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与行动:城市贫困群体的生存逻辑——基于社会互构论视角

2012-04-12 02:04:56党春艳
河南社会科学 2012年12期
关键词:父爱失业变迁

党春艳

(华中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一、引言

20世纪末,我国进入社会转型加速期,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经济体制转轨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制、原有单位解体或重组带来了大规模结构性失业,城市贫困问题日益严峻。对此,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从各个维度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受社会学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二元对立的理论预设的影响,在对城市贫困的研究中,也出现了与社会学二元对立相应的研究范式,在对致贫因素的探讨和扶贫实践的尝试中均带有个体主义范式和结构主义范式对立的倾向。鉴于此,本文另辟蹊径,以城市贫困群体成员的社会适应性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互构论的理论视角下,把个体与社会通过制度联系起来,以制度与行动的“互动”、“互构”及协同演进来探讨城市贫困群体在面临国企制度变迁背景下遵循的适应行动与策略,以及国家救助制度建构下的行动选择,旨在探讨其内在生存逻辑,达到对城市贫困群体成员行动选择的“具象”性认知,从而建构更合理的贫困救助制度。

二、制度变迁与行动回应

(一)制度变迁与贫困

林毅夫曾将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前者指一群(个)人在响应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后者指由政府法令引致的变迁[1]。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主要的城市制度变迁表现为国家政策的调整带来的制度变革,这种变革集中表现为体制改革中的企业制度变革。我国的国企制度改革是一种典型的强制性、渐进性的变革。强制性表现在这种改革是通过国家政策调整实现的,政府是制度变迁的主导者和推动者,渐进性表现在我国的企业制度改革中不是同时推进的,而是分阶段进行的。伴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市场逐步在资源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前靠计划分配资源的格局被打破,社会群体与个人因占有资源的不同,其生活机遇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纳在描述改革以前社会主义国家和企业组织的关系时将其比喻为五种不同类型的父子关系。即:(1)实物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2)实物给予——主动表达愿望的关系;(3)货币津贴关系;(4)自立——有助的关系;(5)自立——无助的关系[2]。五种不同父子关系体现的是不同程度的父爱主义,第一种父爱主义最强,依次递减,第五种父爱主义最弱。改革以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单位)与国家之间也存在着父爱主义,但企业和国家之间的这种父爱关系,在我国由于个人依附于企业(单位),而企业(单位)又完全依附于国家进而表现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父爱关系。因为在我国,企业(单位)并不具有经营自主权,其主要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收入分配、人事安排等都受国家指令计划的严格约束,可以说,企业(单位)是全面依附于国家的,所以,科尔纳所说的这种企业与国家之间的父爱关系在我国实际上就表现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一种父爱主义关系。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个人没有选择自己单位、职业的自主权,国家用统一分配的方式安排他们就业,所谓“我是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而且一旦就业,就固定在某一单位,没有流动的自由和空间;另一方面,作为父爱的表达,国家给予个人全方位的照顾和关爱,不仅仅给予一份稳定的工作,使个人有固定的工资来源,还给予住房、养老、医疗、子女教育就业等几乎是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基本生活保障等。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有企业改革日益深化,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不断改变,在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双规制时期的“扩权放利”、“利改税”阶段和改制时期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员增效等阶段后,国有企业的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获得了较多的经营自主权,但同时,企业从国家获得的父爱主义的关照在不断地消减甚至消失。国家与个人之间的这种父爱关系因国家与企业关系的变化而逐渐发生了改变。一方面,个人有了选择就业单位和就业岗位及在不同单位企业流动的自主权,另一方面,伴随着个人自主权的增加,国家也减少了对个人的照顾和关爱,个人同时失去了几乎涵盖生、老、病、死的一切福利保障,作为制度变迁中的失业下岗人员也因此沦为城市贫困群体。

(二)生存危机下的行动选择——积极的抑或消极的对抗

李汉林指出:“当一个社会中的制度本身在发生着变迁的时候,当一个社会中的制度试图重新定义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重新规定这些角色和地位的行为规范的时候,人们的行为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也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迷茫和无所适从。换句话说,失范的行为倾向也就会变得不可避免。”[3]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相对于以前的单位制,个人有了较多的选择就业单位和就业岗位的自由,但同时伴随的是单位制下的社会福利保障的全面失去,面临着结构性资源的约束,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单位体制的依赖惯性,及个人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差异,因此,对大多数个人而言,这种选择的自由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论上的存在,他们更多面临的是工作的无保障、生活的艰难与不确定、福利保障的损失,相当一部分失业下岗人员丧失的不仅是以前工人老大哥身份带来的荣誉和地位,以及由此升华出的自尊,更多的是很多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收入,或者收入远低于维持基本生活的需要,他们面临着不堪忍受的生存境遇。在这种生存危机下,他们很可能走向暴力对抗,进行积极的抑或消极的对抗。

