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或真相
——马克·吐温《我怎样编辑一份农业报》的悖论化叙事分析

2012-04-08 01:40冯耀贤
关键词:吐温悖论报刊

冯耀贤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荒谬或真相
——马克·吐温《我怎样编辑一份农业报》的悖论化叙事分析

冯耀贤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独特的叙事风格是马克·吐温短篇故事在美国文学当中具有巨大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其中故事《我怎样编辑一份农业报》便是马克·吐温采用悖论化叙事的代表之一。悖论,是一种看似充满矛盾的表面而内在却富含真理因素的表达方式。悖论化叙事与马克·吐温的创作意图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分析马克·吐温的悖论化叙事特征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与语言表达三个方面,层层营造了故事的独特叙事及对现实社会深刻的讽刺与挖苦,从而揭示了马克·吐温短篇故事的魅力所在。

悖论化叙事;情节;人物;语言;讽刺

作为“美国文学之父”,[1]马克·吐温在美国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迷惘的一代”代表人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曾经说过:“美国文学源于一本书,就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2]马克·吐温的短篇故事通常是以夸大故事情节的方式而开展。这些短篇故事往往充斥着丰富的幽默感、辛辣的讽刺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尽管意识到故事本身的荒谬是通过虚假、矛盾的事件叙述,大多读者却不禁沉溺于故事中,并认为这些看似荒诞不经、充满矛盾的事件背后是否存在着现实可能性。短篇故事《我怎样编辑一份农业报》便是马克·吐温这种既矛盾却又暗含真理的叙事代表之一。

悖论,是一种表面上看来逻辑矛盾、荒诞不经,但最后却能被合情合理解读的陈述。[3]读者对于马克·吐温作品的主要印象大多是其幽默性,而作品中以悖论、荒诞形式的叙事技巧展开对现实社会的深入洞察却不容忽视。本文旨在分析《我怎样编辑一份农业报》中,马克·吐温的悖论化叙事特征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与语言表达三个方面,层层营造了故事的独特叙事及对现实社会深刻的讽刺与挖苦,从而揭示了马克·吐温短篇故事的魅力所在。

一 荒谬情节:现实中的真相

马克·吐温短篇故事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故事情节的荒诞与现实意义的真实性,即故事的中心事件是矛盾荒谬的,但故事所反衬出的现实意义却具有真实可信度。正如辛克莱说:“马克·吐温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讽刺家之一。通过创作,他对美国文化中的虚伪与造作进行了一番耻笑。”[4]

从情节的设置来看,《我怎样编辑一份农业报》的故事情节本身就具有矛盾性。首先,故事的开端剧情便是个悖论。主人公作为临时编辑正准备接手一份农业报的出版工作。然而,出乎读者的预料,这位被委派为一份重要出版物做编辑的负责人却对农业知识一无所知。作为出版刊物的编辑本应是一份严肃的工作,却因此交给了一位对编辑工作及内容毫无常识可言的局外人,并且转交的原因竟是因为“常任的编辑要外出度假”,[5]如此荒唐的做法不禁让人担心。结果,出版的报刊内容确实令人啼笑皆非。“……绝不能去拔萝卜,这样会伤害他们,最好叫一个男孩上去摇萝卜树”,[5]“当气候变得暖和起来,雄鹅开始产卵……”[5]至此,情节的进展迎来了第二个悖论。原本以为,由一名对农业全然不知晓的局外人编辑出的报刊准是个失败品。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份荒诞不经的报刊竟出乎意料地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发行量和利润急剧直上。随着情节的发展,故事继续以其他悖论的剧情叙述。故事中出现一位报刊的疯狂“痴迷者”,他不厌其烦地让主人公给他一遍又一遍地诵读报刊的内容,由此来证明自己是真的疯了。真正的疯子需要寻找一种更疯狂的方式来证实自己的症状,确实令人不由感到可笑、矛盾。故事的最后,马克·吐温再次在情节上设置转变。读者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期待由这样一位编辑出版的荒唐报刊接下会如何发展,但常任编辑最终归来并解雇了那位令人耻笑的临时编辑。

由此看出,故事《我怎样编辑一份农业报》的情节是由层层悖论而叙述的,而每一个悖论让人诧异,感到出其不意。然而,马克·吐温正是采用具有悖论、荒谬的情节叙事使故事的主题更生动,意义更深远。一份由农业“文盲”编辑的农业报,内容荒诞不经却声名鹊起,马克·吐温向读者展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全景图,虚伪且危机。当一切发展都与“经济效益”相关时,资本主义者便会忽略现实的客观性,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夸大事实。虽然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是不切实际的,或许与读者的阅读期望大相径庭。但是正是由于情节的矛盾与荒谬,才更能展示故事的主题。

