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美,田良苏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系,广东 广州 510507)
个性化教育本质辨析
吴三美,田良苏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系,广东 广州 510507)
从本质上来说,个性化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受教育者笼统的、抽象的个性,而是要塑造受教育者的优良品格,在实际中处理好个性化教育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实施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教育投入,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同时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兼顾自考、民办教育等多种教育体系、教育市场。
个性;个性化;品格;个性化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并将“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作为战略目标,要求“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要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实际上,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个性化教育的理念早已有之,也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有实践这一教育理念的经验。但是,目前如何确切、合理地理解个性化教育,以与我们当前的教育实际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相结合,这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有研究者探讨个性化教育,且一直延续到今天。整体来说,他们对个性化教育的主要观点如下。
1.个性化教育的定义。
个性化教育,又称之为个性教育,是与划一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国内研究者一般将个性化教育定义为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个性素质的教育,它主要体现为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和人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发掘,主张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提倡教育的特色化;同时它也是一种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是培养、强化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素质与预防、改造受教育者不良个性素质相统一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的现实个性素质向理想个性素质的转化过程,是个性化与社会化、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体。[1]
2.个性化教育的特征。
个性化教育的主要特征有:针对性,即个性化教育需要提供适合受教育者自身特点的教育;民主性,即个性化教育需要保障受教育者得到充分、和谐和自由发展;主体性,即个性化教育要确立受教育者主体地位,注重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及主体价值感;多样性,即个性化教育包含着多种的教育方法、教育制度、组织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评价等;全面性,个性化教育要能够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而非均衡发展;社会性,即个性化教育所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2]
3.个性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从宏观上说,个性化教育的实施策略主要分为外部策略和内部策略:所谓的外部策略主要指的是为个性化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而内部策略主要有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机制、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等,也有研究者指出开展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实践可以很好地推进个性化教育。[3]
整体来说,目前国内研究者对个性化教育的概念、意义和蓝图进行了丰富的描绘,但是具体如何理解“个性”“个性化”,却明显地探讨不足,这使得在探讨个性化教育时出现概念混乱,其所指各有差别。相应地,造成个性化教育的目标设置和实施策略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脱节。
1.“个性”一词的来源及其理解。
在中文中,“个性”作为一个独立的词出现是近现代以来的事情,《现代汉语词典》《辞源》《辞海》都没有说明个性一词的来源。在近现代之前,“个”和“性”一起出现时,“个”主要是做量词使用,而“性”往往独立成词,其主要含义有性质、本性、本质、生命、性情等含义,[4]如《朱子语类·卷五·性理二》中,朱子为了说明“性”与“善”谁先谁后时这样说:“在天地言,则善在先,性在后,是发出来方生人物。发出来是善,生人物便成个性。在人言,则性在先,善在后”,或者与“子”等词相结合,如《西游记·第十四回》:“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
在现代汉语中,个性一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一个哲学术语,与“共性”一起组成辩证法上的一对范畴,指的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性质”[5],从这个意义上讲,个性是一直、也将永远都会存在;其二,指的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特性,在心理学中,特指人格中的稳定的心理品质。[6]
此外,个性一词常常被用来翻译英文中的“individuality”“personality”“self”。在心理学术语中,究竟是该将“individuality”还是“personality”翻译成个性,存在争议,有研究者指出,将“individuality”译成“个性”、“personality”译成“性格”会比较恰当。[7]正如王秉翰、张锋等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这不仅仅是几个单词的翻译问题,也不是一个已经有了公认的答案的问题,这其中包含了不同学科对个性的理解,[8] [9]这种现象同样体现在对个性化教育的探讨中。①
2.人格(personality)及其理解。
在人格心理学中,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的能力、态度、价值观、愿望、情感和习惯以独特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10]人格一词源自日文,原是对personality的翻译,personality一词源自拉丁文的persona,其本意是面具,代指戏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11]在历史上,哲学、宗教、法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领域都对人格一词做出了不同的诠释和演绎。在心理学历史上,不同的心理学流派都对人格做出自己的定义,但目前为止,对人格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地,对人格的研究和探讨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1)气质(temperament)。
人格心理学中的气质指的是人格中的先天部分,它决定着个体的反应敏感度、活动水平、心境、可塑性和适应性。
(2)品格(性格,个性特征,character)。
所谓品格,指的是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如我们常常说一个人性格开朗,指的是其性格中乐观、易于与人相处等特点。与气质不同,性格是后天的,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学习、培养形成。通常,每种文化环境都有其偏好,因而对品格的要求也不一致,如辜鸿铭先生对传统中国人的描述:“事实上,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deep,broad and simple)。”[12]
(3)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和人格类型(personality type)。
所谓的人格特质,主要指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和持久的品质。在人格心理学中,不同的特质理论心理学家对人格特质做出了不同的分类,最常见的有人格的五因素模型,该理论将卡特尔16种人格特质进一步凝练为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开放性这五个不同的维度,每个人都会在每一维度上找到与自己相适合的特质。[10]
相对来说,另外一些心理学则尝试将人格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的人格都有其相似的人格特质。如最早的人类类型说有希波克拉底所提出的体液说,该学说将人格分为血液、粘液、胆汁质、多血质四种类型。
(4)自我概念(self-concept)。
自我概念,可以理解为一种动态的认知结构,它涵盖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所有想法和感觉,这种结构在人们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形成的,同时又会随着的新的认识和体验而不断变化。稳定的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个人的主观世界的形成,影响个人对自身和外在世界的认识和看法。例如消极的自我概念(低自尊)容易造成适应问题,如自我妨碍障碍(self-handicapping)。[10]
自我概念的形成还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如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人倾向于互相依赖的解释,在成功或失败的情境中易于进行自我批评;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下的成员倾向于对自我有独立的解释,在成功或失败的情境中易于自我增强,从而伴随着自尊的提升。[13]
个性化本来指的是在文艺创作中塑造具有鲜明生动的人物特性的方法,以及对这种特性进行描绘所达到的鲜明、生动的程度,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概括化,二者都是人物典型化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方面。[6]
在消费心理中,个性化常与大众化相对,常用来指个性化需求或个性化服务,这种需求是基于个体在兴趣和需要等方面的差异,其满足有赖于商家提供的独特的、有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这种个性化的需求的满足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种是通过市场细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另外一种是通过定制(customized)、DIY等方式来实现。