从行为特征的角度看,积极的对抗指城市贫困群体通过堵马路、静坐和示威等方式给当地或上级政府施加压力,以此希求自身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据公安部门统计,1998年到1999年两年间,因企业拖欠职工工资、退休金、养老金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全国群体性事件总数的1/3左右[4]。年龄越大的人越容易采用这样的行为策略。

消极的对抗是指作为城市贫困群体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恨。吴清军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C市一个典型的单位型社区一拖拉机厂社区的研究发现:该社区自1997年7月工厂拖欠工资以来,部分职工家庭就开始陷入贫困。在拖欠13个月工资期间,社区内已经有两人因生活困难自杀了。到目前为止,在过去的七八年时间里,有十几个下岗失业职工自杀,以至社区里的职工对自杀事件的反应从一开始的“原来在上班的时候听说一两个年纪不大的人死了,大家觉得很惊讶”到现在的“大家好像习以为常了”,从该社区自杀的人数及职工的反应可以看出,陷入贫困的失业下岗人员自杀似乎已经成了一件极其平常的行为,这种漠然一方面揭示了自杀行为作为一种非常规行动的常规化,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对贫困者自杀行为的理解和接受。在我们调查的对象中,也有人表示:“实在受不了这种折磨了,穷的滋味真不好受,有时候真想一死百了了。”这些声音或许就是他们对目前状况最真实的感受和表达[5]。

三、制度建构与行动选择

(一)制度建构

缘于对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的需求,针对城市贫困发生的特殊背景,国家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构补偿城市贫困群体在社会转型期因制度变迁带来的利益损失,向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城市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的保障是通过多层的制度建构起来的。第一层次是预防性制度的建构,主要包括最低工资制度和失业保险,这两个制度的建构使在岗的职工能获得基本工资,使暂时不能即时就业的人员依靠失业保险维持基本生活。我国城市的失业保险制度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配合经济制度改革而建立起来的。1993年4月,国务院颁发了较为完善的失业保险政策《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覆盖到所有国有企业职工;1999年,国务院颁发了《失业保险条例》,将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所有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该条例的颁布使我国失业保险步入了较为完善的阶段。

第二个层次是再就业政策的建构。再就业政策主要是为增强贫困者应对社会风险摆脱贫困的能力而设置的。我国以各种形式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再就业的政策文件,积极推进再就业工程,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尽快就业,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困扰。同时,国家根据再就业工程的政策规定,其他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相应政策配合再就业工程的推进,如再就业优惠政策,安置失业下岗职工的单位和失业下岗职工本人,可以享受一定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

第三个层次是救助性制度的建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保护城市贫困群体的最后一张安全网,它对处于贫困线以下的社会群体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人均差额补助。据有关学者统计,到2001年年底,享受低保人数达到1170.7万人,2002年年底为2064.7万人,2003年年底为2246.8万人,2004年年底为2200.8万人,2005年年底为2232.8万人[6]。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向城市贫困群体提供最低的生活保障,使其基本生存能够维持。

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针对出现大量下岗失业人员而建立起来的预防性制度、再就业政策,为他们提供了免于陷入贫困的保护网。作为救助性制度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贫困群体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生活保障,这种生活保障展现的是一种生存伦理,生存伦理意味着应当通过一种合适的分配机制或几种分配机制的共同作用来保证一切人都处于适当的生存地位。在任何社会,个体处于适当的生存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对于转型期的城市贫困群体来说,一旦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对转型过程中利益损失的承受能力将大为提高。

