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守恒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的审美解析

2012-04-08 01:22:48秦建鸿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道学空明佛学

秦建鸿

(上海大同学院,上海 200011)

文化守恒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的审美解析

秦建鸿

(上海大同学院,上海 200011)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儒、道、佛的传承,证明了文化守恒的理论。文章从儒、道、佛的缘起阐述文化能量的一种力“秩序规律”,又从儒、道、佛的内涵“理念说明”阐述文化能量的另一种力,进一步阐述此两种力相互作用转化为文化守恒的能量。并以人生三大问题: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为视角,解析儒、道、佛文化守恒的审美意义。儒学的“正心”说,开启人与社会的真挚之美。道学的“静心”说,拓宽了人与自然的恬淡之美。佛学的“养心”说,提升了人与自身的空明之美。

文化守恒;儒道佛;审美

今天,我们呼唤文化归来,在重塑传统文化时领略真正的文化精髓,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儒、道、佛的传承,展示文化不灭的守恒定理。

关于“文化守恒”的这个理念,近年来本人致力构建其理论体系,从一系列文化具象比如传统小说文本,现代都市 广告文本以及中国寺庙等文化现象中阐述文化守恒理念。本文对儒、道、释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不同描述,进一步完善文化守恒的理念,阐述儒、道、佛的审美意义。

一 文化守恒

就文化守恒,本文再作必要阐述。

究竟什么是文化?我们还是采用文化是一种生活样式的说法。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是人类群体的创造成果,也是一种共享成果。从生活中产生的文化,首先是其物质性,人类群体在共享物质成果时,还能共享非物质文化。尽管人类是惟一的具有文化的动物,但人类并非是惟一的社会性动物。文化特征的奇妙性,将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戴维波坡纳有一句经典名言:把人类和其自然界的近亲——猩猩区分开的、质的东西是文化。人类共享物质文化——物质对象的主体,同时又折射了非物质文化的意义。

从文化分析视角来看,作为共享成果的文化具有传承的特性,这种传承性使文化隽永流长,亦是文化守恒理念的依据。本文探究儒道释的审美意义,继续沿用本人近年来关于“文化守恒”理论的概念。守恒定理认为,相互作用的两种力释放的能量,在运动过程中转化或转移总量不变。作为文化的能量既不凭空产生,也不凭空消失,转化为一种审美意识作用于人类精神。

文化能量中相互作用的两种力,我们把它称为“秩序规律”和“理念说明”。就文化本源来说,从生活样式发展起来的文化是最初的物质形态,以适应生存。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文化,也是特定环境的产物,特定的环境氛围形成独特“秩序规律”释放出文化能量中的一种力。

与文化的物态化的“秩序规律”相互作用的另一种力,即文化的“理念说明”。作为一种生活样式文化除了它的物态化之外,总有蕴含在其间的意味,正是这种意味表述,构成文化的另种力。进一步来说,文化的“理念说明”是指人类能够在物态化的文化现象中自觉地意识到蕴含在其中的共享成果的意味。文化的“理念说明”形成一种强大张力,显示文化的非物态化的无限张力。通过文化的“理念说明”表述一定的意愿提升生存状态。人在文化的“理念说明”中体验生存的价值,感受生命的意义,在生活中传承文化。

二 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文化“秩序规律”与儒、道、佛的缘起

儒、道、佛各成体系且又三教合一,本质上殊途同归,以合符个体使命和社会使命。从本源上来看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是环境的产物,特定的社会氛围形成独特“秩序规律”释放出文化能量中的一种力。

历史我们告诉中国的诸子百家诞生于春秋战国,一个纷争的时代渴望寄托与支撑,儒学的入世观和道学的出世观就是这种特定氛围的文化产物。

我们先看儒学。孔子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厄运与机遇并存。那个时代既让人彷徨,又让人奋进,孔子就是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中成长。生活的磨难使孔子备尝人生甘苦、世态炎凉。或许,正是因为坎坷和挫折,使孔子积累了丰厚的处世哲学,继而萌发了一种理念:命—礼—仁—智—中庸。在这个思想体系中,“仁”为中心,孔子期望以“仁”为纽带,将整个社会从上下连为一体。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孔子渴望社会的稳定,以融入社会,达成社会的和谐大一统。我们在解读孔子时,目的是想了解儒学文化产生的基础,以及它的初衷。一个被拒绝于上流社会之外的少年,一个屡受挫折的灵魂,如何驮载起这般恢弘博大的“仁”“礼”情怀。

