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透析
——以海南省高职贫困生为例

2012-04-08 01:40王晓琳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海南

崔 丹,王晓琳

(1.上海大学社科学院,上海 200444;2.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琼海 571400)

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透析
——以海南省高职贫困生为例

崔 丹1,2,王晓琳2

(1.上海大学社科学院,上海 200444;2.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琼海 571400)

近年来,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海南省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进行调查后发现,部分同学不能正视物质贫困的现实,不同程度的存在自卑自尊又敏感、嫉妒焦虑且偏执、情绪悲观且厌世等精神贫困现象。精神贫困问题不仅会成为制约贫困生成长成才的瓶颈,还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要依靠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通过经济助困、思想助困、心理助困等方式来破解这一难题。

高职生;物质贫困;精神贫困;精神助困

精神贫困指“因种种发展障碍和制约因素造成的某一社会群体或个人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水平、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落后于社会主要物质生产方式,以致影响物质生活资料获取和精神生活需求满足的生存状态,是一个主要反映人的追求、信念的价值理性范畴”。[1]大学生的精神贫困是他们在面对学业、生活、感情、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和各种心理困扰时,由于个体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心理承受能力等不同,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空虚、颓废等现象,突出地表现为思想上和心理上的扭曲。精神贫困不仅会“眷顾”经济上有困难的大学生,同样会“侵袭”家境中等甚至富裕的大学生,但本文只探讨经济上有困难的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

海南现有高校18所,其中高职院校12所,从各校贫困生统计数据来看,高职院校贫困生比较有代表性,因此课题组选取高职贫困生作为研究对象。为确保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课题组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开展了调研活动。进行量的研究时,随机抽取了海南省三所高职院校写过贫困申请的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68份,有效回收率为89%;进行质的研究时,随机选取26名在校贫困生,收集材料的方法是开放式访谈,每次访谈时间大约30分钟,地点为食堂、操场、图书馆等场所;调查于2011年9月—12月展开,基于对受访者信息保密的原则,对受访者按照采访顺序进行编码。

一 海南高职贫困生精神贫困的现状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90%的海南高职贫困生思想积极、健康、乐观,向上;但有10%的同学由于诸多复杂原因存在一些精神贫困问题。

1.自卑自尊又敏感——成为离群索居“边缘人”。

“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的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对自己不满、鄙视,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2]心理学家认为,当个体能力不能使个体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自我否定和行动上的自我闭锁。贫困生经常会感到自卑,而这种自卑心理发挥到极致时又会演变成一种非常脆弱的自尊;在“争强好胜”“看重面子”等心理的驱使下,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极力维护着自己的“自尊”:他们不愿也不敢公开承认自己的贫困境遇,拒绝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在强烈的自尊与自卑两种情感的共同作用下,贫困生变得多疑、猜忌、敏感;在自卑、自尊又敏感多种不良情绪的包围之下,贫困生不得不选择封闭自己,离群索居,最终成为象牙塔的“边缘人”。

2.嫉妒、焦虑且偏执——易成校园潜在高危群体。

“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认识,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3]从理论上来讲,贫困生的心智发展大体有两种走向:一是积极向上、意志坚强,将经历的苦难当作历练心智的宝贵财富;二是消极萎靡,悲观嫉恨,感觉自己是上帝的弃儿,持有这种想法的同学性格比较偏执,容易走极端,且焦虑、妒忌心理非常严重。通过调查发现,海南贫困高职生中持有第二种想法的人在整个贫困生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少。生活上的贫富差距、见识上的多寡悬殊极大地冲击着贫困生的内心世界,他们在感到自惭形秽、异常焦虑的同时,又偏执的认为自己无论是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还是实践能力都强过周围同学,但却只能吃最廉价的饭菜、穿最土气的衣服,眼睁睁地看着很多难得的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究其原因,就在于自己出生不好、家境贫困、父母无能;于是最初对富裕同学的羡慕演变成严重的嫉妒和愤恨,“不公平感”“被剥夺感”油然而生;久而久之这种情感便发展为冷漠、敌对甚至是攻击心理,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他们往往选择极端的方式。

3.情绪悲观且厌世——“我”的未来就是梦。

情绪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有利于身心健康,而消极的情绪往往会给人带来消极的心理体验,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4]通过调查发现,大多贫困生在校期间严于律己、发奋读书,期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取奖学金,为父母分担压力;但当遇到诸如奖学金评选失败等挫折时,他们便会觉得无助、落寞与不公。临近毕业,渴望留在大城市实现人生蜕变的美好愿望在遭遇严酷就业形势的碰撞之下,他们的积极向上、勇往直前便会脆弱得不堪一击。于是,便对周围的一切丧失兴趣,整日怨天尤人,悲观厌世,恨自己生不逢时,怨父母无能……在“一切都无所谓”“破罐子破摔”“未来终究是一场梦”的消极思想中浑浑噩噩、虚度光阴。

