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科技创新的宽容思想探析

2012-04-08 13:56薛秀军袁幸军
关键词:科技人才政治

○薛秀军,袁幸军

(华侨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繁荣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不仅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明确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根本支撑性作用,而且,还提出在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中要正确处理好又红又专的关系,以为科技创新营造宽容的政治和社会氛围,同时,也提出要努力建构更具有宽容性、能更好地保证和激励科技创新、更好地推进科技人才培养和成长的体制机制等。研究邓小平关于鼓励和推进科技创新的宽容思想,对于更好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对当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更好地推进科技和其他领域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邓小平立足于其所处的时代,在推动科技创新中首先关注的是正确处理又红又专的关系问题,他反对政治支配一切的错误观念,强调要避免以空洞的政治任务、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觉悟等名义擅自干涉和妨碍科技人员的科学研究,提出必须要为科技创新确立和提供宽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才能推动科技创新并最终推动生产力实现大发展。

早在1975年,邓小平就提出在科研队伍、科研战线上不能搞派性,不能让无谓的政治斗争阻碍科技创新,不能因过分强调科研人员的所谓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而影响、忽视、干涉其业务能力的提高,甚至剥夺其从事科学研究,进行科技创新的权利。对此,他说:“这一段时间一些科研人员打派仗,不务正业,少务正业,搞科研的很少。少数人秘密搞,像犯罪一样”,“说什么‘白专’,只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好处,比闹派性、拉后腿的人好得多。现在连红专也不敢讲,实际上是不敢讲‘专’字。”[1]32

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邓小平又专门对如何正确处理和甄别科技工作者的政治立场和科研能力、业务水平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技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而要造就这样的队伍,首要的就是要对又红又专有正确的理解与合理的要求。对此,他特别强调指出:“一个人,如果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应该说这表示他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按政治标准来说,就不能说他是白,而应该说是红了。我们的科学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致力于社会主义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这固然是专的表现,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红的表现。”“没有缺点错误的人是没有的。我们这些人,我们的政治工作干部,我们参加党几十年的老干部,不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吗?为什么对这些业务干部、技术专家却要特别苛求呢!”[1]92-93为此,邓小平提出,必须明确制度,保证科研人员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上,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在基本政治立场正确的前提下要特别注重对他们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的考察,而不要以过分的政治学习和不切实际的所谓提高政治觉悟来干扰他们的正常工作。他说:“科学技术人员应当把最大的精力放到科学技术工作上去。我们说至少必须保证六分之五的时间搞业务,也就是说这是最低的限度,能有更多的时间更好。如果为了科学上和生产上的需要,有人连续奋战七天七晚,那正是他们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忘我精神的崇高表现,我们对于他们只能够学习、表扬和鼓励”,“我们不能要求科学技术工作者,至少是绝大多数科学技术工作者,读很多政治理论书籍,参加很多社会活动,开很多与业务无关的会议”,“白是一个政治概念。只要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就不能称为白。我们的科学技术人员,为社会主义的科学事业辛勤劳动,怎么是脱离政治呢?社会主义事业是有分工的。各行各业的同志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的条件下,努力做好自己的岗位工作,这不但不是脱离政治,而且正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表现。”[1]94

在后来启动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也始终强调要为科技创新和一切创新提供宽容、宽松的政治环境,并认为提供宽容、宽松的政治环境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邓小平认为,解放思想,鼓励创新,一个十分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要真正实现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他说:“我们要创造民主的条件,要重申‘三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在党内和人民内部的政治生活中,只能采取民主手段,不能采取压制、打击的手段。”[1]144在当时,邓小平已经意识到,实行民主,关键就是要改变政治宰制一切的局面,给各个领域充分发展的自主性,给各个基层组织、单位、部门放权让利。对此,他说:“我国有这么多省、市、自治区,一个中等的省相当于欧洲的一个大国,有必要在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之下,在经济计划和财政、外贸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自主权”,而“当前最迫切的就是扩大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主权,使每一个工厂和生产队能够千方百计地发挥主动创造精神。”[1]145-146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邓小平始终强调按规律办事。而按规律办事在专业技术领域的具体表现就是要按照本领域的专业技术规律办事,要遵循专业技术领域的客观规律,不能以所谓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要求来支配和否定这些客观规律,不能让不懂得这些客观规律的外行来领导内行。邓小平相信,只有清除行政命令对一切领域特别是对科技领域不必要的限制和干涉,给这些领域以宽容的自主创新的自由,才能真正推动这些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也只有这样,政治领导才是有效的,这个政治才是实的,不是空的。

