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文化产业及对湖南文化强省的推进

2012-04-09 00:25:13曾长秋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湖南文化

曾长秋 谭 覃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论发展文化产业及对湖南文化强省的推进

曾长秋 谭 覃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文化产业是新时代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新兴产业,对文化创新繁荣、提升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湖南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在总结湖湘文化传统和湖南文化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对如何推进文化产业化、推动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新、优化文化产业机构、落实文化人才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

湖湘传统;文化产业;文化强省

一 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的功能

文化产业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兴起的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对文化本身与整个文化行业迈上新的台阶乃至促进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都有巨大作用。在中国,文化产业的概念是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 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来的。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经营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为主要业务,以创造利润与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以文化企业为载体,并按照国家物价部门的规定把文化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所组成的社会生产行业。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界定:文化产业包括影视制作业、出版发行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演艺娱乐业、文化会展业、动漫产业等[1]。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核心文化产品出口国,仅位于美英之后。

文化产业的载体是文化企业,文化企业指在国家法律和有关政策规定的范围内,以生产和经营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为主要业务,以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益和人民的综合素质为崇高使命,以创造利润为目的,以文化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协作关系为纽带,所组成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结构。近年来,很多国家(如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和做强文化企业,有的甚至将其作为本国的国民经济支柱。办好文化产业和做强文化企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在编制第十二个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也把文化产业列入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重点。湖南文化资源丰富,办好文化产业和做强文化企业,对弘扬湖湘文化、建设“两型”社会和促进湖南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具有重大意义。

说到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从它们自身来看,通过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紧密相结合,具有产业和精神内涵的双重特征。文化产业的产业特征,使得文化产业也与其他产业一样,有创造利润与增长经济的功能;文化产业的精神内涵,使得文化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具有充实人们精神生活和提升人民综合素质的功能。因为文化体现在教育、欣赏、审美、娱乐、休闲等方面,文化产业的职能正是通过对各种文化作品和文化服务进行生产和研究,然后作为商品交换,供人们消费。人们在精神消费的过程中,作品内容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在我国,文化产业不可忽视社会效益,它以灌输及渗透的方式弘扬爱国主义、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其他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的建设。其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发展文化产业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如报刊图书、影视剧、动漫作品、戏剧歌舞、杂技魔术以及传媒机构制作的广告……都成为人们的娱乐追求。国外很多成功案例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如10多年前的动画片《忍者神龟》《圣斗士星矢》、《非凡的公主》、《灌篮高手》、《变形金刚系列》,以及全球漫画经典《名侦探柯南》和“奥特曼”,都是深入人心的文化形象和文化符号,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更不可估量。文化产业属于无烟工业,不会破坏环境,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还可以吸纳就业、提供税源。随着人们收入不断增长、物质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满足,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更加强烈,文化产业蕴含的商机也就愈大。

第二,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更充分地保障民众的文化权益。对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进行规模化、批量化生产,对各种文化服务项目进行系统地考察、超前地更新、合理地细分和充分地挖掘,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能够更好地营造文化氛围,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如今,液晶电视、手机、电脑进入家庭,相关的服务项目开发与生产也日益跟进,在更大范围内使群众充分地享受到了文化权益,使精神得到陶冶、素质得到提升,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也变得越来越高。

第三,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更好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文化的关键除了要求人们高度重视和创新文化作品之外,就是使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有差异,通过文化的交流能增进了解。要使文化得到弘扬、创新和发展,单靠文化事业还不够,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美国通过把“大片”输入我国,让我们了解到好莱坞电影的运作,了解到美国人那种前瞻未来、探索创新的精神。近几年,韩剧和韩国的歌星、演员纷纷抢滩中国大陆。他们在输出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也有效地弘扬了该国的文化。我国也不例外,通过向国外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如开办孔子学院、举办中国文化年)展示“中国元素”。河北省还在首都机场举办了“文化国门•河北华章”大型文化展示活动,外国公众对河北的剪纸、芦苇工艺画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我国近年来大量原创图书版权的输出、民俗艺术品的出口,也都发挥了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

