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012-04-12 00:33周海英
河南社会科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媒介艺术家艺术

郭 优,周海英

(湖南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郭 优1,周海英2

(湖南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时代的变化导致了艺术的变迁。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最初就是与技术如影随形的,新媒体艺术有了技术的依托,才能体现出艺术的多样性。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不仅影响了大众文化的趋势,同时也改变了现代人的审美意识。新媒体艺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艺术;科技;传统艺术;新媒体艺术;大众文化

新媒体艺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利用电视机、计算机等多种媒体手段创作的一种新型艺术形式。由于艺术家的技术背景、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的差异,新媒体艺术在表现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有录像艺术、计算机艺术、装置艺术、网络艺术等。新媒体艺术发展可谓是一日千里,表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远景。随着当今社会的信息化不断地加快,新媒体艺术已经深入各种媒体和各种信息服务行业中,这种以技术为手段、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为载体,具有交互性、实时性和体验性的新型艺术表现形式,很快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技术的进步为艺术提供了契机,艺术的发展同样也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艺术所体现出来的新形态与新特征,也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这种利用技术激发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体验的艺术魅力,不仅改变了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同时也影响了大众文化未来的流行趋势。虽然我们很难去真正定义和预测未来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也很难去体味新媒体艺术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但是对新媒体艺术的贡献和趋势的研究是必要的。这种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了解新媒体艺术,构建更加完整的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

一、技术与艺术的并存

新媒体艺术从产生起,就是科技手段与艺术思维相互融合的产物。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就如同大脑和工具一般,缺一不可。艺术家们利用新的媒介来表现自己的观点,从而让艺术在高科技时代得以鲜活地表现在世人面前。技术乐观主义者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写《理解媒介》一书时,就把电子媒介作为人身体的延伸,他认为我们每一种技术的进步,都将逐步人性化,“我们在塑造工具的同时,工具也在塑造我们”。新的技术媒介使作品的创新成为一种可能,艺术在后现代文化中扮演了一种变革的角色,但不意味着它们会按照人的意志和需求去发展和控制。英国艺术家本杰明·威尔认为,艺术作品首先体现的应该是艺术家的思维观念。仅仅通过技术产生的创作,不能称之为艺术创作。一些理论的批评家还认为新媒体艺术作品是和传统断裂的,对传统一无所知的人,甚至还预言了“艺术的终结论”。事实证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的需要,仅仅是艺术的地位和形式发生了改变。虽然艺术有了不同的形态,但是构成艺术的元素并没有改变,无论技术手段如何组合、承载它们,一个新媒体艺术家如果不懂艺术构图、色彩、比例、光线,无论如何精通新媒体技术,都无法成为一个新媒体艺术家。历史是前行的,超越时间,是人类发展的证明。艺术也同样如此,艺术虽然形式和地位在发生着变化,但是艺术体现人的思想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艺术家们还是在用这种方式记录着自己的情感,只是因为新媒体把艺术的本质揭露得更加深刻更加透彻而已。艺术是为人服务的艺术,传播也是为人而传播的,媒介也终究是为人服务的媒介。无论是技术或者媒介,都只是一个艺术家用来表达的载体,只不过每个时代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新媒体没有改变艺术作为艺术应该所有的品质,只是赋予了它新的传播方式。雷蒙德·威廉姆斯说:“我们不但要拒绝所有形式的科技决定论,我们同时也得自我警惕,不要以为科技完全是外在力量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在研究新媒体理论的时候,应该深入它所蕴含的文化和艺术中去,跳出新媒体技术论这个圈子,承认技术与艺术上的特殊关系,在更高的角度上重新审视新媒体艺术,探索它们的审美特征以及新的艺术体验。

