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2012-04-09 00:25廖金香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婚恋观婚恋爱情

廖金香

(吉首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廖金香

(吉首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生活中被寄予厚望的最重要的群体,他们婚恋观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婚恋观不仅影响大学生个人的一生,而且会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高校、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前提是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规范婚恋观教育的内容,使教育工作者有据可依。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拓宽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渠道,增强婚恋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婚恋观;爱情;择偶

婚恋观是人们对婚前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过程中性爱取向等问题的基本看法,是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持什么样的婚恋观, 不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还会影响大学生对未来婚姻的责任的理解和家庭义务的承担。随着时代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婚恋现象逐步从隐性走向了显性,其婚恋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掌握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剖析大学生婚恋心理并提出婚恋观教育的对策,对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康理性的婚恋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现实特征

通过对8所高校的2000名在校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在理性中欠成熟,在浪漫中欠现实,在担当中欠稳重。

(一)恋爱群体的普遍化

调查显示:92.3%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可以谈恋爱,78.6%的大学生谈过恋爱或正在谈恋爱,17.2%的没有谈过恋爱。大学生对在校谈恋爱普遍认同,15.7%的学生持赞成态度,7.2%的持反对态度,68.2%的学生认为应该按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8.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另外,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回答“恋爱是否会影响学习”时,7%的学生认为有影响,32.6%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60.4%的学生认为把握好就不会有影响,而且男女回答没有显著差异。很多学生认为,没有爱情的大学生活是存在遗憾的。由于大学各个阶段的特点和任务不同,大学生的恋爱比率在一年级时最高,呈现出恋爱低龄化的趋势。

(二)恋爱动机的功利化

恋爱动机是产生恋爱行为的内部动力,决定了恋爱目标以及恋爱方式的选择。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具有强烈的依赖思想,希望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一个可靠的人身上,事业上缺乏进取心。功利型恋爱观把感情建立在对方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上,或以自己家庭的优越条件为资本,视对方家庭条件为选择的前提,把今后的前途寄托在从对方那里得到好处上。功利型恋爱观的产生既与客观上的家庭经济条件差、就业压力大、社会不良影响有关,也与主观上的心理成熟程度有密切关。调查显示,当代男大学生婚恋过程中的功利化色彩也越来越明显,交往对象的经济状况和家庭背景往往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67.8%的男大学生希望找一个家庭条件好的做为恋爱对象。不少人认为:“被爱者”只是“爱者”满足物欲的工具,“爱者”只是为了满足物欲和虚荣心。诚然,财富、地位和学历等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发展状况,在爱情选择中适当考虑是合乎情理的,但如果纯粹为了满足自己的功利要求,而把这些条件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就会使爱情成为一种利用和交易。

(三)性爱观念的多元化

西方文化强势涌入与网络性文化的泛滥,冲击着我国传统性道德,使一些大学生盲目崇尚西方的性自由观念,想冲破传统性道德观念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调查显示,36.5%的学生认为“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同居未尝不可”,51.7%的学生认为“偶尔一次一夜情没关系”,71.4%的学生认为“同居是个人的权利,不存在对错”。这种“性随爱走”“性随感觉走”的观念已成部分学生的心态。其中还有学生认为:“反正我们将来要结婚的,现在什么都给他了,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只有28%的学生对此表示反对,认为这种行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未婚先同居不会有好结果,甚至结出恶果。从这些言论来看,大学生的性观念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道德内涵

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不仅关系到其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大学生一生的幸福。在多元文化思潮激荡的当代,高校要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继承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对其进行婚恋观教育,用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其在抵制西方腐朽婚恋文化侵蚀的同时吸取西方婚恋思想的精华,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内容,教育工作者很难区分和取舍,不知道将有限的精力和时间用来教育什么。因此,规范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内容非常关键。

(一)爱情本质的教育

正确认识爱情的本质,是树立正确婚恋观的前提和基础。爱情到底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1]P164马克思认为: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决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2]P520-521我们知道,商品爱货币,但是“真爱情的道路决不是平坦的”[3]P126。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第一,它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在这方面,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在古代爱的时代,决不是一向征求妇女同意的。第二,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仅仅为了能彼此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直至拿生命作孤注,而这种事情在古代充其量只是在通奸的场合才会发生。最后,对于性交关系的评价,产生了一种新的道德标准,不仅要问:它是结婚还是私通,而且要问:是不是由于爱情,由于相互的爱而发生的?[4]P90-91爱情是不可以强求的……[5]P440我向您声明:您要是想今天就结婚,这是办不到的。我的女儿会拒绝您的。我个人也会反对。您应该在考虑结婚以前称为一个成熟的人,而且无论对您或者她来说都需要长期考验。[2]P522

总之,爱情的本质教育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爱情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女子和男子处于平等的地位;二是爱情是一种强烈持久的感情,需要经过长期的考验;三是爱情是评价两性关系的道德标准,即只有由于爱情而发生的两性关系才是道德的。

(二)择偶标准的教育

择偶标准是婚恋观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恋爱的过程和结果,更关系到婚后的生活是否幸福。男女双方的恋爱关系应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不应该被爱情以外的金钱、容貌、官位等附加因素所左右。如何确定基本的择偶标准呢?这自然要根据人的思想、政治、文化、性格、情趣、爱好、事业等条件决定。但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对方的思想品德、能力、性格、志趣、抱负应成为择偶的首选因素。培根在《论爱情》一文讲过:“你用金钱买来的爱情,别人也能用金钱把它买去。用物质供奉的爱情,当你停止给予的时候,他就很快消失了。”《蔡元培全集》中记录到:“婚姻之始,必本诸纯粹之爱情,以财产容色为准者,决无以永久之幸福,盖财产之聚散无常,而容色则与年俱衰,以是为准,其爱情可知矣。”

