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富标
访联经出版公司副总编辑
胡金伦
马来西亚作家在台湾出版作品的历史可上溯至1962年,张寒的《梦里的微笑》,而第一位在台湾获得文学奖的则是商晚筠。从那以后,大批崇尚中华文化的马来西亚年轻人沿着前辈的足迹到台湾,并在台湾实现了自己的文学、文化梦想。现任联经出版公司副总编辑的胡金伦就是其中的一员。
1998年,胡金伦在吉隆坡《星洲日报》当了两年专题记者之后,留学台湾。政治大学中文所毕业后即进入出版界,经营华文创作出版至今。“我念的科系,回马来西亚发展似乎没什么出路,而更重要的是台湾的文化环境是回去之后找不到的。这大概是很多马来西亚人不舍得离开台湾的原因。”
马华文学在台湾是自发性的自然现象
作为旅台马来西亚华人行列中的晚辈,胡金伦回想当年马华文学在台湾的发展时,用了“自然”这个词。“当时觉得这个东西是很自然的,没有特别要去理解。它已经存在,在我们前面已经有一些作者,包括陈大为、钟怡雯、黄锦树,还有学院内的张锦忠等。因为从1962年第一个马华作家在台湾出版小说之后,每一年都有很多学生来台湾念书、生活,甚至写作、出版,马华文学在台湾都有点自发性的,他们跟台湾的社会已经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并不会用不一样的眼光去看它。”
在胡金伦看来,“马华文学”的概念更多的是学术上的分类,但具体讨论到作品时,“除了在议题上,比如说他写的东西可能有很多跟马来西亚有关系,那我们可以说它有马华特色;可是如果跟马来西亚都没有关系的话,这时候要去讨论作品中有所谓马华的特色,就有点疑问了。就像钟怡雯很多散文都跟台湾其他作家差不多,那种区隔就没有出来了。”而另一方面,对一些目前被归类为“马华作家”的作者,这个身份也是有异议的。“像李永平跟张贵兴,第一,他们不是出生在马西,而是东马,就是所谓的婆罗洲岛;第二,他们出生时还没有马来亚或马来西亚(马来西亚还没有独立),婆罗洲也还被英国所统治,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他们当然觉得自己写的东西不能够被定为‘马华文学,他们只是在写关于婆罗洲岛的故事。”而年轻一代的作者也越来越不会囿于这种定位问题。
马华文学成为显学,是近二十年的事情。“其实以前就有很多人在研究马华文学,但是都没有写文章或者把它发表、出版,只在这二十年来出版得非常多,这个情况是以前从来没有的。大概从1990年代以来,包括黄锦树、张锦忠、陈大为、钟怡雯等,很多作家在台湾不断地出版、发表,写关于马华文学的文章。现在也有一些在大陆留学、毕业后在马来西亚当地从事马华文学的研究者。”
生活环境的殊异所产生的作品独特性
據胡金伦介绍,目前为止从作品获奖和被讨论的情况来看,最受瞩目的马华小说家当属李永平、张贵兴、黄锦树、黎紫书等。这几位小说家各有各的强烈风格,难以归纳出共通性。
相对于台湾本土文学作品,在台湾出版的马华作品最大的差异主要反映在主题上。“像张贵兴、李永平所写的婆罗洲岛、热带雨林、马共,那绝对是台湾作家没办法写出来的,因为他们完全没有那种生活经验,即使用想象也很难想象出来。某些读者对他们的作品的兴趣主要也是来自于这种生活经验跟背景的不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生活经验的不同也使得年轻一辈与早期马华作家在书写主题上有着显著的差异。“李永平都写大题目,写国家、种族、记忆,年轻作家在这类题目上的书写就比较少,我觉得这跟生活环境有关系。”
世代也许是一种较为粗糙的划分方法,但随着时代的流转,生活经验的变化与学养的不同也造成年轻一代与前辈们在文字表达上的不一样。“李永平被称为‘文字炼金师。这跟他所完全相信的‘中文有关系,他用字遣词非常精准、华丽,甚至使用到的很多古字是一般读者看不懂的。张贵兴也有这种现象。因为马来西亚属于中华文化传统的边缘地带,它不在中心。但也因为这样,他们对于文字的追求跟一般的中国作家会有不一样的想法。虽然华文在马来西亚当地不是主流,但依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也跟这有关系——当你对自身文化有危机感的时候,你会特别珍惜它,而且带有一种传承的使命。而新一代的作家跟李永平、张贵兴那一代的想法不一样,他们要用怎么样的文字去传达他们的故事的方式也不一样。”
因着时空的变化和当代人的频繁流动,现此时的经验与语言的隔阂或许将变得越来越微小,反映在创作与阅读两端的沟通理应变得越来越无障碍。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许也意味着好奇感的减弱。“以前马华文学给台湾读者的刻板印象就是橡胶园、热带雨林、共产党,还有南洋,现在即使也有提及,可是对读者来说已经没有那么深刻了。马来西亚作为多元种族的国家,马华作家的书写里偶尔会混杂马来文、英文以及汉语的方言,以前可能算是特点,读上去也有点不习惯,但现在已经不会有这种感觉了。其实台湾文学也一样,有时候也会混杂一些闽南语或客家话在里头,但现在已经不会成为阅读障碍。”
经营第一手的华文文学作品
胡金伦说,他的出版梦想是可以编辑每一位重要作家的最重要的作品,而无论作者来自台湾、大陆、香港、马来西亚或是欧美,经营第一手的出版品对出版社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公司的精神就是原创、自制性的东西,这些都代表了公司的形象。”
以作品论,足以出版的原因“第一是写得好,第二是名气”,大家所知道的就是有名的几位作家,所以挖掘有潜力的作者才是更考验出版者眼光的。马华作家在台湾的接受度相当高,几乎都可以找到出版社出版作品。而胡金伦反问:“相对来说,马华作家能够在大陆出书的有几个呢?目前只有黎紫书和李永平。那为什么能够出?我觉得都是因为知名度,是因为个人,而并不是因为马华文学。”
从这个意义出发,胡金伦阐述了他对于“世界华文文学”的观念。“‘世界华文文学绝对不是只有大陆,也不可能只有台湾,走出去的话,你可以看到还有很多优秀的用华文创作的作家。很明显,香港早就有这个传统了;而以东南亚来说,马来西亚绝对是第一,甚至超越新加坡、泰国、印尼,包括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