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文化对道德教育的影响与启示

2012-04-08 19:01陆先鹏
关键词:道德行为专业技能道德教育

陆先鹏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系,广东 罗定 527200)

高校课程文化对道德教育的影响与启示

陆先鹏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系,广东 罗定 527200)

在定义课程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指出高校课程文化的特点,据此分析了课程文化对道德教育的影响,并探索了其带来的几点启示:重新审视德育课程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科课程的理论价值;挖掘活动课程的德育价值;利用隐性课程传播正确的道德信念等。

课程文化;道德教育;影响;启示

一 课程文化的概念

1.文化的定义。

文化一词不仅在中文里面难以定义,在英文里面,也是难以定义的几个词之一。郑金洲就搜集了300余种文化定义。[1]文化一般被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文化是社会在其物质和精神发展过程中所得的成果的总和。

2.课程的定义。

课程一词同样难以定义。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这里的“课程”是指功课及其进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到了近代,赫尔巴特学派提出“五段教学法”,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现今,课程一般被理解为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从教学的角度观察,学科总和可理解为教学内容的总和。

3.课程文化的定义。

学校是文化传播与创新的主要场所,课程是文化的载体。课程本身也构成了一种文化,从属于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有关课程文化的定义也比较多。有学者认为,课程文化是“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2]还有学者认为“课程文化,就其本质上讲是一种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不只表现为课程意识、课程思想、课程价值等内隐的意识形态,而且表现为人类在漫长的进程中所创造的课程制度、课程政策等外显的制度化形态,这样才能构成课程文化的整体内容和结构。”[3]

课程文化被视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4]而且越来越多的学校将课程文化视为学校特色的重要因素。[5]因此,对课程文化的研究已越来越显得重视。根据文化与课程的概念,可将课程文化定义为:有关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其进程与安排的学校文化。

二 高校课程文化的特征

1.实用性。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角度分析,高校课程文化体现了强烈的实用性。由于高校学生在校时间不长,学生对专业技能提升的要求明显,因此,学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以各种实操性技能为主,实现课程与专业技能要求间的衔接。让学生在学校课程的学习中,掌握各种专业技能,以尽快帮助毕业学生走向社会,融入专业生涯。

2.平级性。

从各学科的关系出发,可发现高校课程文化具有明显的学科平级性。这里所述的平级,不是针对学科的一级、二级等一般分级标准而言,而是针对学科间的特点与关系:其关系平等,无等级之分,也无主次之别。高校课程主要为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内容,学科本身也具有极强的应用性,无从属关系。这些反映在课程文化上,就表现为各学科间的平级与平等。

3.活动性。

从课程的安排上看,实现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各种专业技能训练,体现了活动课程的特点。首先,打破了学科的界限。高校课程以专业技能训练为宗旨,根据不同专业技能的需要进行内容的编排,而不完全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编排。其次,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活动而非知识的学习。高校课程主要以活动课程为主,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提高,纯理论的内容相对较少,知识的学习蕴含在活动课程之中。

4.综合性。

从课程的进程角度观察,高校课程文化体现了综合的特点。如前所述,高校课程中各学科内容大多是根据专业技能的各项要求进行分解后形成的。学科间的关系是平级的。但从课程的进程上看,却存在着综合的特点。后续课程并不能孤立存在,它会把前存课程所含专业技能联系起来,形成课程网络。这类课程综合汇总,全面培养学生专业所需的全部技能。

三 高校课程文化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当前,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同时,带来了道德上的阵痛,加强道德教育已成为整个社会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6]。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受到了来自学校各个方面的影响。课程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对道德教育亦带来显著影响,主要可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从课程文化的实用性来看,道德认知属于易于被教育者忽视的部分。当然,这种忽视不是学校未开设有关德育的相关课程,也不是德育课程相关教师有意而为。而是整个课程文化中排斥道德理论的相关内容。其他学科教师常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意无意显露出对理论知识的排斥,这种过分实用的思想易于被学生所接纳,使学生排斥对道德理论的学习,降低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是非判断出现问题。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从课程文化的平级性与活动性分析,道德情感受到了积极方面的影响。首先,由于课程间的平等与平级,德育课程的教学不会受到歧视性对待,为学生所忽视;其次,课程的平级关系让学生更容易获得一种朴素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公正的道德情感;再次,由于课程文化的活动性,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够存在更多的操作或活动,在此过程中,遵循规范和秩序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能进一步增进学生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指个体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从课程文化的活动性与综合性分析,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能够受益于课程文化。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必须克服困难和障碍,才能完成活动任务。在综合性的课程里面,专业技能的整合需要与意志结合起来,如果缺乏坚强的意志则不可能获得全部的专业技能。学生在一次次完成活动任务,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培养了顽强的毅力和坚持的精神,实现了道德意志的磨砺。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认识的外在具体体现,也是品德作评价依据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包括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两大类。课程文化对道德行为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入的。高校课程文化的特性决定了对行动的推崇和褒扬,学生在课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各种积极行为,这类行为亦可能含有道德行为的成分。因此,学生能够在课程中践行对他人和社会有意义的道德行为。但是,需要注意到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某些行为可能不具有积极的道德价值,有时候甚至属于一种不道德行为。