(三)恋爱挫折的教育

爱情是美好的,但通往爱情的道路总是不平坦的。马克思认为:如果你在恋爱但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6]P155大学生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挫折,其中以失恋最为常见,打击也比较大。失恋会使人产生悲观、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甚至出现自杀等极端行为。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对大学生进行恋爱挫折教育,提高他们恋爱的耐挫折能力。针对大学生的失恋问题,进行生命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克服婚恋中容易出现的困难和挫折,做到失恋不失志、失恋不失德,减少悲剧的发生。

(四)性爱知识的教育

当代大学生对性知识的需求,符合时代主流和社会实际,也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大学生性知识来源复杂,而且对性知识的掌握不完整和准确。尤其是对性心理知识、性生理知识、人类发育的知识、避孕的知识、性道德的规范缺乏系统了解,使生理的成熟与性知识匮乏形成强烈的冲突,导致高校频频出现未婚先孕,流产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性知识教育,通过素质选修课、专题讲座、社团宣传、校园广播等途径使学生了解必要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避孕知识,使恋爱中大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另外,高校要提供适合当代大学生需求的性教育健康读物,杜绝低级庸俗的性文化,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性健康引导,培养积极向上的性观念。否则,大学生对性知识的神秘感促使其从网络、色情读物等不同渠道获取性知识,将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五)婚恋道德的教育

婚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婚恋的道德不同于一般人际交往的道德。一般的人际交往着重利益关系的调整,而恋人或者夫妻之间更着重于人格的交往和感情上的协调。婚恋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婚恋中的责任和义务,明白不道德的婚恋是极其危险的,是个人道德败坏的表现之一,也会给他人、双方的家庭造成巨大的伤害。重塑婚恋道德观,形成对恋爱、婚姻、家庭忠诚的良好品格,做到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恋爱道德主要包括:恋爱双方真诚、坦白、互相尊重,不能用隐瞒和欺骗的手段去博取对方的爱情 ;有较强的责任心;恋爱方式上要文明、健康,冷静、理智地对待失恋。婚姻道德主要包括:夫妻双方互相忠实和包容,互相欣赏和尊重,互相体贴和扶助;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建立和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三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有效对策

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培养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的关系,正确处理恋爱中出现的问题,树立责任意识,并帮助大学生对美好婚姻家庭的正确认识,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

(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重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学校应与家长联手共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性教育都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瑞典、荷兰等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都有一套系统完整的性教育内容和体系,并被严格要求按“教学进度”实施。对他们而言,学习性知识就和学习其他学科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他们甚至会在餐桌上和父母讨论这方面的话题。但我国由于长期以来不重视性教育,学校性教育基本是空白点,家长谈性色变,认为性教育不登大雅之堂,致使许多大学生对婚恋认识模糊。

学校需要开展健康的性教育,加强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教育,包括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健康知识等,更好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和性道德水平。另外,还需增强大学生的性的责任感意识、社会感意识,使大学生掌握避孕和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学会调节性冲动等。家长应重视言传身教,注重培养孩子丰富的感情世界、独立自信的心理、自觉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孩子营造和谐、民主、健康的家庭氛围。如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向相关教师请教,不片面地感性地解决问题。

(二)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并重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尤其要注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因为其中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对大学生有直接的教育指导意义,婚恋引发的现象和案例的评述对学生有启迪引导作用,“如何选择恋爱对象”、“失恋了怎么办”、“恋爱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等困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问题都能从中找到答案。同时,可以开设“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女大学生情感发展指导”、“大学生情感教育”等相关的选修课,将知识性、指导性、科学性、趣味性、娱乐性融为一体。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主要任务,正确处理友情与爱情、婚恋与学业、就业与婚姻、婚前性与爱情、婚姻与法律的关系。同时,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网络论坛、心理咨询、微博、热线电话等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婚恋的基本常识,培养健康向上的婚恋观。

调查显示,有近31.8%的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来自打发无聊时光,主要原因是校园文化生活匮乏。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陶冶个人情操,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消除大学生孤独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婚恋观。首先需要加强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加强校园网络、广播、校报、校园电视台等校园主流媒体传播设施体系的建设。其次,将婚恋观教育的内容融入到优美典雅的富有特色的和谐校园环境中,使之如化雨之春风,浸润万物而悄然无声,再次要突出重点抓好学风建设,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转移感情的兴奋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将婚恋观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校园文化教育活动中,也可以借助优秀文学作品和经典影视作品的感染力,陶瓷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人文修养,多渠道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从而确立健康的婚恋观。

(三)普及教育与个别指导并重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现状呈现普及教育偏重,个性指导欠缺的特征。针对这一现状,必须倡导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过程中将普及教育与个性教育并重,将大学生婚恋教育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加强普及教育。即针对所有大学生开展婚恋常识、婚恋道德、婚恋法律意识教育。二是深入开展个性指导。婚恋问题涉及个人情感隐私,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面临的具体问题各有不同应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对学生的特殊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婚恋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要求教育者对不同时代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婚恋观教育才能使其树立与时代特征相一致的积极的、健康的婚恋观。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齐抓共管。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致保尔· 拉法格(1866年8月13日)[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关于崩得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的地位问题的发言[A].列宁全集(第6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校:王晚霞)

C913.1

A

1673-2219(2012)09-0092-03

2012-06-07

廖金香(1982-),女,湖南长沙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猜你喜欢
婚恋观婚恋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及建议
——基于对新乡市大学生的调查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论欧阳子小说中的婚恋观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