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丽君 巫红梅 黄伟玲
(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 广州510080)
烧伤患者伤后48h内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大量血浆外渗导致血容量减少,可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尤以大面积烧伤患者为著,这段时间临床称为烧伤休克期。对大面积烧伤而言,原则上应就地抗休克,待平稳渡过烧伤休克期后再转运[1-2]。但首诊医院往往是条件较差,无烧伤专科的基层医院,或因灾难性烧伤事故,烧伤患者过分集中,当地医院专业技术力量、医疗设备、药品等供应不足,患者继续留治将影响到烧伤休克期的平稳过渡及抢救效果,为了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需要迅速转送到有烧伤专科的医院救治。我院就是在此种情况下,于2006年1月~2011年7月应邀出诊到60~500km的基层医院,将省内101例大面积烧伤休克期患者选用救护车运送的方式,成功转运到院,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本组患者在伤后48h内长途转运,出车距离60~500km,救护车接诊患者后回院时间1.5~6h,平均3.5h。其中,男70例,女31例,年龄1~69岁,平均(35±3)岁;火焰烧伤79例,热液烫伤22例;烧伤总面积50%~70%有45例,71%~89%有31例,90%~100%有25例,平均烧伤面积(83.51±13.23)%,其中Ⅲ度烧伤面积为(53.63±18.21)%;79例合并吸入性损伤,其中,轻度20例,中度41例,重度18例;59例做了气管切开术。转运结果:101例患者均成功平稳转运到院,未发生休克加重、窒息、心脏骤停等意外,除2例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因伤情太重,分别于入院后第31天、第43天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外,其余99例患者全部治愈,救治成功率为98%。
2.1 出诊前准备
2.1.1 人员准备 科室接到长途转运患者通知后,首先主动与对方医院取得联系,了解患者的年龄、烧伤部位、面积、深度及合并伤情况、既往病史、烧伤的原因及处理经过、现在的病情。选派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烧伤专科医生及护士担任此项工作,每车至少配备1名医生及1名护士,必要时还可增派医护人员,以保证转运工作的顺利完成。
2.1.2 物资准备 车内配置自动升降担架,设备齐全的内外科急救药箱;简易呼吸囊、氧气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吸氧浓度、是否使用呼吸机及路程来准备充足的氧气量)、心电监护仪、除颤仪、便携式呼吸机、电动或脚踏式负压吸引器、微量注射泵等仪器设备及气管切开包、小缝合包、中心静脉穿刺管、喉镜、加压袋、无菌敷料等急救用品,尽量选用软包装的补液(平衡盐液、等渗盐水、血浆代用品、5%碳酸氢钠、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等),补液量准备应大于1 000ml/h,预防返程途中堵车;同时两人检查确认上述医疗仪器及急救物品完好无误后方能出发。
2.2 转运前的处理
2.2.1 全面评估病情,做好医患沟通到达当地医院后,应全面评估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和烧伤部位、面积、深度及合并伤等情况,当地治疗措施及效果,做好病情交接,作出伤情判断。评估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病情及意外,并告知家属,征得家属的同意后请家属签字认可,防止纠纷的发生[3]。
2.2.2 转运前患者的预处理,是患者成功转运的前提。
2.2.2.1 建立可靠的静脉通道,确保有效的液体复苏。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复苏的补液量大,持续时间长,应有可靠的静脉通道做保证。患者全身皮肤烧毁,血管通透性增加,肢体水肿明显;休克期外周静脉充盈不良,难于穿刺及固定,长途转运时容易脱出或外渗,难于保障有效的液体复苏,为避免转运途中反复建立静脉通道而延误抢救时机,本组89例患者,转运前均予采用深静脉穿刺置管补液;12例婴幼患儿行深静脉穿刺有困难的,采用静脉留置针建立两条以上、固定可靠的静脉通道,确保途中补液通畅、复苏有效。