第四,发展文化产业可以调整经济结构和推动产业升级。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国际经验表明,越发达的国家,文化消费比重越高,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也越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当前,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日益加剧,在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新兴的产业门类和文化形态将不断涌现,尤其推动了数字传媒业、电子制造业的发展。今天,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力振兴文化产业,对“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具有积极意义,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

第五,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而增强综合国力。优秀的文化产品不仅能够为生产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也会对消费者的精神层面产生积极影响。就国内而言,发展文化产业意味着将涌现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良好的精神食粮可以提高人们的法制道德观念,可以使人民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提高民族凝聚力,这无疑在无形中增强了我们的综合国力。就国际而言,创作更多更好地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并通过市场化运作,使其符合国际审美需求和欣赏习惯,能够使中国文化产品顺利、持续地进入国际主流市场,让境外受众在消费过程中客观公正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 湖南发展文化产业的优越条件

湖南是文化资源大省,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强省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巨大的消费市场

湖南自古号称鱼米之乡,目前人口6800万,GDP总量12930万亿元,人均国民收入在中部地区排在前列,拥有巨大的文化产品消费潜力,无疑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内部生存空间。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37.89亿元,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46.22亿元,2008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83亿元,占GDP比重的5.1%。2009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跨越千亿元大关,文化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第八[2],正式进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军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湖南将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力争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2000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8%,使文化产业成为湖南科学跨越、“弯道超车”的重要引擎。

(二)现实的产业基础

湖南按区域特点,确立了“一区(长沙)三带(京广线、潇湘流域、大湘西)、四轮驱动(广电、出版、报业、娱乐)、两翼齐飞(旅游、会展)”的文化产业战略布局,构成了全省文化产业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产业集群化又遍地开花的空间格局。广电、出版、报业、动漫、演出、娱乐等已形成优势,数字媒体、电视购物、手机报、网络等新兴业态悄然崛起,创造了红网、湖南在线、华声在线、星辰在线、女性在线、金鹰网等有影响的品牌。浏阳烟花蜚声海内外,陶瓷、湘绣、竹艺、菊花石等传统工艺品牌各放异彩。在“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迄今发布的133个国内著名文化产业品牌中,湖南省创造的文化产业品牌达 29个,占总数的21%[3]。仅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一个节目,每年直接为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增加收入上亿元。长沙歌厅每年接待观众200万人次以上,营业收入逾亿元。

(三)丰富的人文资源

湖南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数千年的文明演进中,可谓名人辈出:不仅有东汉造纸术发明者蔡伦、唐代书画家欧阳询和怀素、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等本土文化精英,而且屈原、贾谊、柳宗元、杜甫、朱熹、王阳明也在湖南刀耕笔种。近代以来更是群星灿烂,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唐才常、黄兴、蔡锷、宋教仁、陈天华、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蔡和森、邓中夏、彭德怀、贺龙、罗荣桓、胡耀邦、沈从文、齐白石、田汉、欧阳予倩、丁玲、周扬、周立波、周光召……皆名垂青史。湖南有积淀丰厚、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古迹,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多处,如韶山、南岳、岳麓书院、凤凰古城、炎帝陵、舜帝庙、桃花源、岳阳楼、里耶竹简……湖南境内有苗、瑶、土家、侗等许多少数民族,各个民族在居住、服饰、婚姻、饮食、喜庆、禁忌、宗教信仰等方面风情各异,有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四)优美的生态环境

湖南自然风光辽阔瑰丽,激起了无数文人骚客为之咏唱,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黄龙洞被誉为“大自然的迷宫”,张家界和崀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如果说永州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书”,武陵源则是“一幅立体的山水画”;还有衡山、莽山、梅山龙宫、矮寨、猛洞河等奇山异水,令人神往!在当今,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试验区,长沙市连续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常德市连续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和“人类宜居城市”,洞庭湖的生态保护初见成效,大湘西仍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我们有能力把湘江变成中国的莱茵河,把湖南建成中国的普鲁士。