二 在精神助困的过程中重建贫困生的精神家园

精神贫困问题不仅会成为制约海南高职贫困生成长成才的瓶颈,还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应采取多种方式对贫困生进行精神助困,在实施精神助困和精神教育的程中重建其精神家园。

1.思想助困:实现永久脱困的关键。

摆脱精神贫困,一定要以贫困主体积极自主的脱贫精神为内在驱动力,若对贫困生的精神助困活动仅停留在现实操作的技术层面,即使再完善现有经济资助体系,向他们提供再强大的经济支持也没有任何终极意义。“任何扶贫努力,如果离开贫困者思想观念的转变、脱贫意识的觉醒和脱贫能力的提高,都是难以奏效和持久的”。[1]现实中常有这样的情形:有些贫困生虽然物质上脱贫了,但思想上没有走出贫困的“沼泽地”,结果时日不多便再度返回了物质与精神双重贫困的状态。美国学者J·M·索里认为:“那些同社会处境不利共存的关于态度上、动机上和认识上的问题,可能比贫困所固有的物质丧失具有更大的长期效应”。[5]由此可知:经济资助不能代替思想助困,思想、观念的进步对海南高职贫困生摆脱精神贫困更具根本性意义,经济资助只能解决暂时的困难,而思想助困才具有更长远效果。因此,应对海南高职贫困生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2.心理助困:突破精神助困的重点。

贫困生面临经济、学业及社会环境的压力,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和封闭状态,出现一些消极的心理特征实属正常,但这种消极心理如长期得不到合理的宣泄与疏导,就极易引发心理疾病。实践证明,科学适度的心理疏导和干预能够消解贫困生的消极、颓废情绪,治愈其心理疾病。如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李菊顺老师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多次成功治愈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学生,这些入学即被列为“问题学生”“危险分子”的同学,毕业时已变得性格开朗、积极向上、乐于助人,且富有责任心。但采访中有30%的同学表示没有接受过心理咨询,当追问原因时,他们表示:“我担心隐私被暴露,不信任老师;同学去过,但没看到有多大效果。”由此可见,对缓解贫困生自卑、焦虑情绪、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作用的心理咨询的作用并未很好的发挥。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

3.经济助困:夯实精神助困的物质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贫困必然会产生精神贫困,且精神贫困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要破解高职生的精神贫困难题,除了从思想和心理上对其进行救助外,还必须施以经济助困,以此来夯实精神助困的物质基础。首先,要完善以助学贷款为主、其他资助方式为辅的多元化资助体系。“1999年9月7日,教育部启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6]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奖、贷、助、补、减、免、缓”多种资助形式并存的多元化贫困生资助体系。这对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有显著作用,但从实际运作过程来看,目前的多样化助困方式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作为政府和银行,应尝试延长偿还期限、探索多样化的还款方式,并建立合理的贷款减免机制;作为学校,应继续改进其他资助方式,使之为夯实精神助困的物质基础发挥出更大效用。其次,要进一步扩展勤工助学方式,建立校外勤工助学基地,使贫困生在得到物质资助的同时很好地锻炼自身能力。

[1]余德华.论精神贫困[J].哲学研究,2002(12):15-18.

[2]陈旭雯.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及其教育对策—以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李若衡,杨艳.关于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的社会学思考[J].教育探索,2010(2):131.

[4]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积极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5-18.

[5]谢洪财,林燕,刘玉堂.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问题探析及其扶持[J].当代教育论坛,2007(8):65.

[6]中国高教30件大事[EB].(2008-09-10).http://www.shuren100.com/hnedu/gj30ds/index2.shtml.

Analysis on College Students'Spiritual Poverty — Based 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Hainan Province

Cui Dan,Wang Xiaolin

In recent years,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spiritual poverty has been increasingly attracted widely public concerns.Through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we found that most of the Hainan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re positive,optimistic,courageous and diligent;But some of the them can't face up to the reality,and they are self- esteem,sensitive,paranoid,envy,even pessimistic towards to the real word.Spiritual poverty has been not only an obstacle to students’growth,but also cause serious social problems.So government,society,schools and families should take effeci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is proble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material poverty;spiritual Poverty;curing poverty spiritually

G416

A

1672-6758(2012)09-0057-2

崔丹,博士,上海大学社科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讲师,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王晓琳,硕士,讲师,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物质贫困对海南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研究”(Hjsk2011-89)。

Class No.:G416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海南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