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平发展视域下当代青年理性爱国主义的构建

2012-04-12 02:04:56吴云才
河南社会科学 2012年12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全球化民族

吴云才

(西北工业大学 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

2011年9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再次向世界郑重宣告,和平发展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富民强国、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战略抉择。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当代青年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成长于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长的新时期,具有较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祖国抱有比较深厚的感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表达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如何围绕和平发展的主题构建当代青年理性的爱国主义,避免滑向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当代青年爱国主义的现状和特点

当代青年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生活内容丰富、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同时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冲击着他们的思想。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和综合实力的增强,青年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一步提升,与西方平等对话和相处的愿望更加强烈,维护民族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意识更加敏感。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政治冷漠和爱国主义情绪高涨并存。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当代中国青年更加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和世俗化的特点,对政治普遍比较冷漠,很少谈论政治、民主、自由等问题。一些中外媒体把这一代青年描绘成“自私自利、安于现状的一代”。但是,当民族国家利益受损的时候,青年们会马上行动起来,或口诛笔伐,或游行示威,或抵制外国商品,或在网络上发帖讨论,爱国主义情绪表现得非常激烈。比如2001年的中美撞机事件、2005年的“端午申遗”事件、2008年的“奥运火炬传递事件”等,都曾在青年中引发了非常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显示出当代中国青年对民族利益和尊严的关注和重视。第二,对西方物质文明和政治制度的态度泾渭分明。当代中国青年在拥抱资本主义带来的优越物质享受的同时,并没有像一些西方人所期望的那样去拥抱西方的价值观,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带来的一套政治制度。他们一方面喝着可口可乐,用着Windows操作系统和iphone手机,看着美国大片,听着杰克逊的音乐,开着与西方国家合资生产的汽车,使用着源于西方的互联网;另一方面在电脑上严厉谴责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对中国的遏制,甚至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抗议西方国家对中国民族利益和民族尊严的侵犯。第三,网络成为表达爱国主义的重要平台。广大青年以网络为平台,并与传统媒体交互作用,形成强大的爱国主义舆论力量。近年,中国大陆出现了一些以倡导“中国爱国主义”为主旨的专门网站,如人民网强国论坛、新浪网军事论坛、爱国者同盟网、中国918爱国网、龙腾中华网等。青年人已把互联网当做了表达他们强烈的民族情感、探讨强国之路的重要平台。同时,他们并不局限于网络空间,还以行动贯彻其言论,实现其主张。网民们的言行一般具有突发性,往往由某些重大事件引发。其对象主要是美、日两国,内容主要包括反对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争取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利益,争取国际社会中的平等地位等。第四,当代青年爱国主义表现出某些非理性的倾向。一些青年在反对西方霸权、维护民族尊严和利益的时候表现出“盲目排外,言辞激烈,行为极端”等过度的反应,被人们批评为狭隘民族主义。这种非理性的爱国主义一方面会扰乱国内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转移对国内矛盾的注意力,冲击社会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也会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和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第五,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表达具有一定的情绪化和浮躁化现象。一方面,有些青年特别是网络“愤青”们在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时候情绪化严重,甚至对持不同意见者进行谩骂、诋毁和人身攻击,对不友好的国家给予全盘否定,甚至宣称要与其彻底决裂,并支持政府动用武力进行对抗;另一方面,部分青年在表达爱国主义的时候,口号式的东西多而具体行动少,偏激和表面性的言论多而深入思考和理性的分析少,对他人的要求高而对自己的要求低,不能做到知行统一[1]。

二、构建当代青年理性爱国主义的必要性

理性爱国主义是当今时代的潮流,符合人类共同的价值。一般说来,爱国主义是指对自己所归属的那个广义民族和那片国土的热爱及眷念,对自己所属文化及基本价值观的认同。从心理情感上来讲,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神圣、崇高的美好情感,会激发起强烈的民族感情和民族精神,成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源泉;从道德层面上来讲,爱国主义是逐渐内化形成的被民族成员普遍认同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既体现为社会舆论,也体现为实践行为;从社会实践层次来讲,爱国主义源于民族成员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一旦形成统一的行动,就会成为推动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由于爱国主义是以本国本民族利益至上为最高原则的,每一个民族都想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最好的条件,争取最有利的发展机遇,每个民族、国家也都无可非议地有权利争取自己的利益。为了避免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实现互利共赢,把爱国主义控制在理性范围内非常重要。一种具有现代性质的理性爱国主义建构,必须是开放的、包容的、非种族的,必须置身于全球性的现代化大背景之中。民族、国家之间竞争的法则并非就是“强权即公理”,而是存在着国际公认的准则。判别爱国主义的道德分界线,就是对人类普遍机制和共同价值的尊重。

中国青年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青年从五四运动以来,就把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江泽民曾经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旗帜。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运动奏响的主旋律,就是鲜明强烈的爱国主义。”[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青年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积极投身于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压迫的社会运动和武装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青年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努力奋斗的共同理想,并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但是,爱国主义也是一把双刃剑:理性的爱国主义可以凝聚人心、增强民族向心力和认同感,是一种可以团结民族成员和鼓舞民族斗志的强大力量。非理性的爱国主义可以使人产生盲目的民族优越感和排外情绪,甚至会引起或激化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造成危害或不良影响。在当代青年中倡导和构建理性爱国主义,反对和排除非理性爱国主义,对促进中国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构建当代青年理性爱国主义的对策

