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静 胡敏辉
(湖南科技学院 学生工作部,湖南 永州 425100)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
林 静 胡敏辉
(湖南科技学院 学生工作部,湖南 永州 425100)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在教学中存在许多误区。文章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它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 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并获得良好的生活[1]。积极心理学坚持积极的价值观取向,认为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它既有潜在的冲突,更有自我修复、完善和不断发展的能力。个体一般都能决定自我的最终发展状态,并过上一种相对满意、有尊严的生活。因此,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对人的积极认知过程、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点、创造力与人才培养等问题的研究,致力于探索人类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2]。
积极心理学的迅速崛起,也使得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不得不面临一次重大的改革,即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这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推翻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概念中的消极形象,不再以消极的、负面的“事后治疗”或“诊断式教育”为主要教育手段,而是采取积极的、正面的“提前预防”和“积极引导”为实施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强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树立积极的理念,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当学生身上出现问题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心理的积极潜能克服出现的问题。
受传统心理学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在内容选择上偏重心理健康的标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心理疾病的预防等消极心理学内容,使得占大多数的普通学生除了知道如何避免负面情绪,但不知如何增进自己的积极体验;除了知道悲观、自卑、嫉妒等不良人格特征是怎样形成的,但不知如何去发展诸如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的人格品质。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习惯于在单位时间里传授更多的基本知识,致使教学形式机械单一,师生双方缺少互动,并且很少有愉快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得多数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的性格,缺泛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他们迫切需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而非仅仅知道如何被动地预防心理问题,这种教学现状,不仅偏离了面向全体学生、以体验式为主的课程性质不符,也大大削弱了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的课程教学的功效。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应该汲取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养成能动地适应与改造现实环境的积极行为方式,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主观体验并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
(一)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设置教学目标
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各高校都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个别心理问题的排查与消除,忽视了面对大部分心理健康的学生应是以预防为主,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上。学校的根本使命是教书育人。教育要改善所有的人,而不仅仅是只针对那些有问题的少数学生,大部分正常健康的学生也需要指导,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面向少数问题学生或学生问题,无法解决教书育人的根本问题,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主方向,偏离了学校教书育人的主目标。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教育方式认为“喜悦、快乐、幸福、和平、爱、希望、负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慷慨、真理、忠贞等积极因素是人所固有的力量,当其得到培育和增长,消极方面的力量就能被消除或抑制。”[3]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长期以来,实践的重心通常局限于三级和二级目标,而对一级目标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就是要强化一级目标,兼顾二级和三级目标,实现三级目标的有机统一,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全体学生,体现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更应该遵循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将教学目标定为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以及对生活的满意度,对未来的乐观希望,流畅感和思维,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动机,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等等;关注和挖掘个体和群体中最积极的品质和潜能,努力创造有利的环境,使个体最大化地发挥出积极的品质,而不是消极的矫正心理疾病。
(二)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目的选择教学内容
虽然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是大学生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大学生人格发展、情绪调节、挫折应对、人际关系等等,但具体授课内容通常包括概念解释、常见心理问题或偏差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途径。教师常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或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问题挖掘与讨论。有时会用心理测试的方法去鉴别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以至于某些大学生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找出心理问题及消除心理问题为目的,只有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才需要学习。长期以往,也容易导致大多数没有问题的学生也开始关注自己的消极方面,忽略自身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思维定势。因此,以心理问题为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偏离了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削弱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功效。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这些力量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已经变成人类本性的组成部分,它们是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可分为六种美德二十四项积极品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并挖掘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品质,达到增加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孟万金教授根据我国国情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提出了十四项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内容: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4]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注重提供对学生积极人格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教学内容,如心理潜能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情绪情感的优化、主观幸福感的增进、学习能力的发送、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人际关系的构建、问题的积极应对、自尊自信的树立等等。[5]
(三)以积极心理体验为核心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因此,要改变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最好就是通过活动的方式。而积极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始终强调积极体验是形成个体积极人格的最主要途径,因为在积极心理学看来,只有个体有了更多的积极体验之后,才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这种要求来自个体自身内部,所以更容易形成某种人格特征。因此,除了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团体活动)外,我们设计了5次以团体活动为主的体验式实践活动,每次活动都是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以积极心理体验为核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活,并通过讨论与分享提高认识,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5次体验式团体活动包括新生适应、自信心训练、交往技巧训练、恋爱技巧训练、感恩意识培养。
(四)以积极评价为主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为目标,不带有选拔的性质。因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应弱化其甄别功能,强化其发展功能。一般学科课程教学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的分数评价标准,不适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它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6]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特别注重对学生多元正向的评价及学生主动、及时的内省与反思,强调让学生感受来自老师、同学即时的肯定。寻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现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感受老师与同学的接纳,体会自我存在的价值,增加“归属感”与“控制感”,不断积累积极体验与良好的自尊,从而发展出积极的人格品质。[5]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可采用通过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如教师评语、学生自我主观评价、同学互评等,也可通过行为观察、成长日记、作品分析进行综合评价。
[1]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06-110.
[2]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34-137.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4]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5]尹秋云.积极心理学理论下心理健康课堂的定位与物质[J].当代教育论坛,2010,(9):89-90.
[6]刘桂芬.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1,(2):86-88.
(责任编校:周欣)
G44
A
1673-2219(2012)09-0095-02
2012 ―05―28
湖南科技学院校级教改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改革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阶段性成果。
林静(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湖南科技学院学生工作部副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胡敏辉(1980-),男,湖南邵阳人,湖南科技学院学生工作部心理中心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