仰客体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及其信仰的实践载体——中国共产党在实践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误或偏离,是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内因之一

信仰客体包括了理论客体和实践客体。从理论客体看,一种理论要成为人们持久的信仰,除了必须具有超越性之外,还必须具有实践理性。“一方面要有实践可操作性,即理论要能够转化为现实的实践活动,成为一定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来指导和规约人的行为,使之不断实现对“现存”的超越。另一方面要经得取实践的检验,即理论要经得起理性的信仰者运用一定的知识或经验对其进行逻辑分析和推敲,并能用来解释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有能自圆其说的现实说服力和解释力。”[2]

作为信仰对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信仰理论相比固然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解释力和实践转化能力,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其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受时代和自身认识的局限,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述和通向理想社会的道路设计只是粗线条的,对于共产主义实践的路径只是指明了方向,却没有也不可能有具体详尽的模式设计。在对现实的人的行为导向上,马克思主义只是肯定了共产主义的最高价值性,但对其具体内容及其核心价值并未作出系统而详尽的说明,因而从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上来说,它只是界定了理想目标和思想行为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却并没有指出具体的行为准则。其二,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理论的时候,并不是作为信仰理论创立的,而是作为无产阶级的斗争工具,他们的侧重点放在了共产主义的科学性和当时的现实性上(即立足于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现实条件和时代需要来研究共产主义运动及其展开形式),而对于共产主义的价值性和未来性(未来的具体形态及其如何展开),没有也不可能做详尽论述。而且受时空的局限,即便是针对未来的某些具体论述也不可能完全正确。理论是有限的,可实践之树常青。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提升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一直坚持和强调要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正因为与中国的实践紧密结合才在中国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但就当下的现实而言,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一些与原有理论不尽相符的新现象、新问题,需要我们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给予解答。当人们用原有理论无法解释和把握当下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新的、既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一脉相承又能科学合理地给予回答的理论还没有形成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一时间段上因其解释力和说服力受限而遭到一些质疑也就在所难免。

从实践客体看,中国共产党在实践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失误或偏离,影响了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信服和信心。信仰组织及其成员既是信仰主体,相对于其他的信仰者或社会大众来说又是信仰客体,他们的行为直接关系到民众对这一理论的评价。“佛教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僧侣的表现。”[2]同样,普通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好坏的评价,主要地也是根据共产党在实践中的所作所为。

共产党是一个由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所组成的、以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信仰为精神纽带、实践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无产阶级先进组织。这就意味着它从成立之日起就向世人宣告并承诺:它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的;以改造社会、消灭剥削、建设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从而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为已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应该说,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在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并履行着自己的承诺。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造成了某些偏离和失误。

如:共产主义体现在现实的经济政治生活中,就是为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种价值观理应内蕴于我们的各项政策、制度之中,可现实的情况是因制度、政策原因而导致的社会不公现象并不鲜见;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可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加速的趋势;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可现实的情况是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教育、就业、住房、医疗、治安、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之改善却与经济发展并不完全同步,成了制约人的发展的重要原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现实的情况是在部分党员干部中以权谋私、损公肥私,违法乱纪、腐化堕落的现象愈演愈烈,致使党员干部与人们心目中的应有形象大相径庭。这一切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对社会主义前景的信心。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下未能充分体现其实践本性:一方面原有的理论回答不了实践中提出的某些新问题,另一方面理论在社会实践中的对象化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冷漠与怀疑的根本原因。

(二)从信仰主体看,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的信仰需求淡化与信仰心态的变化,是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内因之二