(五)有力的政策保障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成为发展湖南文化产业的政策保障。这些政策是:2001年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发[2001]12号文件的形式,发出《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02年3月,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以湘发[2002]4号文件的形式,发出《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2006年11月,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我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政策保障。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以湘发[2007]17号文件的形式,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2月,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2010—2015年)》。

三 湖南发展文化产业的主攻方向

湖南发展文化产业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关键是要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好主攻方向。从目前的省情出发,应重点开发好四大文化支柱产业。

第一,新闻出版业。湖南之所以把新闻出版业作为主要文化产业来开发,基于两点原因:一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高涨,图书出版发行将逐步形成一个开放统一的而且具有丰厚回报的大市场;二是湖南的新闻出版业有很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更有长足的进展,形成了一个包括湖南人民出版社、科技出版社、教育出版社、少儿出版社、美术出版社、文艺出版社、科教语言音像出版社和岳麓书社在内以及省新华书店、省外文书店、各新华印刷厂组成的出版发行体系,享有“海内书林,湘版出众”的美誉。以湖南日报、长沙晚报为龙头的报业,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当前湖南新闻出版业的问题在于点多面大、规模小、粗放经营、科技含量低、产业化步伐落后于发达省份,无法适应出版发行业以集团对集团、以规模对规模的新一轮竞争。置身于机遇与挑战、发展与竞争并存的社会环境里,湖南新闻出版业要加快发展,必须依照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资产重组,走联合之路,提高组织化、集约化程度;必须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出版业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继续在发展纸介质出版物的同时,积极发展磁、光、电等媒体的出版物,并实现图书报刊出版编辑自动化、图书发行信息网络化。

第二,旅游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真正内涵,湖南是旅游资源大省,发展旅游文化有雄厚基础。湖南旅游产业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树立精品意识,有国际水平的规划、管理、服务,并突出重点,配套开发,推出一批在全国及全球叫得响的旅游王牌。今后,湖南应重点开发四个旅游品牌。一是以张家界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张家界具有世界少见的地质地貌,其旅游品牌定位可围绕“回归大自然”这一主题,重点开发五个旅游项目:奇山异水游、地质遗迹游、河谷漂流游、溶洞探幽游、湘西少数民族风情游。二是以南岳衡山为代表的宗教景观。南岳衡山有“五岳独秀”的美誉,山上遍布寺、庙、庵、观,其中以南岳大庙和祝融峰最为壮观,是著名的佛教、道教圣地,相传黄帝、唐尧、虞舜、夏禹都到过南岳巡狩祭祀,开发这一品牌可围绕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为内容。三是以长沙岳麓书院、马王堆为代表的人文景观。省会长沙人文景点星罗棋布,再现了楚汉历史和湖湘文化,其中马王堆汉墓、走马楼竹简、岳麓书院、麓山古寺、贾谊故宅、天心阁是长沙历史的见证,这一旅游品牌可开发楚汉古城或湖湘文化探源游、汉代出土文物参观游等项目。四是以韶山、花明楼、乌石寨、文家市为代表的红色景观。湖南的领袖或名人故居众多,在全国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开发这些红色旅游景点,可以定位为瞻仰领袖故居,追寻名人足迹,缅怀先辈功绩。

第三,科技教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不仅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湖南的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国防科技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中南大学湘雅校区的生命科学、中南大学岳麓校区的有色金属和材料科学、湖南大学的建筑设计和汽车设计,均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长沙麓谷高新技术开发区、星沙经济开发区、湘潭九华开发区、株洲国家工业园、浏阳医药工业园等,已经奠定了雄厚的产业基础。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湖南科技教育的主攻方向是:重点建设岳麓山大学科技园,高校的数万名科研人才可以在此施展才干;要继续在资金、环境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力争多建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效益的高科技企业,向商品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承担起科技成果向社会转移的责任,使开发区或工业园成为湖南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休闲娱乐业。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餐饮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休闲产业一般涉及到公园、博物馆、体育场、歌厅、影剧院、旅行社、交通、导游、纪念品、宾馆、餐饮、足浴、按摩、健身房、社区服务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湖南发展休闲产业,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让休闲产业步入正规渠道。近些年来,一些休闲娱乐业的老板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惜通过各种不正当的关系谋取私利,败坏了社会风气。其次,必须创新主体内容,让休闲娱乐业成为人们身心娱乐的一个崭新亮点。要根据时代的需求而对自己所拥有的内容进行实质性的创新,使得休闲娱乐业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