综合上面对几组相近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品格——个性化教育目标的实质。
作为一般意义个性化教育目标的个性,并不是辩证法所说的个性,因为这种个性一直都存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格,因为人人都有人格;也不是人格中的气质,因为气质是天生的,也无所谓好坏,他们都无需通过专门的教育来获得。
实际上,个性化教育的本意是要培养具有特定社会文化所需要的积极个性特征,具体来说,当前我们的教育政策(如“纲要”)所倡导积极个性特征有:创新性、就业创业性、适用性、复合性等。这些要求与我们处于经济、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社会文化相适应。可见,个性化教育的目标——个性,可以用“品格”这个词来准确的表述。
从这个角度来看,与个性化教育相关的还有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素质教育。
在国内,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主要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探讨的焦点集中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教育上。“纲要”指出,当前素质教育推进遇到了阻碍,推进困难。根据199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下,为切实提高国民素质,从而开展的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种教育。[14]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可分为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社会素质三个不同的层次。可见,从教育的目标来说,素质教育的素质和上文所说的积极品格是同义语,二者都是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对国家教育目标的不同表述。
(2)创新教育。
虽然创造性是我们所推崇的一种积极的品格,但学校教育对创造性的培养所起的作用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反对者认为,具有创造性的天才在儿童早期就已经出现了,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学校的标准化考核会扼杀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的研究者相信从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课程结构、人际关系、教育评价及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个性。[15]可见,在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来看,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需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提供特别的教育投入,同时都是对划一教育的否定。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其基本内容是“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并要求将之“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16]因此,在开展个性化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促进受教育者养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
从目前的研究和实践来看,多数研究者所倡导和实践的个性化教育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在本质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何化解分歧克服障碍,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值得每个教育者深思。
2.个人化——个性化教育的实质探讨。
如果将个性化教育理解为一种个人化的需求和服务,则个性化可以用“个人化”这个词来准确表述。从这个意义上来探讨个性化教育,所涉及的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教育市场的开放等。在“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要“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等。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所推进的民办教育、自学考试等也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实践。目前,完全意义上的个人化教育也在一些学校开始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刘献君等在考虑学校学科专业特色和师资实际的情况下,在了解受教育者的能力、兴趣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个人化的培养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培养。[17]显然,这种个人化的教育需要更大的投入,各学校各地区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开展这种个性化的教育。
注释
① 在笔者看来,这其中所蕴含的不仅是个性化教育研究者对个性和性格理解上的差异,还有对“个性”和“个性化教育”自身的期待——这体现在他们对个性化教育的意义阐述中,如沈超和袁兴国认为个性化教育是实现人才强国的途径,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最终目标(《人才强国战略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基于高等教育个性化教育改革思路的视角》,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8期)。
[1]刘文霞.完整地理解个性教育[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2): 1-8.
[2]刘彦文,袁桂林.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浅析[J].教育评论, 2000(4): 16-18.
[3]孟祥林.个性化教育的本质及我国的策略选择[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1 ): 92-97.
[4]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1(第1版): 2082.
[5]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1(第1版): 3517.
[6]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1(第1版): 886.
[7]王秉翰. 从术语的混同和混淆中走出来——兼议“人格”和“个性”的分与合[J]. 探讨与争鸣, 2006年第8卷(3): 38-41.
[8]张锋. 再论英文术语“性格”、“人格”与“个性”的汉语翻译问题[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1): 91-95.
[9]王秉翰. 个性与人格辨析[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9: 86-92.
[10]库恩.郑刚,等,译. 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心理学导论[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 581-587.
[11]黄希庭. 人格心理学[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9: 5.
[12]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卷)·中国人的精神[M]. 黄兴涛,等,译.海南出版社, 1996(第1版): 6-7.
[13]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 心理学与生活[M]. 王垒, 王甦,等,译.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11: 409.
[14]马宇. 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J]. 教学与管理, 2011-10-20: 3-4.
[15]王映学, 寇冬泉, 张大均. 创造力的心理学研究进展与研究取向[J]. 心理科学, 2007, 30(2) : 489- 491.
[1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17]刘献君. 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 2011(3): 1-9.
ClassNo.:G40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OntheEssenceofIndividualizedEducation
Wu Sanmei Tian Liangsu
In essence, the aim of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is not to cultivate the educatee's general, abstract individuality, but to shape the educatee's excellent character. In practice, it is need to deal well with these relationships among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it is need to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 the educatee’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ducational investment, to make reasonable education plan and implement plan, to deepen reform education system and to overall considerate various education systems and markets such as self-study education and private education.
Individuality; Individualization; character;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吴三美,硕士,助教,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田良苏,硕士,助教,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基于个性化教育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科学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ZY040
1672-6758(2012)07-0001-3
G4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