二、表现形态的多样性

传统艺术表现的是美好的事物,而现代新媒体艺术则不同;传统艺术希望取悦受众,而不是震撼、互动和参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至今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艺术家们的独具匠心的创造,还在于作品的意义、观念等形式的转变。新媒体艺术的造型多样,超出了许多艺术家的想象。让人们对美有了重新的认识,形成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首先是视频艺术。视频艺术可以说是新媒体艺术最早的创作手法。视频艺术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末,依赖于动画以及合成视频或者音频数据制作而成。至今仍然在大范围内实践着,并广泛应用于各种影像装置中。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就宣布了电子媒介时代到来了。他指出“电波媒介”很快将取代活字媒介,由电视引发的“影像文化时代”即将到来。电视的特征,使得观看者有种被资讯包围的触摸感,这就是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资讯”的理论。视频艺术是一种表现个人情感和思想的媒介。它不以商业利益为目的,利用录像技术,突破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削弱了人们对时间、距离、场所等固有的概念感觉。艺术家在通过对作品的重组、快进、穿插和剪辑改变时空的同时,也扩展了艺术表现的领域。

其次是交互艺术。罗伊·阿斯科特说过,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就是连接性和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就必须进入作品中,与作品产生互动。20世纪70年代后,新媒体艺术在表现形式方面,呈现出了新的趋势:艺术家不再独立完成一件作品,而是更倾向于合作创作,特别是艺术家和技术人员的合作。其实,观众不再单单只是被动观看者,而是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这些具有反馈功能的双向艺术作品,除了对观众动作有反应,也会对周遭的环境有所反馈。交互艺术作品的形式丰富多彩。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综合媒体技术创作的交互艺术作品形式不断增加,各种利用计算机图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等综合运用的作品也不断涌现出来。我们很难对其进行严格的分类,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交互艺术与传统艺术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交互式的审美体验使艺术作品本身成为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过程。如果观众参与了作品的创作,那么艺术的体验就是常新的,艺术的作品就是动态的。观众每一次点击鼠标、每一次进入艺术作品当中,都可以改变艺术品的叙述结构,造成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结果[1]。

当今最流行的新媒体艺术表现手法,莫过于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技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可以生成集视、听、触觉为一体的交互式环境。在这样的虚拟空间中,用户可以借助数据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数据衣等其他数据设备与计算机进行交互,得到与真实世界极其相似的体验。它倾向于互动性,让不同媒体形态互相连接,充分发挥各个媒体的效用。一方面利用影像的多元化混用,例如计算机合成、三维虚拟影像等;另一方面是多种媒介的混用,如装置、互联网、音乐等,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器官,吸引观众参与其中,激发人们最丰富的联想力,体验这样的互动过程,以身临其境感改变以往的视觉经验。这种难以界定的形式,这才是新媒体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魅力,以一种“兼容并包、合而不同”的精神,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觉和美学特征。

三、新媒体艺术对精英艺术的消解

19世纪,文化还被理解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听演奏会、欣赏绘画、看歌剧等,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渐渐大众化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从过去的高雅的文化圈中慢慢走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成为一种消费品。本雅明撰写《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时候,也许没有看到现在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数字复制技术的出现,也难怪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说:“由于出现了大量的廉价的系列产品,再加上普遍进行欺诈,所以艺术本身更加具有商品性质了。艺术今天明确地承认自己完全具有商品的性质,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但是艺术发誓否认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反以自己变为消费品而自豪,这却是令人惊奇的现象。”[2]电影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形式。由于电影的拍摄是片段性的,所以电影演员不需要进行高难度的训练,只要扮演好他自己,然后通过后期的剪辑,便能收到好的效果。电影文化利用“蒙太奇”的技法拼凑现实表象,达到欺骗观众视觉的目的。人们从电影中获得的美好憧憬而使他们安于现状,不会极端反叛这个社会。主客体之间的距离决定了人的认识永远达不到客观现实,只能无限地趋近于它。大众化的不仅仅是电影,网络艺术以广泛的传播和互动性,给艺术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一个能体现自我价值的空间里,网络艺术鉴赏者可以创作艺术、评论艺术,甚至可以修改艺术的初衷。技术所创造出来的环境,滋生了这些不同思想观念、不同价值取向和不同风俗习惯的网络艺术鉴赏者,使得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距离如此贴近。

