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莹莹
马华文学我读得并不多,所以并没有完整的概念。第一次读黎紫书,是花城出版社出的一套跨区域华文女作家精品文库,其中有一本黎紫书的短篇小说集《出走的乐园》。黎紫书以短篇小说见长,所涉题材也广,文字细密带些许冷峻,故事的张弛把握得很好,十分耐读。有段时间她住在北京,结果写出来的故事都带着京味,很有意思。从出版角度来说,首先确定的是她的作品的文学价值,像《告别的年代》写的是三代人的故事,是华人在马来西亚的生活和历史。在引进她的作品时,我们并没有特别考虑她的马华背景,而是视为华语文学。
华语文学说大一点,大陆、港台、新马等地的华语创作都包含在其中,甚至越南、缅甸、印度等亚洲作家所写下的亚洲经验都可以算,海外华人作家如哈金等人虽然是用英文写作,但写的是华人的经验,也都可以视为大华语文学圈的一部分。简单说,用汉语写作的,或是写华人(亚洲)经验的都涵括在内。黎紫书说过马华文学至少有两种,现在进入我们视野的(可能是语言的关系),只是华语写作的部分。
对马华文学的了解,多是来自台湾“联合报小说奖”、“中国时报小说奖”等。马华作家在台湾得奖并开始被其它地区的读者关注,这种现象跟娱乐圈有点像,比如孙燕姿也是在台湾红起来的。从地域和历史来说,马来西亚的华人是边缘人,所以不容易受到重视。
华语文学其实很宽广。从文字层面上看,应该是很丰富的,但现在我们读到的只有简体字,只有白话文,只有现代汉语,长此下去,华语会变得越来越贫乏,尤其是对下一代来说。所以,我會更关注其它形式的华语写作。从内容层面来说,因为国家政治的隔阂,不同华语地区所关注的命题明显不同,因为写作都是从经验出发,经验不同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不同,比起大陆,其它地区的创作更显自由和开阔。我们希望可以打造一个平台,把更多中文写作的可能性介绍给大陆读者,让读者知道汉语还有其他的样貌,以及其他华人(亚洲人)是怎么生活的,也就是提供一种阅读的可能以及生活的可能。
从出版角度来说,我们经营的是作家而不是某一部作品,所以会对感兴趣的作家的全部作品细读,然后决定是否出版、如何规划、以何种方式让读者接近这个作家,作家的背景并不是我们考虑的主要问题。作品会说话,读者如果愿意倾听,我们的工作就算做到了,说感性一点,是共鸣的问题,不管谁写的,哪里的人写的,只要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时间长了,也许就能出经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