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2012-04-12 05:53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生产力科学技术科学

姚 嵘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41)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根据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了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论断。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575。进入新时期以后,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强调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之一。

科学是对尝试的超越,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不满足于对经验的常识性描述,而是要求探寻经验对象的原因、本质和规律,并形成解释经验对象的概念、命题和原理。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实践经验的结晶。它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每一门科学通常都只是研究客观世界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或一种运动形式。科学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而每一大类又可以分为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开发科学三个层次。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地依赖交叉科学,于是科学分类也变得越来越模糊。技术则是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或物化,是泛指各种工艺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它是根据科学原理和实践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驾驶汽车技术、烹调技术等。它本来是精神与物质、科学与生产连接的脐带,但目前部分物化已使精神形态的科学转化为物质技术,变成物质生产力。科学的精神反作用,也就变成物质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原动作用,决定了社会纵向发展的一般本质。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基本上是分开发展的,“学者传统”和“工匠传统”被认为是对立的。而现在,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交融,彼此渗透,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所以,可以叫做科学技术体系,简称“科学技术”。

历史证明,每一新的科学理论的诞生和每一新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都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的革命作用。手推磨的诞生,促使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推动封建社会的诞生;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引起近代工业革命,促进封建社会的瓦解,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科学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充分掌握和应用科学作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使社会取得长足进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已经愈来愈显示出它的巨大威力,尤其对发展生产力愈来愈显示出它的极端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正是对当代世界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的科学概括和正确反映。

科学技术自产生以来,之所以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这不仅是因为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反作用,而且因为它在与生产方式中起着决定作用的生产力密切相关。然而,极“左”路线却把科学技术只看作是知识、理论,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并归于社会意识形态而隶属于上层建筑,贬低了它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技术历来具有两重性:一种是意识属性,另一种是物质属性。它的意识属性同人的观念、思想、情操相联系。它为实践提供智力支持,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脑力劳动的产物。例如,数学、物理、生物、天文、电脑、激光等数以千计的学科理论都是例证。而科学技术的物质属性同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相联系。如生产领域中的操作程序、工艺过程和物质设备等。这是它直接运用于生产过程的结果,或者说是物化了的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属性,它是潜在的、可能的、抽象的生产力,一旦它与生产力其它要素结合,纳入生产过程,便成为现实的、具体的、直接的生产力。

实践证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其它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一)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的关系就是与自然界的关系。自然界分为“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天然自然”是人们未曾能动地对它进行改造的自然。“人化自然”是被人们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和相应的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化自然”的关系密切,并生活在“人化自然”之中。“天然自然”之所以会形成“人化自然”,毫无疑问,是通过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实现了“物尽其用”。而科学技术对实现“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一系列新兴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2]84。

(二)科学技术与生产工具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3]203这就告诉我们:生产工具在生产要素中是媒介。生产工具是从劳动对象中转化而来的。从一定意义上讲,生产工具是存在于人脑中的观念形态的科学技术的结晶、物化。因为生产工具的产生,离不开人脑的预测,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事实已经证明,任何一种生产工具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从远古至今,历史上相继出现的石器、青铜器、铁器、兵器、机器、智能机器等,都是相应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大家知道,生产工具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是人类发明、探索、创新的直接意义所在。因为只有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更新,并及时地运用于生产过程,才能把“人巧不如家什妙”的历史佳话变成现实,从而推动整个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道理很简单,生产工具是对各种生产力水平的“测量器”,同时也是不同社会形态的“指示灯”。而科学技术与生产工具的“测量器”、“指示灯”密切相关。经验证明,科学技术与生产工具是同步发展的正比例关系。如以下公式示意:科学技术→生产工具→生产力→社会进步→新的科学技术。这个公式显示了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这一因果相联的逻辑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才对“任何领域的每个科学成就,不管它是否已经实际应用,都感到真正的喜悦”[4]372。

(三)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的关系

毛泽东曾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生产力要素中也不例外,人居于主体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没有人,便没有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达到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离开人的需要,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达到的目的也是毫无意义的。离开人,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的推动作用更无从谈起。

当然,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人,他总是和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具体的人,“历史上的劳动力,也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85形势在发展,实践在步步高升,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不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人就不能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就不能从事现代化生产,因而在现代化生产力的要素中,就不能实现“人尽其才”。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如果把话说回来的话,在人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中,虽然人具有决定和支配作用的一面,但科学技术对人并非完全消极被动的,它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其标志是:

第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人的脑力、体力和免疫力,提高了人的素质。使人由原来“必然王国”里的奴隶转变为“自由王国”的主人。回顾历史,在远古时代是人口生产力阶段,原始生产,人体是动力,占有人就占有生产力,因此产生了奴隶社会。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发达,人就不能支配自然,相反被自然所支配,人是自然的奴隶。随着劳动经验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铁器发明以后,可以大量开垦土地种植,形成了土地生产力阶段,由此产生了封建社会。从17世纪开始,不变资本成为重要因素,标志着进入资本主义生产力阶段,由此产生资本主义社会。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不断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使人们的思想不断科学化,人类碰到的许多历史之谜在科学技术面前迎刃而解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可以说,科学技术的重要特征是探索性、创造性。它不崇拜偶像,也不迷信权威,这是科学精神升华,此时掌握了科学技术的劳动者与昔日的经济劳动者有了质的不同。现在脑力劳动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电子计算机、微机的使用,人脑的劳动也在为电脑所代替。劳动者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脑力上,客观上争得了相当的自由和解放,并成为自然的占有者、支配者。

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促使了人们思维的科学化,激发了人们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当前人们尊重知识,尊重实践,相信科学,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仅从自然方面获得解放,成为自然的主人,这是不够的;人只有从社会方面也获得解放,成为社会的主人,才能激发人的全面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但是,在阶级对抗的人剥削人的社会里,劳动者征服自然之日,便是他成为社会奴隶之时。这种情况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得以应验。

依据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发展总趋势,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总是要提出并能够获得社会方面的彻底解放。人类的社会方面解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社会方面的解放使“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与社会结合的主人了”[5]323。人的社会方面的解放的根本内容是消灭剥削制度,使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很显然,这就是我们将来要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1] 马克思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猜你喜欢
生产力科学技术科学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科学拔牙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