二 虚伪角色:现实中的资本家

亨利说过:“马克·吐温是他那个时代最成功最独特的爱说笑打趣的作家。他对于塑造的角色有十分敏锐的洞察力并以戏剧化的形式将这些角色呈现出来。”[6]从人物塑造方面看,马克·吐温短篇故事的笑料主要来自于当中角色戏剧化的行为以及愚笨的处事方式。在《我怎样编辑一份农业报》中,主人公的悖论主要来源于他自身的无知与自以为是的性格产生的矛盾。主人公接下农业报编辑工作的首要原因是“薪金成了我追求的目标”,[5]却对自己是否适合承担这样一份工作不加考虑。他所关注的并不是报刊内容的质量,而是“急于想看看我写的文章是否能引起什么注意。”[5]报刊的发行最终确实吸引了公众的眼光,是轻蔑而不是钦慕。然而,这位狂妄的主人公却没意识到自身所犯的错误且不由得沉溺于公众投来的异样的眼光,并把这种眼光当做他人对自己的“膜拜”。“我听见他们之中有一两个人说:‘这就是他!’这桩事情自然使我很高兴。”[5]报刊引起的巨大轰动使主人公自以为是的性格更加膨胀了。更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当有人站出来指出他的错误时,主人公不仅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却还恬不知耻地为他的错误寻找借口,“哎,谁说萝卜长在书上呢?我那句话是个比喻的说法,完全是比喻的说法。”[5]之后,主人公编辑的报刊引来了更荒谬的事。尽管在疯子“把自己的房子烧了”“把几个人打成了残废”“还把一个家伙弄到树上”[5]后,他曾有那么一刻“感到自己间接地与这些举动有些关系”,[5]但这种想法却很快消逝了,就算引发再疯狂的事也无法唤醒他自身无知的意识。甚至到了故事的结尾,常任编辑归来并解雇了他,他仍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在与常任编辑大吵一架后,他离开了报社并认为“我们这次的决裂,吃亏的是你,而不是我,你这大黄梗!”[5]

主人公具有悖论的性格特点为故事的幽默性与人物的形象性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事实上,马克·吐温正是想通过主人公这种无知却又自以为是的性格讽刺当时社会资本家的虚伪与狂妄。在当时处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美国,金钱是每一位资本家唯一的目标、资本主义的灵魂。在金钱面前,资本家的贪欲不断膨胀。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他们会丧失道德原则,甚至会干出一切寡廉鲜耻的事情。对现实绝望的同时,马克·吐温对资本家的虚伪采取了最为辛辣的讽刺。

三 悖论言语:对现实的嘲弄

唐纳认为:“马克·吐温的惯用幽默形式是用过度的观点刻画一个主题,并用最温和最得体但又最具讽刺性的语言进行描述。”[7]马克·吐温的文学语言具有鲜明的特点,幽默、矛盾又富有内涵。他的短篇故事常常载有深藏不露的讽刺和不言的蕴意,这就需要读者能够挖掘语言表层之下深刻的含义。在他的故事中,马克·吐温恰如其分地运用了悖论式的语言向读者生动描述了作品的主题,避免了千篇一律的阅读效果。他丰富的语言风格,向人们呈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我怎样编辑一份农业报》中,不难发现马克·吐温悖论式语言在故事中的运用。常任编辑回来后,主人公一连串为自己辩解的说法便是很好的例证。“是谁在写书评呢?都是些从来没有看过书的人…是谁写那些关于财政的长篇大论?就是那些对财政恰好是一无所知的诸公…是谁在评论对印第安人的战争呢?就是那些连临阵的吼叫和林中的狗叫都辨别不清楚、从来没拿着印第安人的战斧飞奔猛冲的人…是谁写文章呼吁戒酒、大声疾呼地警告纵酒之害的呢?就是那些直到进了坟墓的时候嘴里才会不带酒气的人们。”[5]事实上,马克·吐温正式意图用悖论式的语言强调社会上层阶级的愚昧与佯装。尽管语言从表面上看是幽默、矛盾的,但语言之下的讽刺却是强烈的。

丰富的生活阅历让马克·吐温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当时美国的社会现实。他的故事充分地体现了他对美国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情操的探索与思考,并通过带有悖论却具有尖锐讽刺的语言,无情地揭露了他所认识的所谓的资本主义现实。

马克·吐温短篇故事由于富含幽默而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通过分析马克·吐温在故事中运用的悖论化叙事的特点,能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马克·吐温作品创作的意图与蕴意。他的故事基调通常是轻松、幽默的,但动机却是严肃的。马克·吐温在《我怎样编辑一份农业报》中,通过情节、人物、语言三方面的悖论化叙事辛辣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这样的叙事方式恰恰刺激了人们的危机感、恐惧感和幻想,促使人们去思考和探索未来生存的可能性。

[1]Mencken,H.L.Prejudices:The Complete Series(Library of America)[M].New York:Library of America,2010:80.

[2]Mark,T.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of Mark Twain[M].New York:Bantam Books,1978:2.

[3]Abrams,M.H.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9:403.

[4]Sinclair,U.The Uncrowned King[J].Mammonart:An Essay in Economic Intepretation,1925(1):326-330.

[5]Mark,T.A Collection of Mark Twain’s Short Stories[M].Shanghai: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2010:43-48.

[6]Henley,W.E.A Review of“A Tramp Abroad”[J].The Athenaeum,1880(9):529-530.

[7]Turner,M.F.Artemus Ward and the Humourists of America[J].The New Quarterly Magazine,1876(11):198-220.

Absurdity or Truth:An Analysis of Paradoxical Narration in Mark Twain’s How I Edited an Agricultural Paper

Feng Yaoxian

The distinctive way of narration makes Mark Twain’s short stories a great charm in American literature.The story How I Edited an Agricultural Paper is one of the stories that represent Mark’s paradoxical narration style which is a seemly contradictory statement that may nonetheless be true.By analyzing the paradoxical narration in Mark Twain’s short story How I Edited an Agricultural Paper through three aspects of plot,characters and language,this paper aims to reveal Mark Twain’s artistic charm and his sarcasm behind the humorous expressions itself.

paradoxical narration;plot;character;language;sarcasm

I712.074

A

1672-6758(2012)09-0135-2

冯耀贤,在读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Class No.:I712.074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吐温悖论报刊
视神经炎的悖论
海岛悖论
百强报刊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帽子悖论”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马克·吐温的孩童时代
王子与贫儿(上)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美妆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