2.2.2.2 保持呼吸道畅,确保有效供氧。大面积烧伤患者,均应给予氧气治疗。对于合并轻度吸入性损伤者,重点是清洁气道,避免再损伤和感染;合并中度以上吸入性损伤,休克期容易出现喉头水肿,引起窒息,所以转运前应相应放宽气管切开指征,解除呼吸道梗阻,预防患者在转运途中出现窒息[4]。笔者不建议采用气管插管的形式为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因为患者吸入较多的烟雾、灰尘等有毒物质,呼吸道分泌物多而黏稠,加上气管插管管道细而长28~30cm,转运途中吸痰困难,容易堵塞气道,引起窒息。本组59例合并中度以上的吸入性损伤患者采用气管切开的方式(婴幼儿除外),保证了气道通畅。若当地医院已行气管切开或插管,也应通过吸痰的方式,检查是否通畅。本组有2例患者,在转运前检查时发现气管切开管已滑脱到皮下组织,即予床边重新切开置管后再转运。
2.2.2.3 留置胃管、导尿管,保持管道通畅。尿量的变化不仅能准确反映肾脏和其他脏器组织的灌流情况,也是评价烧伤休克复苏简便、灵敏的指标之一[1]。留置尿管,观察每小时尿量、颜色、性质及尿pH值,便以了解休克情况及途中调整补液的量和速度。放置胃管,行胃肠减压,以防患者在转运途中发生呕吐和误吸。
2.2.2.4 妥善保护创面,适当处理合并伤。在给患者补液抗休克治疗的同时,应妥善保护创面,现场急救未经包扎或包扎不良者,应以无菌敷料予以简单包扎,包扎良好者可不予处理。对Ⅲ度环行烧伤创面,应及时切开焦痂减张,防止肢体远端缺血坏死;如有骨折应予固定;为预防感染,还应根据伤情适时给予抗生素。
2.3 镇静止痛 烧伤患者伤后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躁动,应适当的镇静止痛。亦可减少患者因过床、搬动、转运颠簸引起的疼痛。大面积烧伤患者由于伤后渗出、组织水肿、肌注药物吸收较差,应采用药物稀释后静脉用药,药物多选用派替啶与异丙嗪合用。应慎用或不用氯丙嗪,因该药用后使患者心率加快,影响休克期复苏的病情判断,且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在血容量未补足时,易发生休克或转运途中出现体位性低血压[1]。对小儿、老年患者和有吸入性损伤、颅脑损伤的患者应慎用或不用派替啶和吗啡,以免抑制呼吸,可用安定、苯巴比妥或异丙嗪等。
2.4 转运抵达后的无缝隙交接 出诊人员应随时与医院保持联系,及时向医院汇报到达医院的大致时间、患者的病情并通知对方做好接诊准备,要求输送队员在救护车抵达前10min到位迎接患者,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转送到烧伤专科治疗。抵达病房后应协助科室进行伤情评估,详细介绍烧伤发生经过及患者的烧伤面积和深度,对特殊部位烧伤,合并伤如骨折、气胸等应重点提醒,对患者伤后的补液量及成分,转运途中采取的急救措施、用药情况、各种管道及目前情况等作好详细的交班,以便院内医护人员有的放矢,争取时间积极救治。
随着烧伤救治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医疗设备、运输工具、路况、通讯条件的改善,烧伤休克期不再是患者分流转运的禁忌期[2-3]。通过本组101例患者的转运证明,当患者数量过多、医疗条件不具备时,在积极补液抗休克的同时分流转运至烧伤专科医院,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对大面积烧伤休克期患者做好出诊前的充分准备,转运前的病情评估及预处理,建立可靠的静脉通道,持续、有效的补液抗休克,转运途中严密监护,保证呼吸道及各管道通畅,到院时无缝衔接,是保证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长途转运成功的关键环节。
[1] 杨宗城.烧伤治疗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3,171.
[2] 周一平,谷才之,杨晓东,等.63例特重烧伤休克期转运的体会[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29(4):362-363.
[3] 李红丽,邵力伟,刘国红.危重病人转运的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6):1469-1470.
[4] 宁中启.烧伤患者长途转运的经验[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5):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