信仰源于人的信仰需要,而任何信仰需要,都来源于主体的现实境遇。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受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欢迎并成为其坚定的信仰,说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符合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需求。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正好给当时灾难深重、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提供了看清资本主义、认清自身现状的方法,并指出了走出灾难困境的出路与方向,让生活在困境甚至绝境中的无产者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处于革命党地位,与其代表的无产阶级一样完全处于无权甚至一无有所的境地,只能以反抗者和彻底破坏者的角色站在整个社会制度的对立面去与之抗争。在敌强我弱的抗争中各级党的组织和每个党员时刻面临的是生死存亡的威胁,加入共产党,就意味着艰难、付出、奉献甚至牺牲。因此,没有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没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自我牺牲的精神,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不会成为也不可能成为共产党人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成了执政党,自身的地位和所处的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实境遇的巨大变化,必然会带来一些人信仰需求与信仰心态的变化。其一,执政党是国家社会建设的领导载体,掌握着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公共资源和公权力。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党施展自身政治抱负或理想信仰提供了有利条件,拥有了更大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舞台;另一方面党也有了被权力腐蚀的危险,容易滋生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形式主义以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奢侈浪费等腐败现象。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与资本的结合变得更加容易,因为市场经济的逻辑必然将权力推向资本,它为权力构造了一张容易滋生腐败的温床。同时,地位的改变也带来了部分人信仰心态的改变。一些人会认为,政权在手了,一切事情都好办了,用不着再去努力奋斗,从而滋生出享乐和不思进取的情绪或心理,从心底里慢慢忘却了自己当初的信仰;也有些人入党、当干部,不是因为信仰马克思主义,而是认为能给自己带来捞取利益的政治资本。其二,环境的改变,也会带来信仰心态和需要的改变。信仰主体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环境,别说与解放前相比,就是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自我意识独立化必然会引起人们信仰心态的变化,如信仰心态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天平会朝着理性的一端滑动,不仅不会轻信和盲信,有些人甚至对一切都会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面对变化了的世情、国情、民情,人们关注和备受困扰的不再是阶级对立和民族、个体的基本存亡问题,而是前所未有的全球化问题、利益差异化问题、市场化问题、社会保障与社会治理问题等等,如何深刻地揭示这些问题并指出光明的出路,是当今人们普遍需要的。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这些重大现实问题关切不够,人们必然会梳离马克思主义。

(三)从信仰方式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误导,以及对信仰行为的规约失范是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内因之三

信仰客体涉及的是“信什么”的问题,信仰方式则是“怎样信”的问题。作为信仰主体与信仰客体相互作用的外在行为方式,既内含了信仰对象对信仰主体如何对待它的客观要求,也内含着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如何去信的主观意志,因而是信仰关系中最复杂的一个要素,也是最容易产生信仰危机的“事故源”。历史上很多的信仰危机,看似是因为信仰对象的原因,可问题的症结其实是出在信仰方式上,最终通过信仰方式的调整改革而挽救了信仰。同样,当下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形成与信仰方式不当有着密切的关系。突出表现在:

一是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弄懂甚至误解了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整体上认识不清、理解不透。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已经90多年了,可至今,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的,我们并没有从理论上真正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怎样做才是信仰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说,从一开始,我们大多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当初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透彻理解和理性选择上,而是更多地出于摆脱现实困境的需要、出于朴素的情感和直观的印象。就目前现状看,我们党有8000多万党员,但真正全面透彻地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党员,并不占很大的比例。另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经典著作的理解、诠释失误。马克思主义最初是经由“中转国”传入我国的,直到改革开放前,我们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部分都是从翻译过来的苏联教科书开始的,真正全面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很少,这就意味着我们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从来源上就是经过别人加工改造过的,他们有可能根据自身所需有所取舍,也有可能受主观认识的局限导致对某些论断的认识并不全面深入,再加上在我国的传承中,受传、承主体双方面所处的客观条件及其认识的局限,从而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曲解甚至误断。典型的形态是教条化与片面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理解,就是不善于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不去分析马克思主义某些观点的针对性和条件性,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当作僵死的教条,不顾客观实际地照“本本”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其结果必然会将问题引入死胡同。片面化理解,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作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断章取义,按需取义,从而割裂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的本意。如把共产主义的终极理想形态与现实运动割裂开来,有的人只看到前者,只把它当作与现存对立的终极理想状态,而不同时把它当成逐步改善人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以及提高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现实运动,从而认不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目标与共产主义远大目标之间的实质联系,以致觉得共产主义遥不可及;也有的人只看到后者,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一种纯粹现实的运动,从而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存在”都视为共产主义的东西,以致得出共产主义不过如此,甚至不如资本主义的结论。

