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德·阿施尔·德彪西,1862年出生于巴黎近郊的圣日耳曼昂莱,幼年跟随肖邦的学生曼特·德·弗罗维拉夫人学习钢琴,在曼特·德·弗罗维拉夫人的帮助下通过了巴黎音乐学院的考试。他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印象主义音乐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其风格的形成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和启发,其一是法国印象主义绘画,其二是象征主义诗歌。印象主义音乐所要表现的不是轮廓清晰的艺术形象,而是朦胧的气氛色彩和感觉,印象主义音乐不是用组织严密、条理清晰的语言来表达情感,而是用松散、恍惚的音乐氛围来暗示。德彪西的音乐内涵基本就是印象画派和象征主义的,但他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超常的智慧,引发了当时音乐创作在创新观念上的变化,形成了印象主义音乐思潮,对欧洲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德彪西的音乐
德彪西的作品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1883-1890)—该时期主要作品包括《浪子》(1884)、《选中的贵族小姐》(1888)、《两首阿拉伯风格曲》(1888)、歌曲《曼驼林》(1883)、为双钢琴而作的《小组曲》(1889)等,印象主义风格尚未成熟,带有后期浪漫主义风格的印记。其中,作品《浪子》的配乐既不随意伤感也不绝对动情,而是拥有一份沉着与镇静。独立的五度与四度音,是德彪西风格开始确立的预示。歌曲《曼驼林》是这个时期深受喜爱的作品,在作曲中德彪西抗争着作曲规则,使用平行五度和平行八度,并且大胆运用转调。
德彪西这一时期的音乐是纤巧、妩媚而偶带伤感情调的。
中期(1890—1910)这一时期,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达到了巅峰,主要作品有《贝加莫组曲》(1890-1905)、歌剧《佩莉亚斯与梅丽桑德》(1892-1902)、钢琴作品《版画集》(1903)等,都是成熟的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作。
这一时期初期的作品之一歌剧《佩莉亚斯与梅丽桑德》是根据比利时象征主义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剧作改写的,是一个爱情悲剧:王子高洛在森林打猎,碰到坐在泉边哭泣的姑娘梅丽桑德,他把她带回家并结婚。后来发现弟弟佩莉亚斯与她相爱,一气之下杀死弟弟,梅丽桑德也在恐慌中产下女儿后离世。德彪西在这部歌剧中显现出了他完全不用于传统歌剧的风格,音乐语言和风格完全发生了变化,音乐没有强烈的感情流露,没有热情迸发,更多的是委婉含蓄的诉说,感情是压抑的、平静的、委婉的,歌剧的音乐显得松弛,充满着迷离、模糊、松弛的情怀。
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全名是《牧神午后前奏曲》,是非常个性化的经典之作。它摆脱了陈规旧套,在感情和和声色彩上与众不同,至今令我们震撼不已,是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迹。管弦乐曲《夜曲》和《大海》是人们颇受喜爱的两首作品,《夜曲》由三幅独立的画面组成:“云雾”、“节日”、“海妖”。作曲家对这部作品有详尽的解释。德彪西对《夜曲》曲名的理解:它指的是一种总的,更具体的说,是装饰意义上的东西,而不应该去想夜曲这种普通意义上的音乐形式。
钢琴作品有组曲《为钢琴而作》包括《前奏曲》《萨拉班德舞曲》《托卡塔》三首,这些标题没有乐曲的内涵。1903年,钢琴组曲《版画集》诞生,该组曲包含《塔》《格林纳达的夜晚》和《雨中花园》等乐曲,在1904年在民族音乐协会上由维纳斯演奏,获得了人们的喜爱。这部作品与莫里斯·拉威尔的《哈巴涅拉》又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主要是当时看来新颖的和声效果,踏板的独特处理等等。《意象集》第一集创作于1905年。包括《水中倒影》《向拉莫致敬》和《運动》。在这集中他创作了第一首纪念曲《向拉莫致敬》,这首乐曲使有天主教品味的钢琴家的信仰国际化。《水中倒影》和《运动》是德彪西的得意之作。《意象集》第二集创作于1907年。包括《叶林钟声》《月落古刹》和《金鱼》。称为自由体的变奏曲。体现了德彪西对各种细微差别的和声配置的执着探求。第二集内容更加凝练、简洁。
这一时期是德彪西作品数目较多的时期,充分体现了他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后期(1910-1918)—代表作品有芭蕾音乐《游戏》(1912)、《卡玛》(1912)、《十二首练习曲——纪念肖邦》(1915)等,带有新古典音乐的倾向。
其中《游戏》《卡玛》是德彪西1912年创作的巴黎舞剧。《游戏》是多调音乐的开山祖。作品的细腻优雅与和声的尖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二首练习曲》分为上下两集,第一集开始是五个手指的联系,然后是三度音程练习,四度、六度和八度音程联系,最后是八个手指的练习。德彪西意识到他已改变了钢琴风格,他期望这个练习曲能够占据特殊的地位,在音乐上包括了德彪西特有的和声、节奏以及钢琴运用的手法。
这一时期的作品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音乐语言的继续复杂化,突破了传统和声的约束,出现了多调式的因素,另一种是回到了传统法兰西古典器乐曲的传统道路,预示了20世纪音乐发展的方向。
二、德彪西的音乐创作手法
和声是德彪西创作的纲,以和弦为始终。利用音的各种新的组合方式,经常使用不协和和弦,经常使用平行五度、平行八度、他在作品中大胆使用各种奇怪的音列,在音阶中大胆的革新,运用了他所偏爱的全音音阶,构筑起他与众不同的“梦幻世界”。
调式上乐曲结构比较松散自由,段落界限模糊,音乐中缺少矛盾冲突的动力,乐曲呈现出一个个画面并置状态,保留了某些再现三段体的特征。在调性上,摆脱了传统的大小调体系,常用古老教堂调式,东方的五声调式,全音音阶。旋律则给人以见见失去音乐主导地位的感觉,它很少以悠长的如歌的样式出现,而常常是间短、片段、零碎的主题动机,多用暗示来体现主题。节奏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不使用规律性的节拍节奏,在乐曲进行中常常打破小节线与节拍规律。音乐织体丰富,音响效果清晰,在乐队中重视打击乐器,在钢琴和乐队作品中体现了多层次不同音区和音色的对比。
三、德彪西音乐创作风格
德彪西创作总的风格:擅长用简短的音乐主题、色彩斑斓的和声、丰富多变的和声织体、细腻透明的配器,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生活风俗和神话意境的标题小品,突出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音乐往往具有朦胧、飘逸、空幻、幽静的气氛。德彪西从视觉艺术中获取题材作曲,在他的音乐里反映它们,但不作为具体的物象,而是反映富有特色的作品中朦胧、同时又流动的特质。
德彪西的音乐从严格意义上说既不是标题音乐也不是描述性的音乐,更像是一种由诗与画转成的音乐形式。德彪西的音乐冲破了传统音乐的层层束缚,他追求音乐的音响和音色,音乐自由而不拘泥的形式,清新,纤细,且有如梦如影的朦胧情调。
审视德彪西的作品,我们会形成一个这样的观点:德彪西不仅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印象派作曲家,而且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优秀作品吸引了许多作曲家踏着他的创新足迹进行新的音乐创作,他的印象主义音乐影响是深远的。
(作者简介:胡原原,临沂大学音乐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