四 发展湖南文化产业的政策与措施

虽然文化产业将成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但从湖南文化产业的现状看,要把湖南建成文化产业大省,还要继续采取积极对策。

(一)继续解放思想,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化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通过一系列的改制向产业化进军。文化作为提高人民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最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支柱,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真正做到解放思想,打破一切对文化发展起束缚作用的条条框框,使文化作品在产业运作的基础上从单一和重复的模式向丰富多彩转变,面向市场和广大人民群众。

(二)不断创新文化内容,使文化产业得到实质性发展

文化是文化产业的唯一主体,文化产业要发展,文化建设与创新是关键。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一种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所蕴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作为新时代的湖南人,要发展自己本土的文化产业,必须充分地挖掘湖湘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对其合理成分进行加工和创新。湖南的文化产业产生较早,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骄人成绩。与有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湖南仍然有很多差距。我们必须以全面、公正和合理的眼光来衡量自己,运用自身的实践去学习和研究一切对湖南有益的文化成果,使其在本质内容和特征上不断地进行改变,从而让湖南的文化产业真正意义上走出全国、走向世界。

(三)继续完善政策,推进文化产业创新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突破原有政策模式,以新的政策规范将产业的文化内涵和最重要的发展原则、组织构架、运作机制、管理模式等固定下来,使产业的发展更多地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二是指以制度化的方式,为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上升空间。当前步入的知识经济与互联网时代,使得经济全球化,从而对文化产业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合理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是湖南文化产业在新形势下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四)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开发新兴文化产业

第一,加快发展现代新兴文化产业,提高其比重,为文化产品注入新的现代元素和科技含量。着力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湖南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第二,营建大型文化集团,提高湖南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只有大的文化企业集团才能够以雄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而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够有实力参与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第三,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产业带动湖南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四,理顺文化产业内的各个链条、环节、要素之间以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营建起其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应使文化产业内部的创作、出版、展演、传播、教育、销售及消费等环节上下连接,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而营建起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文化产业不断走向繁荣;还应协调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衔接,相互协调,从而实现良性互动而滚动发展。

(五)贯彻落实文化人才政策,为文化产业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优越环境

第一,实实在在地培养文化经营和管理人才,为文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本保证。要以文化产业作为积聚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避免优秀文化人才被资金占优势的地方抢走。要依托高校和学术界的强势力量和资源优势,把对文化管理和文化产业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纳入“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形成从本科到博士生的现代型文化人才后备资源高地。第二,对文化产业的经营者特别是文化企业家,要承认并高度重视他们是产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赋予其独立的产业决策权和应有的社会地位。要在体制改革的同时,通过机制创新为文化产业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优越环境。这里的机制创新包括:建立符合市场导向的文化产业人才成长和选拔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企业家价值评价机制,建立积极有效的文化经营、管理和经济利益分配机制。文化产业经营和管理者可凭借其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占有权,并以制度化的形式承认企业家对文化劳动的价值和褒扬企业家对社会的贡献。

[1]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 2006-09-13.

[2]肖欣.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跨越千亿 综合实力跃居第八[N].三湘都市报,2010-01-19.

[3]龙军,唐湘岳.湖南文化产业:逆境中突围[N].光明日报, 2009-03-24.

(责任编校:周欣)

D64

A

1673-2219(2012)09-0072-04

2012―07―10

湖南省软科学课题“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文化产业及其发展战略”(项目编号S2009Z2063)。

曾长秋(1950-),男,湖南浏阳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谭覃(1982-),男,湖南株洲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湖南文化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2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 01: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