二是在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过程中,其行为部分地偏离甚至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是因为信仰组织或信仰个体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认识有误,从而导致实践出现偏差,背离了信仰对象的初衷,致使理想目标与现实状况不一致甚至相反。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上过分地夸大了精神的反作用,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了物质的作用,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上,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试图通过变革生产关系达到快速实现共产主义的目的,而忽视了生产力这一决定因素;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这一错误认识及行为又矫往过正,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从而只注重抓经济建设,忽视了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经济搞上去了,却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经济的目的及现实关照性要求给忽视了。结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被曲解的所谓“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将中华民族推进了经济崩溃的深渊,最终造成全民族的信仰迷茫,且至今阴影难消,而改革开放初期“纠枉过正”的误解进一步强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与怀疑。

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党员干部甚至个别党组织由于自身主观修为上的问题,导致在信仰观念指导下的日常行为偏离甚至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成员的先进性要求,也就是没有把信仰客体的内容内化为信仰主体的行为规范并用来严格规约自己的行为。这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不是不懂,而是不为,知而不行,言行不一,打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旗号干的却是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勾当。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其组织的有效控制而呈泛滥态势,必然会影响到群众对共产党的信任,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信心。

三是在传扬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过程中,远离现实、远离人民群众的真切需求。传扬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途径。任何信仰理论的传扬都离不开对理论的讲解和灌输,但传扬信仰理论与讲授一般科学知识的最大区别在于要将这种讲解和灌输融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去,触动人的心灵。人们之所以信仰,归根到底在于人的现实需要。信仰的构建需要对真理的坚信、对价值的认同和感情的融入。而“坚信、认同、融入”不是靠理论知识的简单堆积能成的,“要让人们去相信他们所未看见的,就必须得让他们看见他们所相信的”。[2]把理论灌输与人们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在传扬中体现出信仰对象超验性与世俗性的统一、价值性与真理性的统一特性,这样的传扬才是信仰的内在要求。可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中,却存在着割裂这一内在要求的现象,总是一味注重对理论的灌输,一味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或者价值性的解释,把信仰教育变成了一种远离现实的文义解说而且使之越来越形式化,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扬化成了用组织多少次理论学习、上多少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开多少次讨论会、进行了多少次理论考试等这些形式化的东西来衡量,却忽视了一种理论要被人信服的另一个前提:对现实的真切关照与关怀,不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受众在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远离群众生活的结果,必然是群众远离它。

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是“危”,也是“机”。事实上,从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形成发展的具体历程可以发现,它从一开始就是在不断地被人怀疑甚至背弃中发展壮大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根源,从精神层面说都是源于党内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但凭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优秀品质,凭着中国共产党坚定执着的坚持,每一次都能化“危”为“机”。对于当下的信仰危机来说,化解之道同样不是要重新确立一种新的信仰,而是要重建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态度。

(一)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架构,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吸引力

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象似乎是不言自明的态度,让许多人陷入了“言而不明”的尴尬境地。因此,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首要前提是要从理论形态上搞清楚我们究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什么东西和怎么去信仰的问题。对此,不仅要尽快尽量地形成社会共识而不是一味地议而不明、论而不决,而且要形成结构严谨的信仰理论形态。任何一种持久而又影响深远的信仰,都有一套完整的信仰理论(或教义)。基本内容一般来说包括最高价值或终极目标,以及实现这一最高价值或目标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其中,最高价值或最终目标与基本原则一经确立,就要毫不动摇,这是一种信仰区别于另一种信仰的本质所在,而具体方法则不仅可以而且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可见,信仰理论有着自身特有的逻辑结构和内容。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创立之初并非作为信仰理论来构建的,而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或科学理论来构建的,无论就其逻辑结构还是就其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都是两个不可完全划等号的概念。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固然内含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但并非全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是我们必须信仰的对象,而是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去提练。因此,我们不仅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缠清楚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能够成为我们信仰对象的内容及其逻辑关系。