消解和消亡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有些学者认为,由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导致了公众的精英意识逐渐消亡。他们认为,虽然新媒体艺术有高雅和通俗之分,但是大众化被认为是新媒体艺术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新媒体艺术作品是前卫的艺术家们利用前沿的技术所创作出自己的作品。虽然新媒体艺术家强调自己的作品不同于商业文化,拒绝新媒体艺术成为商业艺术,但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那些电子传播工具,如数字摄像机、电脑、打印机等普遍化,网络的普及,大众都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那么新媒体艺术自然就成为一种平民的艺术,这是无法避免地对精英文化的消解。但是虽然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拥有画笔和纸,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著名的画家;每个人都会唱歌,并不证明每个人都是歌唱艺术家。也就是说,我们新媒体艺术真正的话语权,还是在精英的手中,我们爱看的是名人的微博、知名人士的画展、大导演的电影。普通人的创造,不是没有吸引力,而是缺乏说服力。所以,新媒体艺术对精英艺术的消解是无法避免的发展趋势,但消解不是消亡,如果把精英文化等同于大众文化,那么审美也就没有意义可言了。

四、全媒体时代的来临

每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都与媒介的发现和使用密不可分。从19世纪我们进入电子时代以来,网络已经开始逐渐与各种媒体互动,将它们当成自己的输入手段、输出设备或者传播内容,从而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综合媒体和全媒体。这些复杂而多样的媒介类型,调动了人体的各个感官,成为统一的一个整体。媒介工具则决定了艺术的呈现形式。本雅明曾经说:“每一种形式的艺术在其发展史上都经历过关键时刻,而只有在新技术的改变之下,才能获得成效,换言之,需借助崭新形式的艺术来求突破。”[3]媒介发展到今天,多媒体融合是艺术发展的需求,也是反映艺术的最直接的方式。

人类的祖先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他们发明了语言和工具,作为其传播的手段。人类运用科技超越了自身的感觉器官的局限,在技术的支持下使多媒体付诸应用。直到电子技术的发明,人类终于可以利用综合性传播手段,将人体所有的器官同时调动起来。就像麦克卢汉在其经典著作《理解媒介》中曾经提到一个精髓的思想: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而其余一切的媒介,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人类已经利用综合媒体,成功地延伸了身体的视、听、说、嗅、味、触等各项器官的功能。所以,多媒体融合,不但是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是人类审美意识与自身完善的必然要求。

对于现代的新媒体艺术类型,已经不能简单地进行归类阐述。只能说,现代的新媒体艺术越来越趋向“融媒体”发展,由传统的平面媒体发展到立体三维图像,由单一的媒介发展为多媒介共同使用,由传统的静态作品发展为现代动态的活动艺术,由具体到抽象,这是对传统艺术的颠覆。只有各种各样的媒体类型综合在一起来表达艺术,才会使艺术的创作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虽然新媒体艺术给我们带来更多更新的可能性,但它所改变的,也只是创作的手段,而非艺术的本身,重要的是作者的作品与创作内容。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泛大众化,是完全不需要担心的,精英文化不会消亡,大众文化则是拓展了艺术的接受范围。我们需要考虑和研究的是,在新媒体艺术的背景下,怎样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创造出既能满足大众流行文化领域,又能维持自己的艺术性和独立性的作品来。

[1]向玲玲.新媒体艺术的美学语言[D].厦门:厦门大学,2006.

[2]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00.

[3][德]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M].徐绮玲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9.

责任编辑 宋淑芳

(E-mail:hnskssf@163.com)

J0

A

1007-905X(2012)04-104-03

2012-01-02

1.郭优(1985— ),女,河南郑州人,湖南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与传媒研究;2.周海英(1969— ),女,湖南郴州人,湖南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媒体传播与网络新闻学研究。

猜你喜欢
媒介艺术家艺术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