儒学复兴于西汉,文景时期,随着社会稳定矛盾缓解,文化整合的进程开始加快,儒学逐渐兴起并取而代之,成为汉朝的政治指导思想,并影响以后历代。显而易见儒学的产生后兴起是特定的社会氛围形成独特“秩序规律”释放出的一种文化能量。

再看道学,今天所讲的道学融合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其核心“天人合一”的观念从《周易》起至战国时期达到顶峰,复述着炎黄子孙的一个理念:顺自然为道。

道家立说的目的,在于化解虚无主义,因此紧扣“道”寻求启明。尽管悟道者极少,但至少可以安排自己的人间际遇,做到游刃有余,进而逍遥自得。一般认为,道学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象,而非直接介入社会政治,道学使用抽象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以不变应万变。可见道学的文化特质顺应时代的“秩序规律”。

西渐而入的佛学作为外来文化学说传入中国,首先需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并在民间流行才能立足。据史料记载东汉明帝曾梦见金人飞于宫廷梁上,遂派遣使者前往印度求佛,永平十年(公元67年),奉命西行求法的蔡愔等人在大月氏国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邀其来华,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归洛阳。明帝特于洛阳城西雍门外建立精舍以居,名白马寺。这便是中国佛寺的缘起。

从文化秩序规律来看,汉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了东汉王朝,至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近半个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从建朝初期的整合逐渐平和,进入良性的运行规律,必有一种生活样式显示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佛学就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流传盛行。进一步来看东汉时,皇帝信奉黄老之学和神仙方术,佛学也被视为“清虚无为”而和黄老之学相提并论。释迦牟尼佛被认为是个大神,佛教的斋忏等仪式也被视作和中国本土的祭祀类似,因而宫廷中铸黄金佛像,与老子像并列供奉,以祈求长寿多福。佛学在这样一种秩序规律中,显示出文化的整合价值。

三 一段叙述,一种文化:文化的“理念说明”与儒、道、佛的审美空间

文化以其“理念说明”显示非物质化的无限张力,表达一定的意愿提升生存状态。人类在文化的“理念说明”中叙述不同的思想,体验不同的生存价值,感受生命的意义,在生活中传承文化。

(一)儒学的真挚之美

儒学的真挚之美集中于两字:“信”与“恕”,传递“正心”的文化理念。时代在变,人始终是社会的一员,作为个体与社会的这层关系始终不变。懂方圆,知进取,会取舍,儒家的“正心”之说,开启人与社会的审美之门。

儒学的真挚,寓意懂方圆守规矩。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论语》中有这段记载:弟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足食”,有足够的粮食;“足兵”,有足够的军队;还要得以百姓的信任。弟子接着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回答说:“去兵。”弟子又问:“如果还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说:“去食。民无信不立。”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治国如此,其他事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什么事都办不成,无论大事小事都是如此。

“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短短六个字,说明孔子对“信”的重视。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春秋末期,子贡问老师孔子:“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

‘士’?”孔子回答说:“能用廉耻之心来约束自己,奉命出使各处,又能圆满完成君主交给的任务,可称为最好的士。”子贡又问:“那么次一等的士呢?”孔子回答:“被人称为孝顺的人就是。”子贡再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回答:“他们是那些讲话算数、行动果断的人。”

可见“信”是培植人生靓丽的风景的第一粒种子,是真挚之美的“真”,一直耕耘,就会一直美丽。第二粒种子就是“恕”,可谓真挚之美的“挚”。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字本身“从心,如声”,朱熹所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宽容和大度可谓当今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之宝,成为今日世界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互惠互利。人生处世守信是底,宽容谓线,合而展现真挚之美。

(二)道学的恬淡之美

道学的恬淡之美主要体现为“平常心”和“顺其自然”,传递“静心”的文化理念。非淡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世态炎凉,退一步海阔天空,以变通适应生活,一切顺其自然。道学的“静心”说拓宽了人与自然的审美趣味。

老子以其哲学家的眼光,洞察到社会上的一切纷争和祸患源于人的“不知足”,所以他告诫世人:要知足常乐。要求太多,反而活得很累。“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老子如此说,可见道学提倡“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重要性。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能自我调节,头脑清醒,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