与此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正本清原,固本创新,以增强其现实解释力和说服力。

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误解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原因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不系统、不全面、不深刻,很多人没有系统读过原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都是浅偿澈止、道听途说。“正本清原”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尤其是作为执政党的决策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原著中去,系统地钻研原著,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只有这样,才能搞清楚“究竟什么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具体内容,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3]

“固本创新”,就是在区分清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论断后,对基本原理要始终坚持,而具体论断则要与时俱进,根据现实境遇不断地给予扬弃和创新。所谓“基本原理”是只可能被实践反复证明其正确而不可能被推翻的具有普遍性的一般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我们所有的信仰实践(如制度设计、行为规范)都要符合这个“本”的要求;所谓具体论断则是依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对特定对象、事物、现象做出的判断。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理论学说中的各种具体论断,以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如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针对特定的具体情况、具体条件、具体实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的具体观点、具体行动纲领,决不能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实际的变化去照搬照抄。在新的历史时期,针对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国情现状和民众需求,需要我们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找到合适的有效的新方法。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在此层面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载体

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载体,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又是其实践客体,因此,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关键在党。它要求党的组织及其成员不仅必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坚定信奉者,而且还必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忠实践行者,在其信仰实践中,必须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应该具备的信仰品质和信仰能力。

一是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在信仰实践中充分体现党的信仰品质。充分体现党的信仰品质,其实质就是要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特质。党的先进性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也是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根本条件。党的先进性只有落实在实践中,尤其是体现在具体的执政活动中,而不是躺在理论中、停留在口头上,才能获得其实然性。一方面,必须体现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具体工作中。作为执政党,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必须要自觉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另一方面要体现在每个党员的具体行动中。共产党员是实现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载体。人民群众看一个党是否先进,既要看这个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更要看制定和贯彻落实它们的每个党员干部的具体行动,看他们是否真如《党章》中所承诺的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真如自己所标榜的那样是人民的公仆,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是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情为民系、锐意进取的先锋模范。笔者无意抹杀改革开放后党的先进性在整个执政过程中得到了整体体现,但也无法否认在局部上与其所宣传的,或者说与“应然性”上所要求的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些较大的差距成为推动党内外群众真正相信马克思主义的最大障碍。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自身的先进性建设,通过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规范自已的行为,严格履行自己对整个社会、对全国人民的承诺,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才能提高党的公信力,马克思主义信仰才有可能被人民大众接受和认同。

二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信仰实践中充分体现出党的信仰能力。信仰能力就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能力,而党执政后的全部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展开的,因此,在执政条件下,信仰能力主要体现为执政能力。作为执政党,在践行自己信仰的执政过程中光有先进性还不够,如果没有较强的执政能力去完成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执政使命,不仅会使党的先进性无法体现,而且会进一步影响到民众对党的信任和对其所从事的事业成功的信心。

党从执政之日起,其执政能力就成了影响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因素。而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执政环境更复杂,执政任务更艰巨,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加严格的要求和考验。如随着社会结构的剧烈调整,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博奕激烈化,使各类社会矛盾和突出问题大量涌现,社会矛盾的复杂化不仅对党的社会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党认识和处理矛盾的能力、化解社会危机的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又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党既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合理增长的艰巨任务,又面临着怎样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更好地结合起来,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这对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管理的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考验。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总体上是适应的,但同时也必须承认,党的执政能力仍然存在着某些不适应的方面。存在于一些部门或地方政府的大大小小的决策失误尚且不说,对许多已经暴露的社会问题久治不愈或悬而未决,就足已说明党的执政能力在这些方面有待加强。如从最近公布的2011年审计报告看,审计的50个中央部门中竟有49个存在问题。“审计风暴”搞了整整十年,但这些部门的老问题年年审,年年有。对这些老问题长期的无能和无解,反映出虽然我国经过多年努力建立起了规范的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但对他们却起不到制约的作用。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归根到底是执政不力的表现。长此下去,人们会对问题的存在变得麻木和无奈,会对问题的解决失去耐心和信心,进而会影响到对党的执政信心。