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值得信赖、大有希望的一代。青年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有他们的弱点和不足,这与青年社会阅历不丰富、经受的人生锻炼不多有关。”[2]要客观看待青年身上存在的不足,加强教育和引导。

(一)要在当代青年中加强和谐世界思想教育

推进和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现代化进程新的发展阶段和世界局势巨大而深刻的变革中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亚非峰会的讲话中,第一次公开提出共同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和决心。此后,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又在多个重要的国际场合,多次阐述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并进一步提出“和谐东亚”、“和谐中东”等理念。2005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题为《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新年祝词中,明确提出“中国人民殷切希望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加强团结,密切合作,携手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他还指出,“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充分显示了我国对建设和谐世界问题的高度重视。中国选择和平发展,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稳定、繁荣离不开中国的辩证关系。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只是片面地夸大本民族某些特质的优越性而拒绝、排斥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有益的东西,就会延迟甚至阻碍民族现代化的进程,也不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和全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二)要教育当代青年树立符合全球化和现代化时代要求的爱国理念

全球化和现代化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文明和发展趋势,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政治意识形态屏障的破除,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全球化进程发生了巨大的飞跃,成为一种时代的特征,由是而进入“全球化时代”[3]。美国学者罗兹曼认为:“现代化一经在世界上任何一地展开,其影响便无可避免地渗透进全球各处,不管这种影响靠的是武力还是人心所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4]中国作为后发的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的国家,必须融入这一主流文明,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在此时代背景下,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如何建立新型的国家、民族关系是当代中国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从政治角度来看,中国需要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在国际冲突频仍、世界秩序不稳、霸权主义当道的现状下,爱国主义无疑是国家凝聚力和民族动员深厚、持久的重要资源,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提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面旗帜。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爱国主义不仅不能减弱,而且应该更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需要保障民族经济安全的爱国主义。已经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占据着有利地位,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它们凭借其有利的经济地位,制定了保证它们在全球化进程中持续获益的游戏规则,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经济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国际经济关系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任何国家都得始终将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置于首要位置,任何合作只有在自身核心利益没有受到威胁和损害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从文化角度来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文化全球化,一方面有利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问题,“文化帝国主义”成为谴责西方文化压迫和渗透的通行术语。中华民族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在接受现代文明时,不能以抛弃民族优秀文化为代价。批判吸收伴随着全球化而来的西方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就成为21世纪中国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爱国主义成为最有效的社会动员手段,成为凝聚人心、整合社会意识形态的象征[5]。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时代,我们既反对极端的对外扩张式的“大中华民族主义”,也反对盲目排外的夜郎自大式的狭隘民族主义。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这样,中国人民才能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三)培养当代青年与中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相称的大国心态

当前,中国正在由一个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迈进,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的发展。爱国主义是中国人崇高的道德品质,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受到侵犯和挑衅的时候,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会无动于衷。但是,爱国不能添乱,爱国不能误国。我们要以做好本职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实际行动,冷静理智地表达爱国情感,合法有序地抒发爱国热情,以平等、包容的心态与世界上各民族和平相处,这样才有利于维护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有利于中国早日实现繁荣富强的目标。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是经济上的强大,也包括文化和精神上的强大和自信。这就要求当代青年在处理和应对国际事务时,要做到宠辱不惊、处变不乱,能够保持冷静、务实和理性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核心利益,这才是理性的爱国主义。

(四)强化国情教育,警惕西方“捧杀”,防止民族自负心理的产生

中国30多年的高速发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乏力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2009年的GDP仍然取得了9.6%的骄人增速。国内外媒体对中国的赞誉不断,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部分政治家和媒体夸张地把中国称为“新崛起的超级大国”。部分中国人特别是少数青年人好像有些被冲昏了头脑,盲目乐观地认为中国已经可以与美国分庭抗礼了。在网络上有些青年人经常宣扬要用武力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甚至批评中国政府在对外问题上过于软弱,一种民族自负心理在膨胀和蔓延。西方国家对中国过分夸张的溢美之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经这样热捧过日本,迫使日本承担经济大国的责任,结果导致日本经济至今萎靡不振。现在,面对西方媒体热炒的“中国模式”、“中国崛起”,或者把中国称为“新兴的超级大国”,我们要有自知之明,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始终保持清醒而冷静的头脑,客观正确地认识中国的发展基础和基本国情,努力解决好当前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国际国内问题,专心致志走和平发展之路。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对当代青年的国情教育,我们还是一个与现代化有很大差距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口众多,资源、环境压力巨大,历史负担沉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3000美元,按联合国的标准,中国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仍十分艰巨。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只有美国的1/3,而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13。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我们需要爱国热情,更需要脚踏实地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的精神。

[1]崔建周.民意表达:问题,根源与出路[J].理论探索,2011,(1):116—119.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增订本)[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3]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凤凰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5]王宏亮,张书林.发挥我党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J].理论探索,2011,(2):47—49.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全球化民族
我们的民族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创造(2020年6期)2020-11-20 05:58:40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新旧全球化
英语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全球化战略必须因地制宜
IT时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18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