(二)满足生存利益的行动选择——从事非正规工作

改变自身所处的贫困境遇是城市贫困群体一种内在本能的诉求,他们也必将将这种本能的诉求付诸行动。作为最早对工人地位及行动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冯国庆受吉登斯“所有的人都是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也就是说,所有的社会行动者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的条件和后果都拥有大量的知识”这一观点的影响[7],将工人看成是具有社会认知能力的行动者。他认为,工人的社会行动不是单向度的,是可以与社会之间相互协调的,因为习惯了“主人翁”地位的工人尽管难以理解市场取向的改革对他们利益的冲击,但由于强大的传统力量,由“主人翁”地位升华出的自尊不但不会同步失去,反而得到了强化,在面对社会转变带来的压力时,自身地位得到改善的工人,其行为特征是趋利避害,寻求扩展能够自主控制的空间,而自身地位失落或下降的工人,受趋利行为能力的限制,其避害行为能力就更为突出,除极端情况下发生激烈冲突,他们更注重自我约束以保自尊,总体来看,他们追求的是有基本保障的工作和生活[8]。国家和政府通过构建一系列多层次的制度对企业变革过程中利益受损群体进行了相应的利益补偿,预防性制度、救助性制度和再就业制度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他们的不满情绪,使大部分失业下岗人员的基本生活得以保障。从事非正规工作是下岗失业人员在基本生活有保障的情况下所作出的一种较为理性的生存逻辑的行动选择,但是这种理性并不是经济理性,更多的仍是生存理性。

大部分城市贫困群体都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非正规就业来补偿自己的日常生活,孙立平指出:“到2004年底,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员已经达到8000万人,占到城镇就业人口的20%~41%。他们主要是个体经济和小型私营企业中的就业者。而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来源主要是两部分人。一是失业者中的再就业者,二是城市中的新增劳动力。”[9]

对于城市贫困群体来说,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员回到社会的主导产业中去及回到原来那种稳定的就业体制中去都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朝阳产业也不会向他们提供多少就业机会,因此,大量的城市贫困群体只能从事非正规工作。一部分人在自己打零工,成为充斥于城市每个角落的城市流动无证小商贩大军中的一员,在中国城市管理制度的夹缝中谋求生存的空间。另一部分人成为型私营企业中的就业者,这些工作的报酬往往比较低,每月只有700—900元。目前城市贫困人员大都从事各种形式的非正规工作以补偿日常生活的开支。

从对城市贫困群体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中的生存逻辑选择到国家多层次救助制度建构下的生存逻辑选择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行为的发生力来自其内部而非外部,虽然从制度变迁角度来考察,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结果,但促其进行抉择的仍然是一种生存压迫性的动力。无论是在面临国家制度调整、企业改制期间的自我利益保护选择的冲突过程,还是在救助制度建构后的满足生存利益而从事非正规工作的行动逻辑选择过程,这种压力一直是决定其选择的关键性因素,这也就迫使个体从生存的问题进行思考,一切社会行为都将围绕着生计的情境进行。对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城市贫困群体的生存逻辑选择是一种内生的生存压力作用的结果。

四、相关讨论

从社会互构论的视角来看,帮助城市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的反贫困历程是贫困群体的参与行为与建构制度之间的互构过程。从理论上讲,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针对出现大量下岗失业人员而建立起来的预防性制度、救助性制度和再就业政策,为他们提供了免于陷入贫困的保护网。尽管城市贫困群体在国家建构的多层次保障制度之下维持了基本的生活,选择了符合其生存理性的行为逻辑,但是,制度的文本规定和制度执行的实践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脱节,还有一部分城市贫困群体游离在保障制度之外,基本生活难以维持。这个脱节是制度与下岗失业人员之间策略性互动关系和过程的表达,既有制度设计本身及执行的问题,也有贫困群体在面对这些制度时根据自身理性所进行的参与行为选择,在这种制度与参与行为的互构中显现了我国扶贫历程中所存在的个人参与不足的问题,在以后的扶贫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参与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科尔纳.短缺经济学[M].张晓光,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3]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王大明.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确保稳定大局——在全国政协九届四次全体大会上的发言[J].真理的追求,2001,(4):1—3.

[5]吴清军.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的转型[D].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6]张磊.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7]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8]冯同庆.中国工人的命运:改革以来工人的社会行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9]孙立平.活在两个二元结构的夹缝中[J].经济管理与就业研究,2006,(5):9—12.

猜你喜欢
父爱失业变迁
失业保险金领取使用指南
工会博览(2024年5期)2024-03-04 06:36:08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中国银幕(2022年4期)2022-04-07 21:25:47
父爱
中外文摘(2021年19期)2021-11-05 07:44:08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 08:22:10
父爱如山
华人时刊(2019年13期)2019-11-26 00:54:44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失业预警
当代工人(2018年9期)2018-07-21 08:14:22
清潩河的变迁
人大建设(2017年6期)2017-09-26 11: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