而信仰发生的内在逻辑是:有了信任,才能有信心;有了信心,才能有坚定的信仰。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一样,二者构成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不二法门。

(三)创新信仰方式,努力使信仰的主体意志自觉地适应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的内在要求

信仰方式分精神层面的信仰方式和实践层面的信仰方式。精神层面表现为对理论的接收、学习与感悟方式;实践层面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

从精神层面看,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或基础。健康的信仰必然是真正理解基础上的信仰,只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接受、认同后内化和升华的信仰才能持久坚定。在学习的内容上,除了要求尽可能地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上去以外,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则需要一大批既精通马克思主义经典又对社会现实有着全面认识和透彻把握的理论教育工作者为之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弄清楚原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用大众化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诠释马克思主义。在学习的方式上,要从“现实的人”的现实需要出发,寓理论教育于帮助受教者满足其现实需要后的动情之时。长期以来,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之所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正是由于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缺乏实实在在的生命性投入和践屣,把本应触动人心灵的生动教育变成了干瘪的知识灌输或远离人们现实需要的冰冷说教,使受教者误以为马克思主义解决不了发展变化的实际问题,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知而不信。

其次,除了入党仪式外,还必须要强化必要的信仰仪式。“信仰仪式存在的作用不在于仪式本身,而是这些仪式能够彰显出将群体成员联系在一起的动力,从而达到凝聚、教导和训诫的作用。”[4]“三会一课”制度作为党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制度是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也是我党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党组织生活制度。但是,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这一制度对许多基层党组织来说越来越形式主义化了,有的甚至形同虚设。而且,就制度本身而言,时间安排上一个月甚至一个季度才举行一次,内容上则大多是与学习时政或研究工作有关,真正学习和研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太少。因此,这一制度如果不进一步完善和强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很难深入人心。

再次要培养科学合理的敬畏感。信仰的支撑,仅靠科学的论证、理论的彻底是不够的,还要靠敬畏。人有了敬畏,才能有自律,正如马克思所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人之所以有“自律”,是因为人有敬畏之心的“他律”。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科学性取代了神秘性,随着神秘性一起消失的是对未知的神秘力量(如上帝、佛祖等)的敬畏,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就没有值得人们敬畏的内容了。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就是最值得敬畏而且必须敬畏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只能认识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但绝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这种惩罚既使报应不到自己的头上,也会报应在我们的子孙后代身上,这是被无数的实践证明过的;而共产党执政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信仰实践中,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尤其是制度和法律手段,培养人们对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敬畏之心,要让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化为信仰者心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神”。

从实践层面看,在信仰方式上要增强实践意识。信仰的本质是实践,在现实性上它是实践活动。实践更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特征,“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5]P47-48因此,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最关键的是要化信仰为行动,化理论为德行。任何离开实践去奢谈理论,或光说不做的行为,都不可能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在信仰方式上,我们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意识。信仰者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信仰融入日常生活中,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并统领其行为。只有当信仰者把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求与自己的日常行为紧密结合起来,在日常行为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功能,让人们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价值,才能引导人民群众真正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导致当下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内在原因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化解危机、坚定信仰之道也决非从单方面着手就能凑效的。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曹桂芝.信仰三要素与信仰危机解析[J].湖湘论坛,2011,(6).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李阎,刘建宏.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群众信仰体系新格局[J].人民论坛,2011,(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谭桔华

A8

A

1004-3160(2012)05-0043-08

2012-06-23

曹桂芝,女,湖南桃江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期刊社编辑,主要研究方向:哲学社会学。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