《道德经》中还说道,“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在老子看来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活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地贪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人生在生活与工作中奔波,轰轰烈烈也好,清清淡淡也好,只要依平常心去做,便没有白过。庄子正是参透了平常心的真谛,才有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超脱。其实,自由的关键在于心,心灵的自由在于自己。放飞心灵,便能得到自由的人生。

“平常心”无以名志的自由的人生是道学恬淡美之一,其次是“顺其自然”的宁静而致远的审美境界。

《道德经》的经典语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老子认为,“无为”就是“有为”,人可以通过安然、逍遥、无为的处世方式,发现什么是可为的,什么是不可为的,从而达到有为的人生。所以,人生在世,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有为”不代表你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无为”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可以称为一种高度。“有所不为”是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明智地放弃一些东西,不争,即是争,顺其自然。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简单来说,不自大自满,反而能够长久。自然而然不和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循序渐进,量力才能行。“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一切顺其自然,万物一到强大盛壮时,便开始衰弱老化。不明白这个道理,强行使事物壮大,这是违反“道”的。违反“道”,反会使它过早地走向衰亡。这就说明什么事情都不能强做,做过头就会违反规律,必然走向相反的方向。以退为进,顺水行舟一路顺风,直达目的。这就是道学的人与自然的恬淡之美。

(三)佛学的空明之美

佛学的空明之美,追求一种境界,一切明了。不被外物束缚,达到内在的解脱,传递“养心”的文化理念。红尘如云,修炼自身,行善,积福,佛学的“养心”说,提升了人与自身的审美境界。

佛学认为,缘起性空,一切现象姻缘相依刹那变化,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人要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被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污染,时时保持自性的清净,就是修行了。佛学的修行在于行善,助人为乐结五福:长寿,大富,端正,尊贵,聪明。由此体悟禅趣:自身迷,佛皆众生;自身悟,众生皆佛。

中国本土化的佛学集中在禅意之中,体现为人与自身的审美境界。禅,来自梵语“禅那”,意为打坐顿悟,启迪智慧。禅,诞生于佛祖的“拈花一笑”,经达摩带入中国,传至六祖慧能,“中国禅宗”也应运而生。千百年来,禅文化对中国的哲学、政治、生活、思维方式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分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示非物质文化的守恒性。

不拘于任何成见和形式的禅,显示空明的解脱。任何一种执着,哪怕是对禅本身的执着都不能使你开悟,领悟禅的真谛。佛学的空明之美,一方面体现为一种解脱,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一种智慧,一种追求快乐适意生活的心境。从做人来说,善意的微笑是禅,无私的奉献是禅,诚实的劳动是禅,正确的进取是禅,正当的追求是禅。

有禅师曾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着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从审美意识来说,空明即禅。

我们从儒学的真挚之美,道学的恬淡之美,佛学的空明之美,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同时展示出文化传承的守恒能量。综上所述,文化守恒的理论,主要体现为文化的“秩序规律”和文化的“理念说明”两种力的相互作用转化为精神性的审美能量。

审美是人类超生物的需要和享受,在审美领域,所有的一切都表现一种精神状态,其实质是一种愉快的自由感。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传承给今人的正是一种审美的体悟和享受。人生所面临的三大问题或困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儒学的真挚,道学的恬淡,佛学的空明,带给我们无尽的审美空间。

[1]李咏吟.审美与道德的本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杜大宁.大道至简:儒家智慧现代妙用[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11.

[3]杜大宁.道法自然:至善至美的道学智慧[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11.

[4]黄复彩.禅的故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5][英]特瑞·伊格尔顿(方杰译).文化的观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意]克罗齐(田时纲译).美学的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美]戴维·斯沃茨(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G03

A

1673-2219(2012)10-0057-03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道学空明佛学
江岚诗词二首
椰城(2021年9期)2021-09-13 00:29:13
扎实地道学英语
道学的团体化:宋儒结党,明儒结社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48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蕅益智旭对《论语》的佛学解读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0
澄澈与空明的玄想
北方文学(2017年12期)2017-07-31 21:08:00
澄澈与空明的玄想
宋人“道学”与“理学”名称考辨
华夏文化(2017年2期)2017-01-27 15:20:27
深山里的“古法榨油人”
佛学认知下的音乐表演理论探究
艺术百家(2015年2期)2015-07-07 05:41:35