四 启示

从整体上来看,高校课程文化对道德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比较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课程文化也存在着对道德教育的某些消极因素。高校德育在相对主义、欲望主义与工具理性主义的合力作用下背离了大学精神和教化本性,持守价值中立、娱乐化和工具化的立场,导致了自身的异化。其结果是,以促进高校学生德性成长为目标的德育却导致了学生人性的迷失和堕落。[7]因此,教育者需要消除这类因素的影响。从高校课程文化的概念与特性出发,以下方面是值得关注的。

1.重新审视德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德育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里面占有重要地位。从课程文化的角度上看,课程编制者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并不排斥理论内容较多的德育课程,相反,其在高校课程体系里面的比重仍在上升。由于高校课程文化的实用性较强,学生也习惯于并易于接受与现实生活或未来专业需要紧密联系的这类课程。因此,高校德育课程也应当注重课程的实用性,把道德知识与实际生活和未来职业道德需要紧密结合,审视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因应社会转型展开思考,把理解人尊重人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放在第一位。[8]

2.重视学科课程的理论价值。

高校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强调训练而忽视理论学习的情形,表现在道德教育上则是学生对道德概念模糊不清,道德思维能力发展不够。因此,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理论的教学,让学生明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之外,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理论本身的价值与魅力。并通过举一反三等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穿透理论的学习,思考理论之外的人生、价值和世界观等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3.挖掘活动课程的德育价值。

高校课程显著的活动性综合性这一特点,凸显了高校主要的课程类型仍以活动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活动展开,学生能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高校道德教育宜充分挖掘活动课程的价值,利用活动中的情感因素,适以时机加强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充分挖掘出道德意志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不畏困难,敢于奉献的道德意志;在活动课程中,还需要警惕学生不道德行为,防止不道德行为的扩散与恶化,而对于学生的道德行为则要给予肯定和支持。

4.利用隐性课程传播正确的道德信念。

信念是个体对某一判断持肯定态度,并坚持这一态度。信念反映人们对判断确信无疑的心理。道德信念涉及到个体对道德判断的态度。高校可充分发挥校园各种隐性课程,尤其是课程文化中的因素,积极传播正确的道德信念。当前,高校学生道德问题的根源在于存在着很多不道德的信念或者错误的道德信念。为此,高校可充分利用课程文化中的潜在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 2002(4).

[3]黄忠敬.课程文化释义.一种分析框架[J]. 学术探讨, 2002(1).

[4]陈树生,李建军. 课程文化: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J]. 教育发展研究, 2010(2).

[5]吴志勇,孙传贵,赵娟. 课程文化:学校特色的内核——以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为例[J]. 现代教育科学, 2010(12).

[6]鲁洁,王逢贤. 德育新论[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7]张夫伟.论现代大学德育的异化[J]. 江苏高教, 2010(1).

[8]鲁洁. 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 教育研究, 2000(7).

ClassNo.:G641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ImpactandEnlightenmentofCultureofCurriculumon
Moral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Lu Xianpeng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of curriculu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of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impact of culture of curriculum for moral education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discussion , we have got some enlightenments: 1. The modes of instruction curriculum on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reviewed ; 2.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value of discipline curriculum; 3.The value of moral education in activity curriculum should be excavated ; 4. Spreading the moral belief through some hidden curriculums.

culture of curriculum; moral education; influence;enlightenment

陆先鹏,硕士,讲师,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1672-6758(2012)07-0050-2

G641

A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专业技能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远和近
药学专科学生专业技能考核评价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