邓小平在正确甄别和勘定政治与科技的关系中,还特别强调不能以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划界,人为地拒斥学习、引进、借鉴、吸收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他说:“要弄清楚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比如说,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1]351正是能对国外的特别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和其科技创新的管理模式、具体经验等保持这种不以所谓政治立场来划界的宽容心胸和态度,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所主导的改革开放才能真正打开国门,不断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科技创新领域的互动和交流,从而为中国科技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世界视野和更高的发展起点。

邓小平非常重视制度建设,他始终强调“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333在鼓励科技创新中,他也特别注重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强调要建构有利于推进创新、鼓励尝试,同时又符合规律、明确责任的更具宽容性的科研管理的体制机制和具体制度。

在“文革”后期主导治理整顿工作中,邓小平已经看到尽快恢复和进一步调整完善被“文革”破坏的原有教育和科研管理制度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特别是看到在科研管理上行政命令支配一切,外行领导内行的弊端。他说:“科研工作能不能搞起来,归根到底是领导班子问题,不把领导班子弄好,谁来执行政策?领导班子,特别要注意提拔有发展前途的人。对于那些一不懂行、二不热心、三有派性的人,为什么还让他们留在领导班子里?科研人员中有水平有知识的为什么不可以当所长?”[1]33后来,他又进一步强调指出,科研部门、教育部门都有一个抓紧调整的问题,这个调整必须快一些,哪怕不完善也可以,以后可以逐步改进,而在调整当中,第一位的就是要配备好领导班子;要以制度化的形式保证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时间,保证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在鼓励科技创新时,要建立起科学的奖惩制度,这个奖惩制度重在鼓励,重点在奖,除了精神上的鼓励,还要采取其他鼓励措施,包括要改善物质待遇,体现按劳分配等。邓小平相信,在科技创新上,“体制搞得合理,就可以调动积极性。要争取时间,快一点调整好。”[1]54

在推进科技创新上,邓小平还特别强调要正确发挥党的领导,形成宽容有效、分工负责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研管理体制。他认为,能不能把我国科学技术尽快地搞上去,关键在于我们党是不是善于领导科技工作。对此,既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做到在技术上、生产上不断有新创造和新纪录,同时,又要大力抓好专业科研机构工作,在鼓励科技创新中一定要把专业队伍同群众队伍结合起来。而对于作为科技创新骨干力量的专业科研队伍则要建立起技术责任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在这里,党委领导,主要是政治上的领导,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党委的领导中,要特别重视规范科学研究计划的制定实施,知人善任,把研究力量、研究队伍组织好,并且,还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科技人员创造必要的研究和生活条件。而科学技术的业务领导工作,则要放手让所长、副所长分工去做。不论是党内的还是党外的专家,担负了行政职务,党委就应当支持他们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真正有职有权有责。此外,在科研管理中必须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注意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很多事情,如学术论文评价、科技人员业务水平考核、研究计划制订、研究成果鉴定等,都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有关科技人员的意见,而对于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和见解,也必须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展开自由讨论,不能随便打压。总之,只有这种“既有利于加强党委的领导,又有利于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1]97的科研管理体制,才能保证和推进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

