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园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学生精神陶冶:失落与回归
李 园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当下学校教育强调知识的严密、完整、系统化,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精神成长。陶冶是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主要手段。发挥陶冶的教育作用,须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聚焦学生精神的成长;注重真、善、美环境的创造;重视学生内心实际体验。
学校教育;陶冶;精神;成长
目前的学校教育大多只顾追求表面的知识、技术,而忽视对学生精神成长的教育,理性的发展,其实学生精神的成长与丰富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而陶冶作为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主要媒介,却被淡忘。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陶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对学生精神成长的价值。
1.分数至上的教学理念。
分数至上的教学理念仍主宰着学校教育。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升学率依然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旋律。学校一切为学生的成绩提高和升学服务。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支配下,学生的精神发展状况不容乐观,表现为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迷茫与缺失,过分注重对外在的物质性、功利性事物的追求,而忽略自身的精神需要。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曾指出:“对终极价值的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本质在于对真理的追求,在于对人自由发展的渴望,促进人的精神的成长!对人性更高发展的追求,不仅仅是知识获得的数量,更应受益的是人的内在精神成长,而不是将功利性的事物作为首要的追求。
2.机械单一的知识传递方式。
当下普遍的教育状况是教师照本宣科,按照教学大纲中规中矩地去讲解,似乎就成了老师的全部使命。机械的讲解方式、忽视了教育对学生的陶冶、对学生灵感的激发,学生的使命也是死记硬背的去记公式定理,而没有真正的理解知识的丰富的内涵。知识的传达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传达,而陶冶则是重要的间接传达方式之一,因为所有的知识不是靠一种方式能够传达的,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育者,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传达方式,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在消极的被迫地接受,学生形成了消极的体验,课堂的氛围只能是沉闷、消极、无趣的。
3.学生精神成长的遗忘。
分数至上的教学理念,机械单一的知识的传达,消极无趣的课堂学习的氛围,这一切现象所暗含的是学校教育肤浅而庸俗的追求,是学校对排名的比拼,是对学生如何做人的漠视,是对学生的精神、理想、信念的降格。
学生的种种学习上的消极反应,课堂上玩各种看似无聊的电子游戏,各种漫画读物,这些都暗示了学生精神的空虚、无趣,以此来达到暂时的、感官性的精神吸引和满足。“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然后才是科学获知的一部分。”[1]30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艺术的陶冶,感受科学的魅力,在精神陶冶的过程中才能领悟、学习知识,增加智慧。
育人成才的过程常被比喻为烧制瓷器的过程,给予学生在思想、情感和品德方面的长期熏陶。陶冶就是把教育置于各种良好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其中耳濡目染。
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创设学习的榜样,编做一些有意的游戏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以此使学生获得精神的愉悦。
陶冶对学生精神成长的重大作用表现如下:
1.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
人的心理状态作为意识,不仅影响人的认知方面,它与人的情感、动机、人格等因素也息息相关。创设一定的环境是要有选择性的,只有有意义的环境才能发挥陶冶教育的重大作用,例如一些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一些学习竞赛,班级评优活动,助人为乐活动等,同时要积极发挥身边学生的榜样的力量,“一个健康向上 充满情趣和吸引力的同学也许并不亚于一个累日经年传导不止的德育教员。”[2]加强和利用班级,发挥团体向导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能够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2.形成正确的行动导向。
陶冶对学生的行为发挥着重要导向作用。学校环境如物质、文化、制度等都凝聚并传达着学校的教育理念、价值文化的追求、行为法则,通过纪律的约束、学校活动的展开、舆论等,对学生产生一种无形的暗示,一种伦理规范,从中习得行动的方式和方法。
正如杜威所说的那样:“所需的信仰不能硬灌进去;所需的态度不能粘贴上去。但是个人生存的特定的生活条件引导他看到和感觉到一件东西,而不是另一件东西;它引导和制定一定的计划以便和别人成功地共同行动;它强化某些信仰而弱化另一些信仰作为赢得他人赞同的一个条件。所以,生活条件在他身上逐渐产生某种行为系统,某种行动方向。”[3]这种行动的向导是在无形之中形成的,而这种无形之中形成的影响将会长期存在。正确的行动导向源于正确的价值导向。在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中的熏陶,学生会从中有所感,有所悟。
3.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学校陶冶教育通过各种教育情境的营造,各种学习资料的展现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能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知识的丰富性,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讲:“陶冶的知识确能够改变人,帮助人成为他自己,陶冶的知识对人发生作用,这种作用是无法计算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图片的深刻直观充盈人的灵魂。”[1]陶冶的知识能够使学生从中受到精神的吸引,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念,精神的陶冶,丰富精神世界。
陶冶式的教育就是以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为核心,通过创造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教育情境, 对学生进行潜在的影响,发挥的是对学生的陶冶的间接的方式。这一过程包含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体验,这样陶冶才能真正得到发挥。如何对学生进行陶冶,使学生获得精神的成长,使学校真正成为陶冶学生精神的家园?
1.聚焦学生精神的成长。
“精神教育旨在确定并坚守人的精神信念( spiritual belief),这是精神教育更高层次的内容。”[4]教育本质在于对真理追求,促进人的精神的成长! “从其对人的影响作用来看, 它辐射到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的整个精神生活染上一种鲜明的个人色彩。”[4]
这都暗示了人的思想才是行动的引路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对自己的一生做了精辟的总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5]他所诠释的就是人的理想的确立的重要性,坚定自己的志向,总结人之成为人的规律,人生境界的提升才最终能够使自己做到荣辱不惊,能够心之所想、所思都能够符合礼、仁、义、道。这种人生境界的不断的超越,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典范。学校教育应该吸取这种精华,聚集于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人格的完善,人生价值的实现。
2.创设真、善、美的教育情境。
学校通过创设真、善、美的环境来对学生产生熏陶,“力求所有的一切都在鲜明的形象中,在画幅上,在优秀人物聪慧的思想里表达着人类的道德经验,并使其渗入到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去。”[1]教师应该改变单一讲授知识的方式,可以采取多元的教学方式,组织各种有益教学活动,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去展示知识;也可以营造一种真、善、美的文化氛围;通过开展经典书籍的阅读活动,优秀历史人物展,让学生在一种真、善、美的情景下去真实感受,才能用实际作去创造真、善、美。
3.重视学生的内心实际体验。
教育的活动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互动的过程,“基于精神对话的知识教学,是以人为目的的教学,民主与平等, 互动与交往,创造与生成为其基本特征。”[6]这样的知识教学,精神的交流,学生才能真正的去积极的主动的去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没有生命力的知识。
陶冶对学生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使学校成为陶冶学生精神的家园,需要学校发挥自身的作用,真正关注学生精神的成长,“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机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1]同时更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心理的不断的成长和成熟,实际生活体验的积累,来获得理性的发展和精神的成长。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檀传宝.态度改变理论和德育的审美选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6):55.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
[4]王坤庆.论精神与精神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22.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2.
[6]扬光海,扬红霞.精神生成:知识教学的深度追求[J].教学与管理,2006(2):4.
ClassNo.:G41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OnCultivationofSpiritualDevelopmentofCollegeStudents
Li Yuan
School education emphasizes the imparting of rigorous,complete, systematic knowledge to students and ignores the actual learning experience,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and the spiritual growth of students. Spiritual nurturing can encourage students to form a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enrich the student's spiritual life . If taking school as the spiritual home for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the students,the educato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spiritual growth ,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learning process.
schooling; edify; spirit; growth
李园,硕士,安徽师范大学。
1672-6758(2012)07-0042-2
G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