在启动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还特别强调要从制度和投入上保证高起点地开展科技创新,要站在世界前沿开展科学研究,要高标准地进行科技创新的战略规划,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通过制度建设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上努力营造出宽容、和谐的环境与气氛,就必须在制度设计上努力保证一定程度的学术自由、学术独立和学术开放。当然,邓小平也强调,这种体现宽容精神的制度设计同时必须要辅之以必要的法制和纪律要求,必须要以科学合理的责任制作为基础。并且,认为推进科技创新的制度设计必须与经济发展、经济建设直接关联起来,既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经济投入,更要强调科技创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推动经济发展服务。他说:“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所谓进一步,就是说,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2]108

在鼓励科技创新中,邓小平非常重视科技创新的主体,即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的问题。他反复强调,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关键则在于全社会能否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人才,能否尽快形成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任用的宽容、宽松环境,能否塑造出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对作为科技创新根本力量的知识分子,邓小平最突出的贡献就在于其大胆突破过去的错误认识,给予其正确的政治定位,强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力劳动者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无论是在改革之前还是在改革之后,邓小平都反复强调,“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1]41后来,在论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问题时,他更明确地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自己培养的脑力劳动者,与历史上的剥削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不同,总的说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中,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邓小平相信,“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迅速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1]89因为,只有给予知识分子以正确的政治地位,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对待他们的错误态度,才能从根本上塑造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宽容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才能充分调动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才能从根本上有利于推进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此外,邓小平还非常重视在科技事业发展中不拘一格选拔和使用优秀人才,并强调一定要以宽容的态度和胸怀对待这些人身上的某些不足和缺点,不要求全责备,要广开进贤之路,充分尊重和用好各类人才。他认为,“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第一位的就是科技队伍的管理使用问题。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对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要放手提拔,在工资级别上破格提高。招聘也是个办法。我们要开一条路出来,让有才能的人很快成长,不要老是把人才卡住。人才不断涌出,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2]18-19“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对待人才“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不是党员,没有学历,没有资历,就把人家埋没了。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2]109“我们现在不是人才多了,而是真正的人才没有很好地发现,发现了没有果断地起用。对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意见,不会完全一致。有缺点可以跟他谈清楚,要放手地用人。”[2]369

另外,邓小平也非常重视在人才管理上打破常规,强调要从大局出发,科学合理地调配和使用人才。他说:“我们不是没有人才,问题是能不能很好地把他们组织和使用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专长。现在科技人员一方面很缺,另一方面又有很大的窝工浪费,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现象很严重。这样的管理形式不行。怎样打破军民界限、部门地方界限,合理使用,把全国的科技人员使用起来,并且使用得当,是个很大的问题”[2]17,对此,需要认真研究,长期探索,需要在体制机制上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并且,在人才的选拔、引进和任用上也要始终注意尚贤尚能,既要敞开胸怀,广纳贤才,更不能搞论资排辈,造成人才的浪费。“我们说资本主义社会不好,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它有个特点,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才就使用,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论资排辈是一种习惯势力,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力。”[1]225为此,邓小平特别提出,必须建立一套制度,能使那些有专业知识、年富力强的人,被选拔到能够发挥他们才干的工作岗位上去,而对业务能力比较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般不要用行政事务来干扰他们,要尽量使他们能够集中主要精力去钻研业务,搞好科研工作。再有,邓小平特别重视海外人才的引进工作。改革之前,他就认为“接受华裔学者回国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具体措施,派人出国留学也是一项具体措施。我们还要请外国著名学者来我国讲学。”[1]57而到了90年代,他根据当时的情况强调指出,“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妥善安排。这个政策不能变。”[2]378

邓小平还始终强调要改善专业技术人员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改革和完善职称制度和专业技术水平的科学考核机制,不搞平均主义,不吃大锅饭;要切实改变教育体制特别是高等教育体制,建立学位制度,为人才培养、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些,对于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保证中国科技创新持续强大的人才队伍支撑,至今看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政治
人才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